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注:4月3日为上海光机所研究生做了一个题为“如何用‘有限的’英语写好研究论文”的报告。有同学需要报告PPT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特整理以下文档,希望能为同学们的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用到了作者论文中的案例,尽量不泄露作者信息,如果作者恰好看了本文,请原谅。
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来看,中国的多数研究生缺少足够的英文写作训练,特别是学术有关的写作。从小到大对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各种考试,而考试的重点并不在写作这样的“主观题”。写好英文论文需具备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写好论文,大家可能听了很多的报告,具体包括如何写题目、摘要、引言等;二是掌握好写论文的语言工具——英语。下面的内容主要围绕第二点展开。
没有足够的训练要想用英语写好论文,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个挑战。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研究生就是在训练不足的情况下要把论文写出来,而且还要能达到发表水平,所以我称之为用“有限的”英语写好研究论文。虽然研究生写的论文还有导师把关,但写的环节还是最基本的。如何在没有捷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找一条所谓的“捷径”出来?
研究生阶段的同学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下面首先介绍一些学习材料,然后再结合我的编辑工作列举部分案例。要全面讲论文中的英语怎么写,其中的要点不是一次报告就能覆盖的,同时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首先推荐一本小书《The Elements of Style》,作者是Strunk, W., Jr.与White, E. B.,国内也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版本。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但这丝毫不会减弱它的广泛影响力。这本书重点讲到了一些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如何简洁、不讲废话。如果只读一本关于英文写作的书,我相信很多人也会选这本。
在另外一本叫《Scientific Writing》(作者Jean-Luc Lebrun)的前言里面,作者提到,科学写作第一个层次的要求是写出没有语法错误的英语,第二个层次就是读过《The Elements of Style》。
其次,就是可以参考中国激光杂志社期刊出版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案例,科技论文写作和编辑实例-中国光学期刊网 (opticsjournal.net)。目前杂志社出版3种中文刊、4种英文刊,今年还会增加2种新刊。网站上,有期刊的编校标准,也贴出稿件编辑过程中发现的很多问题。包括本次报告中的一些案例也是这里来的。网站给出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指南,并列举了在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环节常见的问题。其中,还藏着一个宝藏:SPIE出版的《How to Write a Good Scientific Paper》(作者Chris A. Mack)中文版。网站内容非常多,不可能一次看完,而且其中的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经常参考的网站。
再有,就是建议关注我们的一个微信号——科学文字社。本来建这个号是为了方便编辑同行交流编校工作,里面讨论了很多稿件编校过程中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写论文中经常遇到的,也有一些是作者很少碰到的(如参考文献的校对)。例如,微信上最近开了一个栏目叫“每日一错”,这些错误案例都来自于作者的稿件,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对于写论文的同学们还是有帮助的,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可以很方便地关注。
上面列举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材料,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用英文写论文当中遇到的问题。这都不是复杂的问题,但的确经常出现在稿件当中,需要投稿的时候细心检查。
例如下面这个图当中,作者标注的单位μm,按照10-6这个量级,就是皮米(10-12 m)了,这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精度。正确的精度应该是10-6 m,即μm,这是物理量的数据与单位不一致造成的。
在下面的例子当中,波长单位被写成了μm,但我们看数值就知道激光波长的单位应该是nm。
“Additionally, we will use this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can one build a partner network after eliminating some of the eigenvalues”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呢?illustrate后面是how引导的宾语从句,宾语从句与疑问句的语序是不同的。句中how can one应改为how one can。
“Table3 Corrosion rates of Inconel 718 in stimulative industrial environment”文中的错误是stimulative(刺激的)应改为simulative(模拟的)。这样的错误不能靠word的自动检测发现,还得写的时候仔细一些。
“Meanwhile, the Yb:YAG doped silica glass with large size and high optical quality is easy to be prepared.”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句子没有什么问题,来看一下语法方面的解释:is easy to be prepared改为 is easily prepared,be easy to do,主动表被动的一种用法,后面动词不再用被动形式。另外,即便这样改了,从句子结构来说也是一个头重脚轻的句子,更好的写法是it is easy to prepare……这样的句型。
“In such cas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tundish be heated to meet the temperature requirements of molten steel for strip casting.”“In such case”中间少了a。这样的错误源自语感,如果英语是我们的native language,可能一眼就能发现这个问题。没有先天优势,只能靠多读多写。
图表是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下面这个图中,主要有两处不合适的地方:一是纵坐标单位的选择不合适,nm改成μm就可以省去很多0;二是3条曲线无法区分,难道是为了显示数据的一致性?但如果要做这种对比,用表格也许会更合适一些。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语言问题就先讨论到这里,这是一个无边的问题,可以给出很多的建议,也可以列举很多的错误案例。而且讲得再多也不一定能解决写作中的各种问题,回到报告开头提到的“捷径”。无它,多写多练。
报告中略过了论文各部分的写法,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中英文写作的要求是一致的,大家在各种场合很容易找到相关的内容,不再赘述。只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避免涉及任何的学术不端。
最近关于学术不端的一则新闻就是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名博士为销毁造假证据丢弃电脑。中国学术界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举报与反举报就不再多说。学术不端的种类很多,如不当署名、不当引用、数据造假、图片误用(这一点有人可能有不同意见)。作为研究生一定注意避免涉及任何的学术不端,即便是疑似学术不端也要避免,一个“莫须有”疑点也会影响一次科研项目或职位申请。任何学术不端都是学术生涯中不可抹去的学术污点,小到论文被撤稿,大到离开学术圈。如何避免学术不端?实事求是足矣。
报告结束之后,组织报告会的老师还热心地收集了一些问题,下面罗列部分如下并力所能及地给出我的回复。
l 怎样体现论文的逻辑性?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性,需要结合研究工作与论文的内容来说明,可能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与共同作者(特别是研究生导师)的讨论更能明确这一点。当然,也可以精读别人的论文,特别是一些经典论文,并与同学来讨论,来更好地理解论文的逻辑性。还有就是在课题组的例会上多听多讨论。
l 推荐论文润色软件?投稿前润色的必要性?杂志社是否提供润色服务?
当前多数的论文润色服务不是软件来完成的,而是由经验丰富的编辑或者有科研论文写作经历的人来完成的。虽然目前也有软件可以进行论文的润色,但只能实现有限的功能。
是不是投稿前都要做润色,这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你与你的导师对论文写作都很有经验,而且作者当中有英文的native speaker,那么不需要单独去润色。如果没有把握也可以使用语言润色服务,但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杂志社不直接提供润色服务,但如果大家有润色服务,我们可以转交给有合作关系的公司。
l 翻译软件是否靠谱?写英文论文时,直接写英文还是写好中文后再翻译成英文?
用软件翻译一个词可以,一句话可以参考,但要翻译论文是不现实的。英语论文不建议写成中文再翻译,应该直接用英文写论文,即使写得很慢,或者错误很多。每一次修改都有提升,写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l 怎么写得不累赘,推荐哪些参考书?
《The Elements of Style》就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另外,外研社出版过一本《中式英语之鉴》,里面列举了中国人写英语常犯的错误,其中也包括如何简化英语写法。
l 不同期刊对投稿论文差异化的要求,举例说明?
这种差异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常见的是Letters的期刊或者栏目对论文的篇幅有自己的要求,有的期刊对研究的methods/data有自己的格式要求,再有就是参考文献的格式也不尽相同,还有的期刊对图片有自己的格式要求。对论文的差异化要求对作者投稿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现在也有人提出无格式要求的投稿,但目前采用得还不够广泛。
l 论文图片的要求?颜色要求?图片字体大小,分辨率?推荐软件?
不同期刊对图片有不同的要求,具体需要参考拟投稿期刊要求。例如《Advanced Photonics》对图片的要求是这样的:
而《Photonics Research》的要求是这样的:
对于做图软件并无特别偏好,大家熟悉的Origin, Matlab等都可以做出符合期刊要求的图片。
最后,感谢所里组织报告会的各位老师,感谢为我提供部分素材的同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