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实践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救中国。同样,没有完美的经验和理论能够直接用于改革中国科技期刊。
传统上世界科技期刊出版主要有三种经营方式:纯粹的商业公司运营,大学出版社,和学会出版机构。就这一点,国内外就有非常大的差别:中国没有大的商业公司(当然是国企)出版大量期刊,大学出版社绝大多数出版期刊的数量也是2位数,学会出版机构多数更是有名无实。所以维持中国科技出版的任务都相当分散地落在研究所、大学编辑部里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批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小、散、弱“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小、散、弱“的编辑部给中国科技期刊事业保留了火种。
如何让中国科技期刊健康发展起来,需要让期刊、编辑活起来,期刊能发展,编辑能成长。最近几年科协领头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确给中国科技期刊带来了一缕春风。但风还不够大,需要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把枯枝吹掉,把病树吹倒,让小树经受考验,大树才能成长,森林才会出现。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保持身体健康,不是要吃多少药和营养品,重要的是动起来,每天跑几公里(当然空气也要好),经常运动,自然不会有三高等病症。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很多人物呼吁重视科技期刊,声音大了,领导部门就安排一些经费安抚一下,这如同不去治病而只给点补药相同,实际上于事无补。
中国有个特色表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自然不是企业,却要企业化管理,难道事业单位就没有事业化管理制度,或者根本不需要这个事业单位,直接企业化?科技期刊在国内属于体制内的工作,但却有很多期刊(包括学术期刊)需要上交利润,很多杂志社、期刊社也基本上是参考主办单位的管理与薪资标准。
谈待遇时按事业单位来,讲工作指标时要求却是企业标准,甚至于末尾淘汰。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却要与国际出版商竞争上百亿的市场份额,不让中国优秀稿件外流。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说的也是编辑。
中国科技期刊界还有一个怪事就是各种期刊编辑学会从来不考虑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的业务公司,不管他们期刊做的多好。虽然也会被邀请参加一些活动,做报告,但身份却是十足的客人。很多体制内的编辑习惯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里反用鲁迅的话,抱歉。
再说开放获取(OA)与版面费。国内期刊不收版面费是极少数,因为很多单位期刊享受的差额拨款的待遇,有的还要交利润,想办刊还不给足钱。有很多作者从来就是只投不收版面费的期刊,这直接就让中国期刊的心凉了半截。国外的期刊敢不收版面费,不是有什么良心发现,只是因为设定了很高的订阅费。最后几年出版商跟大学因为订刊费闹掰的事情时有出现,就是这个原因。近几年OA期刊很多,批评也很多,说是带坏了风气,交钱就能发论文。在很多OA上发论文,都领不到论文奖了。办刊本来可以是生意,却要求公益而又不给钱,这是让科技期刊自取灭亡。
要借助这次东风让科技期刊走上自强之路,没有捷径,得下苦功夫,想要得到,先要舍弃。舍弃一些作法,一些利益,要想笑傲江湖,就要付出泪水和血汗。如何改革,需要长篇大论,但一定不能再拖下去了,现在还是自我革命,不要等到别人来革我们的命。
扁鹊见蔡桓公时提到了四种不同的医疗阶段: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我不乐观地估计,中国科技期刊之病不在肌肤,多在肠胃,尚不在骨髓,还有的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