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又想起“神学”这个主题。至少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人们似乎对牛顿最后转向神学持有普遍的批评态度。这里讲的“神学”自然不是指那些描述神仙鬼怪的“庸俗神学”,而是指(根据我的推测)牛顿或哈佛大学神学院里研究的那种神学。不过对于这种神学,我也只是听说,并不了解它的内容,可能也没有耐心或时间去探究。我暂时满足于自己领悟的“神学”,也就是那些有关“至高至大、不可改变”的知识或学问 ---- 尽管知之甚少,但我敢肯定它们是存在的。一个显然的问题是,那些对牛顿研究神学持批评态度的人是否认真地研读过他的那些“神学笔记”呢?
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如果不是好笑的话),最近推导了一些繁琐的公式,用到一个很基本或很常见的公式。期间,我意识到它完全配得上“至高至大、不可改变”的称谓,完全有资格放进我心目中的那个神学里面 ---- 而在此之前,它还只是没有具体内容的一个概念而已。假如我的头脑中没有建立那个“神学”的概念,我就不会对它有任何感觉,就像以往那样。比如,这两天又温习一些课本级的“平凡”公式,作了一部分推导,之后就打不起精神。但是,刚才忽然意识到它和“神”的关系,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可见神学还是有些用处的。至少,它提供了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由此产生一种“指引效应”,使得你在完成之前就能够对结果作出某种预期或评判,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动力。
阿拉伯数字 “1” 和汉字的 “一”,主体都是一条线段,只是方向不同。按照之前对线段的理解,它代表“权杖”。数字的形象是否反应了某种信仰呢?可能,亚非拉社会更强调“权”,而欧美社会更强调“神”。这个数字在英文中对应的文字是“one”。试着解释一下,“o”大概代表神的心,也就是“god”的中间字母;“e”大概是equlity的首字母,强调平等;“n”大概是normal,也就是一般的人或众生。合起来就是,“上帝让众生平等”,这是(他们那个社会中)一切的出发点,方便起见就缩写为“one”。两种类型的社会,其根本区别在于“信仰结构”的不同,前者为树状,后者为网状。
传统的白人社会似乎普遍持有平等的观念,可能他们相信彼此都源于“神”,因此就倾向于通过互相尊重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在其它社会中,人们更看重权势,于是就有了尊卑。但在这种社会中,一般身份的人也很少从内心深处尊重那些有权势的人,同时也不看重自身。当然了,不同的社会也并非绝对不同,人情世故总是有相通之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86048.html
上一篇:
午夜随想(论争议)下一篇: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