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华中科技大学怎能如此无赖?

已有 5117 次阅读 2008-7-21 22:2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华中科技大学怎能如此无赖?

 

 

我在11日的博文《中国教育走向何处?》中说:“我预计,要不了多久,我们目前那些还高高在上的二本一本高校的教师也会奔向各地大力宣传自己的学校,去争夺并不很充裕的生源。

书生气十足的唐凌峰先生在下面的评论中说:“高职之所以卖力地去争夺生源,是因为学生的数量与他们的收入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一般而言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我想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一本二本,因为他们不会存在生源数量的问题,只会存在质量的问题。而生源的质量,其实与学校的收入是没有太大关系的,至少在中国的公办学校基本如此。所以这些学校的老师不太可能去卖力的争夺生源。

实际上,全国高校包括那些国内一流大学的生源争夺战前几年就已悄悄展开。近几年各省高考成绩一公布,包括那些所谓的一流大学的招生人员就奔赴全国各地尤其是基本教育较好的省市去宣传,希望尽可能多的优秀学生报考他们的学校,这种情形和许多地方的重点中学到周边的初中去宣传有些类似。所以,我回复:“不过我还是相信在不太久的将来二本甚至一本会出现争抢生源的情况,如果目前的相关政策不调整的话。

只是重点中学没有像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名校那么牛,不敢置学生辛辛苦苦奋斗12年的前途于不顾,公开“忽悠”学生。

下面的资料来自《华科大承诺必招却食言 16学子遭忽悠惨落榜》(新快报 718)、童大焕《华中科大何来“忽悠”考生的底气》(《新京报》720)和谌达军《未作“保证录取、绝无风险”的承诺》(长江日报 721)三篇文章。

 

因获悉广东第一志愿填报该校的人很少,华中科技大学派人专程到广东顺德一中进行宣传,承诺达到一定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必录。

广东佛山顺德一中副校长林楚燕介绍,华科大广东招生组翁良科老师曾于630通知该校,表示“顺德一中的考生高考总分理科610分以上,文科600分以上第一志愿填报华科大,确保录取”。而在71,华科大那边又再次表示理科606分以上,文科595分以上确保录取,“我们通过电话将此消息告诉了有关考生,希望有志填报华科大的考生可以及时更改志愿”,该校余力老师说。不少学子信以为真,临时更改志愿。不料, 712,顺德一中接到华科大招生办老师通知,结果是该校最后录取分数线为理科611分,文科601分,“原来只有19个学生填报了华科大,但第二次通知说降分之后,有52个填报了,录取分数线一出来,全校有16个考生落榜。” 无缘华中科大的16名考生中,高考成绩文科最低分为596分,理科最低606分。

事情过后,不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一味地推诿搪塞,这就是为人师表的大学以及他们的代言人。9位落榜的学生家长和顺德一中校长林楚燕在华中科大待43夜,经过多次交涉,但得到的结果就是‘尽力尽力’,14日晚上我们要求第二天跟华科大校长见面,招生办李主任只给了四个字‘转告转告’”。推诿搪塞不了,干脆来个溜之大吉,这就是大学和形象代言人的做派——“15日上午打电话询问就说‘校长不在家’,再打就干脆不接电话了。”

记者辗转联系上华中科大招生办李主任,但他称非常忙,没时间解释(我在这里尽管闲得无聊,就是懒得给你解释,你能把我怎么样?你一个小小记者又能把我华中科技大学怎么样?)。记者表示如果华中科大不说话,反而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李主任说,你们报道就报道吧,我相信这个报道你们也不会轻易见报的(你想通过威胁我来套我的话,你还嫩了点)。现在是奥运会期间,一切以维护稳定为主(你要是胆敢报道,不用我,有人治你破坏安定团结的罪名)。(718《新快报》)

反正也没有录音之类的证据证明我校教师有这样的承诺,还是快刀斩乱麻吧,免得你们常来影响我的情绪。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意图一了百了的声明20日华中科技大学还发表声明称:“该校招办人员从未表示过‘学校方面有失误’等话。”这句话的潜台词可能是:如果闹得实在无法收拾,大不了,我将与此事有关的“违规”当事人处分一下以平民怨,过些时间再撤销有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处分就是了,你奈我何?

 

在这样的大学校园里生活四年,在这样无赖的文化氛围里浸染四年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32926.html

上一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不准确的
下一篇:强势的官本位文化是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凌峰 胡良军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