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全球最佳华人导演,如今为制作更好的电影,却遭质疑 精选

已有 9526 次阅读 2016-11-27 22:2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真实的世界

我们每个清晨睁开眼睛就能看见

但真实的画面

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认可


···


北京时间11月11日0点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全国首映

288一张票,限量200张

每人限购两张,一开售瞬间售罄



购票现场排长龙


继卡梅隆那开启3D观影时代的《阿凡达》之后

中国导演李安用这部新作宣示着新一轮观影革命的到来


李安以《比利·林恩》作为钥匙

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大门

在看到门的那一边之后

有的人选择前行拥抱未来

而有的人却想把门再度关上




站在电影业先驱行列的李安导演

在尝试着未知,在探索着未来

同时也在实现着梦想

而这个梦想,就是李安成长道路上所为之执着的导演梦


···


童年的李安,在花莲的一所小学接受西方开放式教育

此时的李安看上去有点“多动症”

经常在外肆意的放纵他旺盛的好奇心

但李安的家中却是老式的儒家环境

一回到堂屋,作为长子的他必须收起玩心

面对望子成龙的父亲对他的严格教导

或许正是从小接受中西双方面的教育,令李安在日后电影拍摄中将中西文化融合的天衣无缝



童年的李安(右一)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李安看了《处女泉》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给李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也正是这部电影

让李安童年的梦想逐渐萌发——拍电影!



李安视《处女泉》导演伯格曼为父


在台北艺专接触艺术后

李安毅然决定不顾家人百般反对

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接受与影视相关的教育

在这里,李安遇到了另一位改变他一生的人——林惠嘉




婚后,李安后决定在美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可一个没有背景的华人想要在好莱坞立足简直难比登天

百般遇挫、怀才不遇的李安

开始了长达6年的“吃软饭”生活



李安与林惠嘉


这段时间里,岳父母对李安更是各种冷嘲热讽

对于踌躇满志的壮志青年李安来说,这简直是精神折磨


在李安彷徨无助、最为迷茫的时候

林惠嘉对他说:

“安,不管如何,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


李安如同看见了沙漠里的一股清泉

随后他将一切抛之脑后,一心钻研剧本、电影拍摄



李安的第一部电影


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遇

李安用尽全力牢牢地抓住了

李安执导了他导演生涯里的第一部电影《推手》

正是这部电影让“导演李安”这个名字一夜间传遍大街小巷

李安也从此踏出了他追寻儿时梦想的第一步


···


如今,从第一部电影《推手》算起

李安执导电影已26年,他对每部作品都不遗余力


李安作品


每一部电影

都将他的技术和成就一次次的推上另一个顶峰

“李安”二字成为了华语电影圈,作品质量的代名词

有媒体这样评论道:

“如果华人导演里有一个,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存在,那么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李安。”



李安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在那段被称为“起跳前的下蹲”的6年时间里

李安领悟了导演的真谛,沉淀出了当今多数导演所不具备的素质——匠心

在李安眼里,高科技、高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其影片内容而服务

一味迎合观众喜欢而拍,不如不拍


···


如今,李安站在4年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高峰之上

尝试着凭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再次将影视拍摄技术推上另一个高点

3D立体、4K高解析、120帧/秒高帧频的划时代规格

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拍摄过程极其艰难



李安现场执导


由于对设备要求过高

李安在片场拍摄的时候只能用较低规格观看拍摄片段

直到纽约电影节首映的前一天,他还在修改着成片

连自己都不知道最后的放映效果会成什么样

“这部片让我深感谦卑。”


4K

即分辨率,可以让银幕画面呈现4倍于以前的像素

这是一项较为有难度的技术,现在大部分的影院都是2K


120fps

正是李安这次挑战的难点

在过往100年间,电影胶片一直以24帧/秒拍摄

而24fps在动态画面中会产生频闪、晃动的问题

这种问题在3D电影中更为突出

而120fps能有效的解决

并且每秒所包含的信息量比24fps多出4倍



不同帧率之间的区别


由于人类眼睛的特殊生理结构,如果所看画面帧率高于每秒约10-12帧的时候,就会认为是连贯的。 此现象称之为“视觉暂留”。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胶片是一格一格拍摄出来,然后快速播放。而高帧率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胶片,胶片是昂贵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折中效果是24帧/秒。


早期无声电影大多是16-24帧

随着电影的发展,帧率标准被定为24帧

然而对李安却想要更高的帧率

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捕捉动作



李安和工作人员在解决问题


对于观众所习惯的24帧/秒

120帧几乎等同于人眼视物的真实感

对光源稳定性要求极高

4K的分辨率加上高亮的容光率

人眼动态模糊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肉眼已经无法察觉到频闪



帧数越大,运动模糊越小


因此,3D、4K、120fps这样的高规格对拍摄来说难度更是巨大的

这种全新的拍摄技术,连好莱坞都还没研发出来

在面对缺乏技术支持、没有前作借鉴、设备跟不上等问题

李安凭着对电影至臻的追求硬着头皮闭门造车

我自己年纪不小了,如果我的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话,我觉得我等不及


这部电影的重点就是“感受”

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而且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如此高规格的电影,对演员也是莫大的考验

画面的清晰让观众对于人物心理的了解更加容易

演员眼中的血丝、他们因为激动而涨红的毛细血管

都将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女主角在开拍前,需要进行为期3个月的饮食保养疗程



李安要求所有演员素颜上镜

因为在超高清的镜头面前化妆

会令演员的脸部在观众面前显得十分怪异




一向在镜头前给人猛汉感觉的范·迪塞尔,在120帧的拍摄片场也显得不那么自信


李安对他的严苛解释到

“害羞不能靠化妆,一定要真的脸红,演员若刻意演出,透过高规格技术直接呈现出来,完全假装不了,演员要豁出去表演。”


因为他们但凡是在“演”,那种僵硬的痕迹都将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换句话说,他们几乎是敞开了最后一道内心的大门

把自己完全呈现给观众去感受、观察和揣测

银幕仿佛变成了一扇窗户,而不是一个放映设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对李安来说,这是又一次挑战自己的一步

对于影坛来说,他既是顶级导演

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势必就会有一批不敢尝试的怂包在一旁等着看热闹


就像1895年作为史上首部电影《火车进站》在巴黎公映之时

观众被吓得惊慌失措,人们尖叫着跑到放映室后面



《火车进站》


更有2012年彼得·杰克逊48帧/秒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上映当时,业内毁誉参半

批评者认为画面太过清晰反而像游戏或油画的质感

缺乏传统电影的模糊和频闪效果,也失去了电影的美感




如今,也有观众认为,这种技术革新会增加拍电影的难度、成本以及观看门槛

甚至,有人觉得这种技术革新可能会给电影带来一些“破坏性的改变”

“《比利·林恩》技术性大于艺术性,观赏性被技术所破坏。”


纽约首映之后

著名影评网“烂番茄”只给出了47%的新鲜度

多位影评人给影片的评分在B-到C-

“如果你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们可以骂我,但是,你们不应该去骂3D或者是120帧,技术是无辜地。”



《比利·林恩》最新评分


事实上,李安这次的探索与尝试

对当代电影产业而言,是迫切且深具意义的


获得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李安

本无需冒着被质疑的风险去尝试更高的技术

但为了推动电影技术的发展于改革

也为了挑战自己,李安毅然站了出来


他试图改变观众100年来的电影观赏习惯

也试图给予观众在手机、电脑上所不能带来的观影体验




“我想以后把120帧的事继续钻研下去。但希望大家忘了120帧这回事,而是进入这个电影世界。”


稳扎稳打地拍自己最擅长的电影

或许才是最保险的方式


但庆幸的是

李安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创作者

他喜欢挑战,敢于尝试

乐于通过一些创新手段去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感


而作为这个时代的观众

我们也应该给予新技术足够的包容


这个时代

能有像李安这样执着的导演

是我们的福气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SME

欢迎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17138.html

上一篇:阿司匹林与海洛因同出自他一人之手,既是悬壶济世又是祸国殃民
下一篇:硬刚爱因斯坦的心理学家,他是心理学的先驱,却饱受争议
收藏 IP: 183.60.175.*| 热度|

11 陈琦 张家峰 赵凤光 李土荣 汪晓军 鲍海飞 郑斌 xlsd doctor5 crossing br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