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下文是群邮件内容,标题是另拟的。]
因为经常注意到一些负面事件,有一天,忽然就想到这类事件的驱动机制:不合作事件 ~> 负面事件。落在个体身上的负面事件只是表象,背后一定有本质的 “不合作事件”。人们会同意,负面事件本身也是某种不合作事件。
.
马丁路德为何提出 “不合作主义”?很可能,这是他从自身所在的群体中得到的启发。一个群体的合作程度高,个体的顺利程度也会高;反之亦然。
.
假如你观察周围的人,会发现不少农村出身的人,有明显的 “不合作思维”。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以免进一步吃亏。但是,也会引起明显的问题。比如,生活中人们彼此会无意间得罪到,这很普遍。但有一类人,特别奇怪,他们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态度。对于多数人而言,只有 “本质得罪” (essential offence) 才会引起大的反应。
.
在大学念书期间,睡在对面上铺的同学曾主张 “不得罪人”。在那之前从没想到过这回事,不知道那是什么。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要求课前 “小考”,由同学们轮流出题。有一天轮到我。出了一道实验题。那天老师离开教室一会儿。班上出现了一些声音,大意是 “不必太认真” 之类。我一下子就给怒了:当即大义凛然地骂了一顿。之前从没发过脾气。
.
初中是在市区普通中学读的,中考后转到近郊的一所 “准” 重点中学。还记得初中参加过一次数学竞赛,了解到一个厉害的外班同学。回家后提到他不愿讲自己的解题思路。我父亲听后表示赞赏,让我也不要给别人讲。当即就朝着一个方向把 “自私自利” 给批了一通。
.
回到开头。如何瓦解 “不合作行为”?如何瓦解 “成年人”?如何瓦解 “逐利” ?如何瓦解 “竞争”?很显然,成年人被 “利” 给 seize 住了。如何实现 “大解放” ?也许答案就在于 “人工社会” (Artificial society)。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