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心路3】文化的愿望

已有 2046 次阅读 2017-10-3 21:19 |个人分类:心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说,高中毕业的学生无论进入哪个专业学习,人们都不会感到奇怪,习以为常。但是,当他大学毕业以后,往往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个专业里,认为别的专业是别人的事情;假如他去学习别的无关的内容,至少在最初的时候,可能就会遇到排斥。譬如,学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会认为自己可以转而去从医,或者去当导演、拍电影。本来,上大学比不上大学,应该是增强了学习的能力,更聪明了。但从现实来看,至少有一部分人反而变”笨“了。我认为这可能起源于某种”心理约束“或者”心理设定“。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蛙见“,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去分析。
.
       这种心理起源于什么呢?大概就是“文化”了。这里也不去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那样不够谨慎。但我可以说,至少存在两类文化,同一个事件在这两种文化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A类文化中,譬如一个外行,做出了超越内行的研究,其中的内行不但不高兴,反而会感到耻辱、甚至抵制。而同样的事情,在B类文化中,内行们不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很兴奋、甚至鼓励和推助。假如结果足够强大,A类文化的同行们也要等到B类文化的同行们全面接受以后,才会不情愿地接受下来。过后,在A类文化中,这个事情也就过去了,停留在”果“。但是,B类文化的人会继续追问这个事情的起源,也就是追求“最深的因”,表现出一种彻底性。可以说,B类文化的“权”更大一些,因为它能容纳更多的连接。
.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譬如,你去批评某种现象,比方说批评的不对。那么好了,你不说我“那样”吗?我就按照你说的“那样”,作用给你或者把你放空。我可以讲个身边的例子。我的父母原本在西宁生活,后来到西安定居。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多年以后,我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变。比如,去年我到西安逗留一周,期间因琐事批评我的母亲“哪样哪样”,然后令我非常惊讶的,她的反应不是反驳,而是类似于“我就是你说的哪样哪样”,一下子就把我给放空了——无言以对。以前不会这样。这种反应至少在西安一带非常典型。我以前有个朋友,研究生期间的同学,西安本地人。有一次我们讨论什么事情,我放出一种看法,明显与他的观点不同,但他的反应不是反驳,而是——温和地说了一句“随你~”。一般来说,如果批评的不对或有不同意见,正常的反应是要证明给你。可是没有——这会导致封闭。这究竟是A类文化,还是B类文化呢?
.
       我曾对学生说,各种文化就像颜色那样,没有高低贵贱。但在大自然和生活中,更多的使用白光照明,因为白光的效率是最高的。再比如,过去东方人大多用毛笔写字,这没有什么不好,还可以成为艺术的载体,但它的问题在于低效。现在,除了书法家,日常生活中都采用硬笔或键盘来书写,这不是否定自家的文化,而是为了提高效率。所以说,我们批评某种文化,未必就代表文化歧视,而只是强调效率的不同以及——改善的愿望。

.

注:上文首发于群邮件[Graduate Gate],原标题“论文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79016.html

上一篇:【心路2】物理学家的魔术
下一篇:测试
收藏 IP: 223.11.185.*| 热度|

1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