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劳动节,在学校里跟已经毕业和还在校的研究生同学们聚会,其实这个活动一般是每年五四校庆时候举行,是每年我们小组的校庆固定节目,可是今年五四恰逢周中,很难聚集,加上张晓升博士今天正好来北京,于是就定了今天聚会,新老同学畅谈聚集一起一年的进步和变化,科研的成果,生活的进步,当然更多还是大家的感情……
由于,这几年组里毕业的博士基本都在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所以话题自然就聚焦到了国内重点研究院所关于青年人才引进的话题,特别是这些年青的博士们,在单位里都已经是顶呱呱的骨干,干得十分出色,可是在评职称和各类荣誉称号上却是很不顺利,往往受“土鳖博士”和“出国年限”等等限制,比如前不久某位同学遇到的情况,单位对TA各方面都非常满意,可是:“现在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海外经历不够三年!......”不得不说我们人才政策现在真的走偏了!不由想起来才看到的微信文章“自我殖民化的中国大学”里的话:
当前的中国大学,正经历自我殖民化,越来越心甘情愿地成为美国(还有英国、澳大利亚之类的西方国家)大学的预科和分校,以及学术标准的奴隶。这种自我殖民化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给海归博士提供特殊待遇,对海外学历无限崇拜。
入木三分的分析,很到位!我们目前“亦步亦趋欧美化的”的管理体系,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机体的健康和正常运转,而这样“毫无道理的崇洋媚外”的条款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和同学的心!常说:得人才者得天下,那我们自己的培养的非常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就不能算是人才呢?!且不说在北清,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内很多高校在强势学科上的进步已经是世界共睹了,而为什么我们的管理体系就是选择不看呢?!不设立客观公正的标准选拔和激励人才,而是一味地崇拜海外学历和英文发表,这难道不是要把我们自己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吗?!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昨晚看《大唐玄奘》时电影院里的一幕:当电影演到玄奘历经四年磨难终于到达那烂陀寺,用梵语跟主持的得道高僧进行对话时,我旁边的一位年青人愣愣地来了一句:他们说的什么语?印度不是一直用英语吗?!当时邻座的我一时错愕:如果我是印度人,我一定自裁了!这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就这样被不到100年的殖民全部掠夺了,而且是如此地彻底干净!
难道我们真的要到那么一天,如被“殖民过的****”一样,要我们自己的孩子全部都忘记母语而用英文读写才算是受教育吗?!这难道不正应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畅销书《1999不战而胜》最后的预言吗?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写到这里,我不寒而栗了!还好,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知道在祖国各地都有很多和我一样奋战在一线的诚实劳动者,他们没有豪华的学历,他们没有显赫的论文和著述,他们只是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永远是那一批“任劳任怨的老实人”,可是,知道么?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中坚!我国一枝独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管理员工的理念是:“不让雷锋吃亏”,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带着一批没有豪华学历和身世的普通员工争当雷锋,造就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的奇迹!
也期待更多管理者能够从这“崇洋媚外的黄粱梦”中惊醒,是时候来认真反思各项管理政策了!信任和尊重身边的广大诚实的劳动者,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支持,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延续的根本!
自我殖民化的中国大学
2016-04-27 刘守刚 察网
又是一年研究生招生季节。几位博士生导师摇头叹气地说,怎么现在来考博士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基础好、够聪明而又热爱学术的学生,早就被我们这样的老师和他们的周边人,劝导着到国外尤其是美国去读博士了。留下来读国内博士的学生,素质自然越来越差。
好学生为什么热衷于出国读博士,我们为什么劝有潜力的学生出国读博士甚至读硕士?说实话,原因绝对不是我们不愿意教,甚至我也不认为我们没有水平教。原因是,当前的中国大学,正经历自我殖民化,越来越心甘情愿地成为美国(还有英国、澳大利亚之类的西方国家)大学的预科和分校,以及学术标准的奴隶。
这种自我殖民化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给海归博士提供特殊待遇,对海外学历无限崇拜。在今天的中国,稍微好一点的大学或者自以为很好的大学,都以引进海归博士、不招土鳖博士为荣,给海归的待遇水平远远超过土鳖。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所有的职位优先招聘海归,招进来后年薪30万并有其他待遇;实在招不到海归,才招土鳖进校(近三年来,我所在的学院,招进了30多位海归,土鳖才招了5、6位),年薪只有6万(5倍啊,同工同酬在哪里?)。对比这样的差距,还会有多少好学生愿意留在国内读博士?曾经有一位在香港科技大学做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最大的痛苦是招不到好学生,一方面,香港地方小、商业氛围重,本来就没有多少可选择的生源,另一方面,好一点的学生又纷纷跑到英美大学去读研究生了。据说在台湾和韩国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地方原来是殖民地,或者多多少少像殖民地。而中国大陆虽然不是殖民地,但大学却在自我殖民化。以学术为人生导向的学生,越来越把中国的大学作为自己攻读博士的预科学校,读完本科后纷纷直赴美国。不以学术为导向而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愿意到英美甚至澳大利亚去读一个硕士、镀一层金粉,回来后再找工作。现在许多公司跟高校一样,也以招聘海归为荣,海归毕业生获得职位的可能性与薪金水平都远远高过本国毕业生。今天的公司,在招聘985、211院校毕业研究生时,喜欢进一步考察他们的本科毕业院校是否属于985、211。以此看来,将来会出现的一个趋势是,高校和公司在招聘海归时,不仅要考察研究生毕业院校,还会考察本科是不是在国外读的。到英美读本科,就会像今天去英美读研究生一样成为潮流(周围经济状况好一点的朋友,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读本科去了)。于是乎,高中将会逐渐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成为留美预科学校,本科也就像今天的博导们叹气地那样招不到好学生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将就此全面殖民化。
这种殖民化,在学术取向和学术评价上的表现是全面地向美国靠拢。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在社会科学领域要晋升职称,几乎完全依靠所谓权威期刊的论文,而这一做法据说是从美国学来的(虽然据我所知,美国并不是所有大学都一个标准)。这样的标准当然有好处,那就是相对客观。但坏处也很显然。就那么几本刊物(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的刊物)被定为权威期刊,而晋升职称的人如此之多,于是许多学者开始挖空心思地向海外刊物投稿(有一大批海外刊物被定为权威刊物,数量比国内的要多得多)。再加上引进的海归博士,本来学校的要求和自身的资源都使得他们主要在海外期刊(主要是美国期刊)发表论文。自然科学暂且不论(笔者不懂),社会科学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可是海外期刊编辑感兴趣的问题却未必是真正的中国问题。于是,在中国的大学里,已经出现并将日益严重的一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整天忙着撰写的论文,不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不研究中国现实中的重要问题,当然也不用汉语写作,而以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为阅读对象、以外国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海归肯定将表现出更强的竞争能力(他们有资源,也是受这个训练出来的),于是在职称晋升和职务任命中他们将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若干年后(不会超过十年吧),这些海归将全面占据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的席位。现有的老资格土鳖教授们退休后,年轻一点的土鳖将彻底丧失话语权(甚至学校里可能不再有土鳖教师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海外(主要是美国)期刊论文和学术标准将成为唯一的学术评价指标,外国编辑的学术兴趣将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唯一主导者,外国人将成为中国学者论文的主要阅读者(还有那些想在海外发论文的中国学者)。当中国的国家转型实践,给学术提出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时,研究者们却热衷于用英文给外国人写作。不敢想象,这样的研究能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什么样的作用。于是,中国的科研全面殖民化。
这种状况会有改变吗?目前看不到任何希望,看看香港、台湾和韩国就知道了(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要在韩国混下去,也要拿哈佛的文凭!)。一定程度上,这恐怕是许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记得有一年在复旦听讲座,一位来自德国的学者悲哀地说,在我们这样的哲学故乡,要晋升哲学教授,竟然需要拿到美国大学的哲学教授职位后才有可能。
思来想去,自己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还是想办法早点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吧。说不定哪天,中国的小学将成为留美预科学校,中国的孩子们在中国的人生竞争,居然要从美国的中学开始。
最近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如雨后春笋般地往外冒,最新一榜应该是汤森路透所发布的基于ESI数据整理出来的大学排行榜。所谓的ESI就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即基于科学指标数据库,号称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1]。这里所谓“全球11000多种学术刊物”,其实主要是英文刊物,尽管也有几十种中国的刊物,但绝大多数也是以英文刊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的全球刊物,实际上是以英语作为评价标准的,其他语种的刊物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根据这个榜单列出的全国百强大学里竟然没有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知名的人文社科类的大学,而据称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ESI的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排不进前100名?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具有地域性,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各自国家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不像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是普遍性问题,是没有国界的,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具有很强的国界性,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章英语世界并不感兴趣。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我们一定要接受他国对我们大学和科研水平的评价吗?我们难道不能设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吗?作为一个弱势国家,我们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标准,起码可以先制定适合自己的标准。比如,科研成果,为何一定要是SCI的才算成果?我们自己的成果为什么不能给自己利用?科技领域的成果基本上都是花费广大老百姓的血汗钱所获得的科研基金所资助的,而这些基金所研究的出来的成果几乎全部拱手送给外国人,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也许我们说我们需要跟国际接轨,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通过购买国外的数据库和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就足够了,何必把自己耗费巨资研究出来的东西白送出去,再耗费巨资买回来?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殖民行为,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意识。
SCIE收录ScientificReports2011-2015年,每年发文情况
Scientific Reports发文的国家/地区Top10 中国第一,占到总文献量的⅓强。
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真真正正沉下心来办实事、扎扎实实支持科学研究,出大成果、好成果,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大学排名和科研排名,以及以量排名的评价机制。作为国家资助的成果不能以外文发表,毕竟这是老百姓的纳税钱、血汗钱,不能白白这么送出去。另外,如果不要求研究者用英文发表论文,将极大减轻其工作负担,他们也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研究,而不是学英语了,我想这将得会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举双手赞同。但是作为研究者,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不可能闭门造车,因此应该鼓励学者出国交流,一方面了解国际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对外宣传中国研究现状,只要有足够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引起国际学界的重视。现在的资助情况恰恰相反,很多学校鼓励对外发表而反对国际交流,尤其是普通学校。这样白白浪费了大量金钱,反而引起国际研究界对中国的歧视与反感,尽管他们得到了大量好处,反而处处刁难中国人,最近华中科技大学的熊蔡华团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3],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主管部门有必要反思了。But,anyway, who cares?
[1]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UwNjE5NQ
==&mid=403188734&idx=1&sn=
ba76ae8fc75659de8d5b8f9397a6fb72&scene=25#wechat_redirect
[2]https://aeon.co/essays/how-did-science-come-to-speak-only-english
[3] Paper thatsays human hand was 'designed by Creator' sparks concern,
http://www.nature.com/news/paper-that-says-human-hand-was-designed-by-creator-sparks-concern-1.19499
大学溃败始于老实人吃亏
作者|贾少华
来源|贾少华(ID:jiashaohua2014)
一所大学是否能办好,决定于这所大学的学者。老实人不一定是学者,学者一定是老实人,不老实的所谓的学者是假学者。老实人被边缘化一定是学者被边缘化,老实人的权利得不到保证一定是学者的权利得不到保证。所以,评价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这所大学的前景如何,只要看这所大学的老实人是不是吃亏就可以知道了。
美国的大学有许多缺点,但有一点好,那就是老实人不吃亏,这可以从他们教授的录用和教授的管理上得到充分的证明。要在来自全世界数百位高学历高成就的应聘者中胜出,世界上还有哪个职位的录用能比美国大学教授的如此录用更苛刻、更残酷?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中,应聘者担忧的是自己的实力不济,而不用去担忧自己太老实不会搞关系,更不用担忧因自己没有人际关系背景或者不会请客送礼而被淘汰。应聘者任何不老实的行为只会加速自己的失败,这就是美国大学教授录用中的铁律。美国大学教授的管理,那就更体现了对老实人的尊重和保护。美国大学的教授是“终身制”,一旦成为教授,教授可以炒校长的鱿鱼而校长就没法炒教授的鱿鱼。但也有一种例外,那就是犯“不老实”错误,特别是犯师生情感和学术诚信上“不老实”的错误。正是这种“老实人不吃亏”的制度设计,确保了美国大学在全世界绝对的领先地位,而且还将越来越领先。
老实人吃亏,其本质上是大学失去了公平公正的治理。没有了公平公正的治理,大学也就走向了溃败,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
老实人吃亏,小人必得志。老实人吃亏的环境,充斥的是小动作、拍马屁、请客送礼、裙带关系、帮派体系。在此环境,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除了小人还会是谁呢?被认可、被表彰、被重用的除了小人又会是谁呢?时闻“带病提拔”,这就是小人得志的佐证。说白了,“带病提拔”也就意味着无病者得不到提拔。更为可怕的是“带病者”成为单位治理的主体力量的时候,“小人生态”又会越加完善,小人的得志与疯狂自然越加变本加厉,“带病者”又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小人生态”孕育的一代代小人,一代胜过一代,老实人、真正的学者必然难有立足之地,大学自然也就成了“带病”跳梁小丑为所欲为的大舞台。
老实人吃亏,好人变坏人。当然学校还是老实人多好人多,为官做事的也不都是“带病者”。知识分子讲尊严讲人格,鄙视搞关系拍马屁,对请客送礼有着天然的厌恶和恐惧。但是,人也会变坏,也会变狡诈。谁是教唆犯?是不公正的行为,是不公正的治理。接连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适者生存的启示,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一个善良的人被迫走上邪恶的路。久而久之,好人也就变成了坏人。世风日下,是因为没有了公平;道德沦丧,是因为没有了正义。不公平是“坏之源”!既仇恨官又羡慕官,既排斥奢侈又热衷奢侈,既痛批造假又不断造假,既厌恶关系又追求关系,既痛恨腐败有埋怨自己没法腐败,这样的大学老师是个例吗?要始终当一个老实人,太难太难!
老实人吃亏,信任无基础。黑哨存在,比的不是本事,比的是奸诈。成果获奖、论文发表、职称晋升、先进当选,等等,代表的是什么?不能说全部,但也不能说是少数,一定代表了“搞定黑哨的本事”。老实人吃亏,就是因为黑哨太多。胜负优劣决定于黑哨,人世间的一切都变得不可信。有人一定会说,不会有那么多黑哨吧。多还是不多,局外人不清楚,“参赛者”最明白。还有“参赛者”相信裁判不是黑哨吗?如果相信,为什么关乎个人的事都要千方百计托关系找门路?沙漠中还有绿洲,再不公平也一定还存在公正的裁判。问题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即使是绿洲也被当成了沙漠。不再有对组织、对权威的信任,兴起的自然是人情、关系和对道德法律的践踏。
老实人吃亏,消解真善美。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对大学存在的问题比谁都看得清,也比谁都急于去解决。文件年年下发,会议接二连三,检查评估始终不断,内容不可谓不正确,措施不可谓不坚决,但是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如果有效,为何还要重复不辍?学校内部也还是有积极的力量存在的,但同样“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公平公正是一切政策法规伦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没有了公平公正,真善美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公平公正,政策法规失去贯彻落实的载体;没有公平公正,一切旨在影响人的心灵的教育都成了多余。一个没有公平公正的校园,纯粹就是一个能够吞噬一切教育力量的黑洞。不公平是消解一切真善美的祸根。相反,有了公平公正,老实人不吃亏了,就可以省掉绝大多数的文件、会议、评比、检查和组织机构,也同样可以省略绝大多数关乎人的纪律、品行的教育活动和课程的开设。无视公平公正,一味的纪律约束道德规范,统统不过是癌症晚期的化疗而已。
老实人吃亏,只剩离心力。老实人吃亏,也不见得会给谁带来多大的幸福。得志的小人,看似捞到了好处,但代价很大,付出的不仅是陪吃陪玩的时间和建立关系的金钱,付出的还有做人的尊严,而且不知足爱攀比的本性始终会让自己觉得是吃亏者,总会觉得还有人比自己捞得更多。握有权力的人,也无幸福可言,既忙碌又讨骂,黑哨的胡作非为必然招来包括受益方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鄙视和唾弃。没有公平公正的组织,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组织;老实人吃亏的校园,是一个没有向心力的校园。在这样没有公平公正的组织或校园中,人人不满意,人人有意见,人人发牢骚,人人盼望出事,人人幸灾乐祸。最大快人心的事也是人们渴望的就是黑哨出丑或出事。
人可以生病,但不能患癌;学校可以有缺点,但不可以让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吃亏,没有公平公正,大学必定走向系统性致命性的溃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