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权威

已有 3732 次阅读 2011-4-10 18:22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个喜欢书法的同事时不时地拿着他的书法作品给我看。有一次在办公室里闲聊,他说,看过魏碑之后,就不想看后世的许多所谓书法大家。我说,不是有一句现成的话叫做“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还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看到下面这个世界顶级钢琴演奏家波哥雷里奇用加重语气说那句很普通的话“不向权威看齐,难道要向无知学习吗?”,未免有点装腔作势。但细想,这种看似白开水的话确实值得用加强语气说。尽管差不多所谓的读书人都明白这一浅显道理,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权威,对权威的界定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人生之路的方向和走法,从而也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历史。
   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政治人物、经济人物和科教领域中的著名或优秀人物的命运会加深我们对波格雷里奇那句话的理解。民国时期一些在留学期间时写出很高质量论文的学者,回国之后情形就不一样,这不只是规范之类的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心中的权威或者说标准发生了变化。
 
听见萧邦:访波哥雷里奇
焦元溥
 
 叛逆?不,我一点都不叛逆... ...不向权威看齐,难道要向无知学习吗?──波哥雷里奇
  出生于克罗埃西亚的钢琴大师波哥雷里奇,大概是近三十年来国际乐坛最奇特的风景。他十一岁至莫斯科学习,进了莫斯科音乐院却觉得老师一无是处;正想休学返乡,却在晚宴中偶遇一位外交官夫人。他从来没有想过,眼前看似平凡的妇人,竟然传承李斯特晚年弟子西洛第(亚历山大Siloti)一派的演奏绝学。最后他不但拜妇人为师,更把老师娶回家──如此武侠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剧情,一旦在现实生活中上演,那可比小说还要精采万分。潜心学习下,波哥雷里奇修练出惊人技巧,二十岁就赢得义大利卡萨格兰德大赛首奖,两年后又获蒙特娄国际音乐大赛首奖。同年十月他参加萧邦钢琴大赛却未入决赛,不仅舆论大哗,身为评审的钢琴名家阿格丽希更辞职抗议,让波哥雷里奇声名大噪。隔年他于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个人独奏,以巨大成功奠定其巨匠声望,从此频繁登上全球各大舞台。
  钢琴皇帝与钢琴贵族

  波哥雷里奇一向以自己所承传的李斯特学派自豪,对李斯特也有无上的崇敬。对萧邦和李斯特这相差一岁的两大天才,波哥雷里奇如何比较?“萧邦和李斯特曾是非常亲近的朋友,但他们也彼此嫉妒对方。萧邦希望能有李斯特的超绝技巧,李斯特则羡慕萧邦的创意与灵感。就所受的音乐教育而言,李斯特可说更‘全面’──他的创作类型更丰富,写钢琴音乐也谱管弦乐作品。我们在李斯特身上也看到明确的贝多芬传统,把贝多芬精神以新方式延续。”

   和李斯特日后一呼百应的乐坛盟主地位相比,只活了三十九岁的萧邦,始终是抗拒人群的音乐家。“萧邦把自己完全投身于钢琴。他为世人揭露了这个乐器的所有奥秘,让钢琴自成宇宙,创造出完整的声响世界。这个建筑在钢琴上的世界看似狭小,实是无限,深刻启发了法国作曲家德布西,西班牙作曲家阿尔班尼士(艾萨克阿尔班尼士)以及包括史克里亚宾,拉赫曼尼诺夫在内的诸多俄国作曲家。”如果真要波哥雷里奇为二人下评语,他认为:“在李斯特之后,没有人能够脱离他在钢琴上的影响,他是绝对的钢琴皇帝;在萧邦之后,钢琴音乐脱胎换骨,他是永恒的钢琴贵族。”

  最危险与最困难

  但即使身处李斯特传统,波哥雷里奇对萧邦作品仍有绝对的尊敬。虽然弹法往往大胆出奇,但对波哥雷里奇而言,正是要直指萧邦音乐本质,才是诠释萧邦的正确方式:“我认为萧邦诠释中最危险的错误,就是以‘浪漫’的方式表现他──萧邦虽然身处浪漫时代,但他本质上是革命家,他的音乐在当时是全然的前卫大胆。如果不能表现萧邦的革命性,却把他和其他浪漫派作曲家以同样的浪漫方式表现,我认为那根本背离了萧邦的精神。”那如果以”浪漫“方式演奏,是一般诠释萧邦最危险的错误,什么又是演奏萧邦最困难之处呢?“我认为是演奏者必须真心且诚实。毕竟,萧邦的音乐容不得一丝虚伪,而这也是我永远努力的方向──我从不演奏自己不相信的音乐或弹法。”

叛逆其实传统

  听众觉得诠释新奇,但钢琴家本人却自评真心诚实,这其实正是波哥雷里奇最受人误解之处:他的音乐或许大胆,却无一音无出处──至少,那是他真心相信的诠释手法。无论旁人听来可能觉得多么奇特,对波哥雷里奇而言,一旦他从乐曲中读出那些隐藏声线或暧昧旋律,他就是坚持要把自己所见,作曲家的所有构想全部披露。这是无比艰辛的选择,他也始终对自己刻苦苛求,追求音乐的表达完整与技巧的严谨全面。“无论是唱片录音或音乐会演出,我的最高目标就是演奏的清晰明确。而达到清晰明确和灵感与天分无关,只能靠夜以继日的努力。有人问毕卡索他相不相信灵感,他回答:‘是的,我相信灵感。这是一位很难邀请的客人,通常在我工作八到九个小时之后他才会出现。’天分当然很重要,但天分绝对无法替代苦功。”  

   而支持如此苦功的,其实不是前卫反叛,反倒是服膺传统与相信权威:“叛逆?不,我一点都不叛逆。事实上我可以说,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音乐教育,都相当尊重权威。不向权威看齐,难道要向无知学习吗?”和他的外在形象相反,波哥雷里奇其实真心信奉传统,尊重他所学到的知识与学问,而他也用一生努力学习:“民主社会中虽然人人平等,但在知识面前,哪里有人人平等这回事?我知道今日许多人对权威毫无尊重,心中只有名利。如果知识学问不能让他们在短期内获利,他们就不屑一顾。我认为那只不过是显示自己的懒惰,以及不肯按部就班下苦功钻研罢了。”   重回华沙

  但话说回来,这样相信传统与权威的钢琴家,当年究竟为何在萧邦大赛上掀起巨大争议?对波哥雷里奇而言,“我觉得当年比赛所发生的事实,至今外界仍然未真正理解:阻拦我进决赛的不是我的音乐诠释,而是来自评审的政治因素。那时苏联评审代表多伦斯基(谢尔盖Dorensky)给我打了零分(满分二十五分),其他来自受苏联掌控的共产国家评审,也都给我零分或一分,但西方评审却不是如此。”即使现在是名满天下的钢琴大师,想起当年遭遇他还是余怒未消,不仅从不在莫斯科演奏,也要求大赛还原真相:“二月我很荣幸地受邀在华沙萧邦生日音乐会上演奏萧邦《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在之后的记者会,我要求萧邦大赛公布当年每一位评审所打的分数。三十年过去,我想现在也绝对是时候了,不然世人对萧邦大赛永远会有疑虑。”

  音乐是无须翻译的语言

  在全球热烈庆祝萧邦诞生二百周年之际,波哥雷里奇也将再度来到台湾,演奏萧邦,李斯特,拉威尔等经典作品,透过精心设计的脉络,呈现钢琴演奏技巧的历史沿革与表现艺术。许多人都很好奇,他这次又会弹出何等特别的诠释,特别是音乐会包含数首他三十年前的成名作。然而,钢琴家却希望大家无须多想:“就以这次我要演奏的拉威尔《加斯巴之夜》(夜之恶魔)来说,这是作曲家以白特朗(埃洛伊塞贝特朗)诗作所谱写成的奇幻作品。想了解诗文,法国人可以直接读原作,台湾人就必须透过翻译。但音乐却是无须翻译的语言,台湾人与法国人皆能直接感受并欣赏拉威尔的创作。我期待回到台湾,和大家分享我对音乐的爱。” 

 无论传统或反叛,只要有心,你会听见波哥雷里奇,以及他永远令人惊奇的艺术。

文章来自http://www.csmes.org/html/35255.html
 

近三十年来乐坛最戏剧性的钢琴家波哥雷里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431575.html

上一篇:你想低调都不行
下一篇:从日本被指低估核事故掩盖真相想到的
收藏 IP: 218.23.249.*| 热度|

4 陈国文 张伟 丛远新 刘建兴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