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午夜随想(23)

已有 2188 次阅读 2013-11-26 17:53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这是发往群邮件的内容。]


说说“深度诚实”。

* * *
这个概念曾在几年前自发地出现在我的头脑中。刚才在谷歌中搜了一下,中文网页上还没有这个词组,英文网页中已经有了。我所说的深度诚实,是指探测并摘除隐藏在主体潜意识中的不诚实之后达到的状态。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感知到这一点,要靠“挖掘”才行。而且,也不见得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比如,不加声明的“事后诸葛亮”现象。这是因为成年人总是倾向于站到有利的立场上说事。我经常对学生讲,在研究中最基本的事情,是要能够分得清哪些是你自己想的,哪些不是。做到这点算不上深度诚实。
我接触的学者不多。前段时间开会时,我遇到一位学者。我在谈话间偶然地透露了一些内容。他很兴奋,对我说,“我是第一次从你这里听说”。我立刻就觉得他是很诚实的学者。这种感觉非常妙,就是让人感到特别放心。他还给我发了一支烟。他是太原某大学的教授。北师大有位学者,也是搞数学的,大概二零零三年当选院士。他曾讲过向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做学问的事情。得到的回答很简单:一位说,导师不要不懂装懂;另一位说,学生不必掩饰自己的无知。可见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什么神秘的法宝,唯诚实耳。
但有一类学者,无论你跟他讲什么,他都知道,要么就是想当然。好像只要有什么不知道的,就显得不符合“身份”了。这太可怕了。
假如人们了解原子物理初创时代的那些著名的学者,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大嘴”。我曾推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出生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个事情可以作为某种研究课题。就是一种文化传统方面的东西。大嘴的价值在于,他们可以从某种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一些情况。就是认识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被保存下来,尽管有些话后来看并不正确。很多年以后看很有意思。假如他们出于“安全”考虑,而将心里想的“压”下去,那也就只剩下一堆只有很少人才会看的文章了。
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的领域有个共同点,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很低,互相怀疑,互相阻塞,会耽误很多事情。我曾设想过一个思想实验:两组人。一组互相帮助、信息共享;另一组互相使绊子、互相蒙蔽。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后一组肯定要比前一组在整体上占优势。多年前,我作为某会务组的人员在机场接待参会者。有位埃及老太太,她要去洗手间。我表示可以替她看管行李,她不能信任我,自己拿着大包小包去了。
去除所有的不诚实,就得到诚实。从这个意义上讲,诚实也是一门艺术。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744880.html

上一篇:为何强调支持“青年人”?
下一篇:知识特工
收藏 IP: 110.178.21.*| 热度|

3 武夷山 林中祥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