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参加在上海分院举办的编辑培训班,了解了很多同行的出色工作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
期刊改革是最近一两年的热点。关于报刊改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把报刊划分成两类:时政类和非时政类。一些时政类的报刊,如《人民日报》,肯定会继续为事业编制,但能享受这种政策的并不多。这也不说明除了事业编制的时政类报刊,其他报刊一刀切,全部推向市场。因为,有很多期刊并不能养活自己,如大量的学术期刊(先不说这些期刊的质量如何)。
拿我们熟悉的学术期刊来说,如果没有经费支持,国内估计有99%的期刊会停刊,包括《中国科学》这样的大刊。为了学科的发展,国家肯定还会通过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至少是在一段时间内,但这种支持不会每种期刊都能得到。促进优势期刊的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与正反馈,则可以带动同类期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一定的企业化运作。
会上有编辑介绍了其期刊的成功经验,但多数集中在期刊的国际化(如国外的主编、编委、作者),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影响因子水平。这其中,他们做出很多出色的工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有一点,这些期刊绝大部分是靠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有一年几十万的经费保障。虽然在跟国外出版社合作的过程中能得到一定的收入,但这部分收入在期刊的运营费用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在他们的规划中,提到了多少年后影响因子达到多少,在业内达到什么影响,但都没有分析什么时候期刊能通过市场活动筹得多少的运营经费,对主办单位的经济支持如何能逐年递减。当然其主办单位目前也没有对他们经济方面的要求。
从期刊的长期发展来看,这究竟算好事还是坏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