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生产不出生产关系,一切照旧。

已有 2500 次阅读 2018-11-17 16:35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之前提到研究人员相遇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前两天在书上又看到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一次我和一位在美国非常有地位的数学家聊天,他问我做什么,我说xxxx,他立刻说‘It is dead(它已死了)’。

.

我不去提这句话的出处。之前只是概括了这种“否定倾向”及其坏处,但没有分析原因。刚才忽然想到可能的原因:

.

做研究的人,大部分时候,头脑中在很用力地奔着一个目标跑,于是在头脑中就形成某种方向,类似于直线那样。久之,就形成条件反射,忍不住排斥本方向以外的事情,表现为“强势的武断”。实际上,当他发问时,只是在寻求跟自己“一致”的回应,而不是真的关心你做什么。做研究的人,只关心自己。给这种现象一个标签 —— “本能排斥”。

.

这就好比卖西瓜的,一定认为自己的西瓜好;卖茶的一定认为自己的茶好。两者相遇,就会出现“本能排斥”。

.

本能排斥,也可能是“创新”困难的原因,越新的事物/做法,可接受程度越低,尤其是最初的时候。很多时候,新鲜的事物并不总是受到排斥,而是那种与人们的既定观念、习惯、习俗相左的事物/做法,更容易受到排斥。比如,新款式的冰激凌,人们都想尝一下。但是,假设开会的时候,每人手里拿个海绵大棒,不时地互相偷袭一下,“嘭”,脑袋上来一棒子。人们大概接受不了,或者认为没必要。

.

回到开头。上面那句话是陈省身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刚搜了一下,豆瓣上也有转载*。不过,从这篇文章来看,陈省身也不懂“资本主义”,送人们出去学习,可能很多时候就成了他们的代理人、代言人,“最初的石头”还是他们的。真正的原创,必须立足本土,提出新的“元概念”,结合外部的工具,这样做到很大,直到有一天,人们永远都绕不开它,就算是实现了。

.

必须看到,生产不出生产关系,一切照旧。虽然现在国内也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技术,但并不是通过原始开发得到的,这样就失掉了“铸成”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机会,只能是形式上的进步、做西方的代理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46750.html

上一篇:全都看不懂,刚好可以用来分析“理解的原理”。
下一篇:希望回归师范、回归家乡
收藏 IP: 223.11.186.*| 热度|

4 郑永军 杨正瓴 张云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