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大师——陆志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tone2009 云水随缘,清明在心 何妨向红尘深处借青山

博文

祝福我的导师 精选

已有 5135 次阅读 2016-5-8 21:31 |个人分类:师友往来|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研究生, 导师, 解剖, 祝寿

5月2日,导师夏春林教授六十岁生日,中午,在阳澄湖畔举行了一场颇有仪式感的寿宴,五六十位学生为夏老师祝寿,我是其中之一。十时许,宴会酒店的门口,我和大家一起等候夏老师到来。夏老师和师母从车上走下来,有两位同学过去送鲜花,全场响起热烈的鼓掌。随后,经历了合影、湖边漫步、宴会开始、献寿字、文艺表演、群生拜寿、蛋糕礼、吃寿面、发精美通讯录……夏老师在愉快地氛围里,接受着大家的感恩表达、真情祝福。

2001年底,在创业两年多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波折,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安静下来重新思考,便决定读研究生。那时候,苏州大学正好有“同等学历攻读硕士学位”,根据申请规则,我到解剖教研室找夏春林教授,他那时候是唯一的一位导师。在我的记忆里,夏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尽管有些顾虑,仍然十分欢迎,便在表格上签了字。次年4、5月间,我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9月,办理好入学手续,我正式成为了夏老师的一名研究生。

在课程学习阶段,夏老师特意准备了一具尸体供我和文阁做解剖学习;我常常去实验室看师兄师姐做实验,感受研究工作的氛围;有时,我和文阁还帮着做实验鼠的脊髓损伤模型。一年级的下半学期的非典过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硕士学位论文。在与夏老师商量选题的时候,我提出来对临床上积累的大量断手指进行分类研究的想法,夏老师表示了支持。针对断手指分类,我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包括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已经酝酿成型,所以有关学位论文的研究十分顺利。到2003年底,研究已经按计划完成,十分关键的全国英语学位考试也顺利通过,我便跟夏老师提出希望与04届毕业生一起参加答辩。夏老师欣然同意,并且同意由我邀请时任中华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蔡林方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2004年5月,我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6月获得苏州大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在今天看来,攻读硕士学位阶段是我人生旅途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夏老师不仅给了我一次机会,也给我了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我也十分庆幸地掌握了相应的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当年苏州大学八百多位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中,我是唯一用时仅两年。夏老师和我都为之深受鼓舞。

当我从获得硕士学位的兴奋中渐渐平静下来,在事业推进过程中,似乎也应当有新的思考。那个夏天,夏老师希望我写个课题标书。当我把有关“产瘫”课题标书的初稿交给夏老师,他却跟我说,可以考虑考博士。这莫非就是我的新的思考?我想都没想,就愉快地答应下来。随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加紧复习备考。

十分幸运的是,2005年4、5月间,我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录取的喜讯;夏老师也为此十分高兴。当年夏老师招收了四个博士生。在开学前后,我们还得到了课题获得资助的消息,夏老师期望我以此为博士研究课题。第一学期尚未结束,我完成博士课题的设计,并且获得了夏老师的认可。由于课题设计并未侧重解剖学所倚重的形态学研究,而是偏重疾病的系统管理研究,我曾担心夏老师会否定我的冒失的计划。夏老师的认可给了我格外的鼓励。

那时候,我的事业处于新的递进之中,繁忙的工作从未阻断我的研究进程。在2006年的下半学期,举行了中期答辩,在几位硕士学弟的帮助下,我的研究工作推进十分顺利。答辩结束,夏老师好像是警告地笑着对我说,这次不能提前答辩啊。这一年,夏老师组建了“博习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十分有幸,我参与了其中的许多工作,包括讨论名称、起草申请文件、组织成立仪式等。

2007年,夏老师申报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并且获得了资助。这是夏老师的第一项此级别的课题。他十分高兴。做学生的我,也为导师高兴。申报过程中,我们几个学生都做了应做的工作。

2008年5月,我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久便获得了博士学位。我成了夏老师的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也是第一位临床解剖学方向的博士。博士毕业前,夏老师鼓励我留在教研室,我也做了一番努力。但十分不幸,并没有能够如愿。

此后我经历了去清华、苏大骨科、北大等处求学,但始终与夏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几年的师生情谊,必定给我们久远的连结。我常常祝福夏老师学术更上一层楼,也祝愿后来学弟学妹们学业顺利。在两三个月前,得知夏老师六十大寿活动的时候,我却惊讶于导师居然六十岁了。也是啊,从2002年算起,一晃已经十四年了!六十岁,应该是夏老师的一个新的节点。祝福我的导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242-975881.html

上一篇:包山禅寺
下一篇:石应康坠楼之殇
收藏 IP: 117.114.135.*| 热度|

4 蔡小宁 王振亭 王海辉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