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医学期刊《柳叶刀》旗下子刊EBioMedicine的科学编辑,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与我们中国从事基础或临床研究的科学家建立更加直接、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也希望能够更好的宣传我们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工作,展示中国科研团队的风采,促进他们的研究工作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传播方式 — 科学发表和出版 — 经历快速而深刻变革的时代。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日新月异,传统的科学发表和出版模式与新的模式正在发生激烈碰撞,相关各方在科学知识传播、利益诉求、长期和短期效应的考量中相互拉扯,竞争与合作并存,合力推动科学发表和出版的进步。
与所有其他变革一样,这场变革恐怕最终也很难会产生一个一劳永逸、让所有人都100%满意的模式。那些总是有着这样那样抱怨的人不论外界如何变化,依然会有新的这样那样的抱怨;而立足当下,目标明确,努力提高自己也影响他人、改变环境的人,依然还会脚踏实地,一往无前。
今天,我们也很难预见5年或者10年之后的科学发表和出版模式会演化发展成什么样子,但就我个人以为,将科学论文和出版物通过订阅费的方式把科学知识传递给读者的传统发表和出版模式,将会依然与以开源期刊为代表的、通过为作者提供优质发表和出版服务而赚取相应酬劳的新的出版模式并存,以满足各方不同的科学传播交流的诉求和需要。
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凝聚了所有科学家共同的汗水,每一位科学家都需要社会大众的关注、理解与支持。不言而喻,大众当然更倾向于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已经头戴光环的科学家身上。但我想说的是,在每个科学领域当中,科研“大咖”固然引领科学前进的方向,贡献巨大,然而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更多“非明星”科研人员后续的辛勤付出,哪位科学“大咖”也没有能力独自鼓起科学巨轮的风帆。
作为一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实验学科,生物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固然需要首创,但也需要非首创科学家后续不断的完善,需要更多理论细节上的补充,技术细节上的改进。只有这样,创新理论和技术才能够有最终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惠及病患的可能。否则,它们最终也只能是留在象牙塔里供世人瞻仰的智慧之光,永远也成不了战胜人类疾病的倚天宝剑!因此,每一项实验上经得起推敲的研究,都能够对医学科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创新有大小,贡献亦有大小,但“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每一份创新与贡献都值得与每一位科研同行分享,值得大家关注。
作为一名科学编辑,我也曾经是实验室里紧张忙碌的一员,也曾经和你一样,因为实验的失败而扼腕叹息,因为实验的成功而欢呼雀跃,因为论文被拒稿而垂头丧气,因为工作的最终发表而倍感欣慰,觉得以前的沮丧多么无谓,努力过后的阳光格外明媚。所以,我明白每项经得起检验的科研成果都来之不易,深知这背后凝聚着每一位科学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与汗水。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科研成果更值得让我们每一个人去了解,他们的付出也更值得让我们每一个人去体会。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科研不易,发表艰辛,在成功的道路上,每个行业里的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一场不为外人所知的修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