Caroline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oline2016

博文

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案例之二:鼓励试错 精选

已有 6419 次阅读 2017-10-10 10:1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 新工科

一、“失败”——新科技创新创业必经之路

大家都知道亨氏番茄酱是红色的。那么,你是否愿意尝尝亨氏出品的绿色番茄酱呢?还有,大家都知道高露洁公司是生产牙膏的。那么,你愿意购买高露洁公司产的速冻意大利面或其他冷冻食品吗?或者来杯可口可乐公司产的黑咖啡?你会说,开玩笑,我没那么傻!可是,你知道吗,上述创意都是真的,也有产品出来,可惜这些产品再也没有机会出现在商店的购物架上了,而是出现在瑞典的“失败展览馆”(Sweden’s Museum of Failure Shows)里。201767号,这个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在里面展示种种因为“臭点子”而产生的“卖不出去的产品”。

在失败展中,大部分的失败展项目出自一些知名品牌的公司,他们的“粉丝”们已经对他们的产品形成了心理定式,难以再接受或者直接排斥其他类型的新产品。除了前文提到的亨氏出品的绿色番茄酱和高露洁公司产的速冻意大利面,还有以生产科隆香水而知名的哈利—戴维森(Harley-Davidson)推出的摩托车。另一些失败展项目则是出自新科技的创意或创新。譬如,谷歌推出的一款称作“Google Glass”头戴式耳机就以失败而告终。这款耳机有内置摄像头。可惜这款耳机推出的太匆忙,结果技术上有许多漏洞。再如著名的赛格威(Segway)推出的一款两轮站立式摩托车也以失败而告终,这个项目的原意是试图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却不曾想太差强人意。

这个专门展示失败的展览馆是由塞缪尔·怀斯特(Samuel West)创办的。他创办这个展览馆的初衷是,有80%90%的创新项目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并且从此销声匿迹,这就太可惜了。其实人们可以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在失败中学习。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失败展览馆本身就来自于失败。塞缪尔·怀斯特在假期中想到了这个创意,于是迅速购买了英特网的域名,因为太匆忙,他把“博物馆”这个单词拼错了,于是“将错就错”,注册了“museumoffailure.se”这个域名。为此,塞缪尔·怀斯特进一步引申道:创造新的东西或学习新的东西,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News For You, August 2, 2017

新科技的创意、创新与创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失败在所难免;与此同时,创业本身充满了风险。“venture”这个词的词义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公司”是与“风险”、“冒险”并驾齐驱的。数据也证明,创业不仅有风险,而且失败也平常。美国每年正式宣布倒闭的公司约10,000多家,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必通过法律途径正式宣布倒闭的企业。英国每年注册的新公司数量和倒闭的公司数量平齐。另有研究通过分析美国的普查数据发现,34%的新企业在创办2年后倒闭,50%的企业存活期为4年,有60%的企业存活期为6年(Headd ,2003)。后续的研究基本与这个研究的数据相同。

上述种种,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失败”——新科技创新创业必经之路

二、“失败教育”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补充

可以说,塞缪尔·怀斯特一开始就失败了,但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在失败中确定了成功的方向。事实上,除了“成功学”,“失败学”在西方大有市场。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是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西方普遍流行的话语是:创造新的事物很难,你得甘愿去无数次尝试,并且经历无数次失败。美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Try it”,而专家对此的阐释是:“尝试的另一面就是失败,但失败很正常,也很重要。”(Nicolaide Gier,2017)

尤其是当今全球经济趋向创新驱动的同一背景下,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创业失败成为创业生涯中非常确凿且具有威胁性的特征。为此,从失败中进行创业学习日益引起关注。尤其是创业失败是企业家面临的最基本和最具挑战性的关键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创业学习具有重要价值,由创业失败与创业学习之间的关联来建立更有针对性的创业学习框架因而也更加必要。

已有研究对8位有过失败经历的企业家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现象学研究。这8名企业家有4名选自英国,有4名选自美国的硅谷,并且这8名企业家都是由对他们进行过投资的风投公司推荐的,案例非常具有典型和代表性。通过研究形成了基于失败的创业学习框架(Jason Cope,2010)。

这个框架对于革新现有的瞄准“成功创业”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不无裨益。此框架包括如下几个层次:创业失败的现实——经历/管理失败(这个过程包括正视与管理因失败带来的各种影响)——从失败中复苏(这个过程包括有低级到高级三个不同层次)——基于失败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最终通过创业学习对自身、公司运营、风险管理等诸方面形成新的见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4597-1079954.html

上一篇: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案例之一:E-团队项目
下一篇: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学理探讨
收藏 IP: 67.167.57.*| 热度|

2 王庆浩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