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冷战时代,三头灰鲸如何让苏联军队“闯进”美国境内 精选

已有 10101 次阅读 2019-11-21 21:2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因纽特人以捕猎和吃生肉著称,在全球都在禁止捕鲸活动时,因纽特人仍然被允许每年捕捉一定数量的鲸鱼,这是他们的生存之本。

但是,当三头幼年的灰鲸被困在冰下苟延残喘时,他们会享用这唾手可得的猎物吗?31年前的真实事件告诉我们,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开展了一次大营救。

这是一场集合了捕鲸者、警卫队、政府官员等社会各方势力,不惜耗费100万美金调动任何有帮助的器械,甚至让当时冷战中的敌对国家——苏联和美国联手合作的灰鲸救援行动。


居住在北极圈上的因纽特人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但他们更像是与世隔绝的一个群落。长期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他们的外形也已经与亚洲的黄种人有所不同。

但也正因这些改变,因纽特人具有惊人的抵御严寒本领。厚重的皮下脂肪让他们看起来身材有些矮小粗壮,细小的眼睛则有利于防止极地冰雪反射强光对眼睛产生刺激。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的食物中含有高蛋白和高热量。

正在捕猎的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因地制宜,他们的传统食谱全是当地的肉类,海豹、海象、鲸鱼以及陆地上的驯鹿、北极熊等动物。其中,鲸鱼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食材。

目前,各国的捕鲸活动都受到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严格限制,但因纽特人却因为传统和生存需要,每年仍然能获得一定的限额。而因纽特人对于鲸鱼的感情也十分特殊,这不仅是他们的食物,他们同时也对鲸鱼抱有感激之情。

在因纽特民族中流传着一个关于鲸鱼的传说,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罪恶而降下洪水,因纽特人没能躲进诺亚方舟,只好驾着皮舟在水上漂流。在他们将要饿死之际,一头弓头鲸前来献身,自愿成为他们的食物,于是因纽特人才得以闯过难关,不至于饿死。

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鲸成了整个因纽特人的恩“人”。所以虽然因纽特人捕食鲸鱼,但捕鲸者总是只猎取一头鲸鱼1/3的肉,其他的部分则留在冰面上,让北极熊等其他陆地动物共享美食。而且他们还会为每一头被猎的鲸举行祈祷仪式。

灰鲸

1988年10月7日,因纽特民族的捕鲸者们正在开展秋天的狩猎活动,为更加寒冷的冬季储备粮食。在美国最北端的一个城市,阿拉斯加州的巴罗,罗伊·艾毛格克与父亲一同去到远处的开阔水域,寻找肥美的鲸鱼。

在返程途中,艾毛格克发现了一个小水池。与其说是水池,其实只是新鲜海冰中间出现的一块没有结冰的水洞。但就在这么一个小型露天水池洞口,艾毛格克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有三只幼鲸。

也许是出于好奇,艾毛格克足足在冰天雪地的海冰上观察的大约一个小时。这是三头表皮遍布着藤壶的灰鲸,由于洞口不大,三头灰鲸只能轮流浮出水面呼吸。它们的身体已经被锯齿状的碎冰割伤流血。

被藤壶覆盖的头两侧,灰鲸的一双大眼睛不时盯看艾毛格克。它们生怕艾毛格克随时伸出捕鲸工具,把它们猎杀。但它们又不能离开这个唯一能供给呼吸的水池,在两难的境地里,它们或许宁愿赌一把眼前这个人类的善心,也不愿逃离水池直面死亡。

但是,这三头伤痕累累的灰鲸确实是在参与一场生死存亡的赌博。因为施救者的确曾想过把它们猎杀,虽然原因也许更善良一些。

破裂海冰形成的小水池,三头灰鲸就在此苟延残喘


虽然因纽特人是天生的捕鲸者,但灰鲸并不是他们的捕捉对象。因为当时,灰鲸是受美国法律和国际协议保护的濒危物种。

19世纪期间,商业捕鲸者曾大肆捕猎灰鲸,以至于灰鲸数量锐减,几乎灭绝。直到1949年以来,国际捕鲸委员会才将灰鲸从商业捕猎中保护了起来,禁止大规模捕猎。

随后,灰鲸的数量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目前,太平洋的灰鲸总数大约有2.2万只,它们在阿拉斯加附近度过夏天,在其北部浅海底部觅食,然后返回墨西哥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沿岸的暖水区度过冬季。

一头被发现已经死亡的灰鲸

而这三头偶然卡在冰洞中的灰鲸,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艾毛格克和父亲商量之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镇上的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杰夫·卡洛尔。时隔4天之后,卡洛尔才来到当初发现灰鲸的水池观察情况,而那三头灰鲸还在原地。

卡洛尔估计,这三头灰鲸最大的只有大约6岁,而另外两头则更年幼,只有2岁。它们应该还有游泳的能力,但要让它们离开水池可不容易。

当时天气正准备降温,气温低至零下20℃。就连直径只有大约4.5米的水池也将会结冰,而这些水池距离入海口还有11公里。如何把沉重的海冰击碎,造出一条水流通道,再引导三头虚弱的灰鲸游回温暖的海里,这艰巨的难题让众人不知所措。


在似乎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解救任务面前,这时有人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反而是射杀灰鲸。既然把它们放回海洋的希望渺茫,那么不如帮它们一了百了地摆脱苦难,顺便还能给因纽特人提供食物。

而且,当时三头灰鲸已经筋疲力尽地呆在原地,就算造出破冰通道,它们能不能凭自己的力量游公里还不好说。甚至当时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认为,从生物学角度上说,营救没有任何意义,这三头灰鲸注定是应该被自然界淘汰的虚弱个体。

电影中的画面

然而冷漠的生物科学不能撼动人性的善良,最终人们还是力排众议,决定营救这三头被困的灰鲸。

距离发现灰鲸过去了将近一周,卡洛尔致电海岸警卫队寻求提供破冰船帮助破冰。同时,美联社报道了这则新闻,以寻求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一时间,各方伸出的救助援手共同拧成击碎海冰、放鲸归洋的力量。

因纽特民族的捕鲸者、国民警卫队、石油工业和环保主义者,还有政府官员一起参与到这场救援行动中。就连正在与美国冷战的苏联,也派出了驳船进行支援。三头灰鲸的命运,被两个本该敌对的国家共同牵系着。


美国一家石油公司愿意提供了一艘重达185吨的驳船,在冰面上开凿呼吸孔,让灰鲸沿着凿开的呼吸孔,逐个洞迁移到11公里外的入海口。但要使这艘驳船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8~10名工人,连续工作48小时才能完成轮班工作。

而如何把185吨重的驳船,从阿拉斯加南部的安克雷奇运往北部的巴罗,也是一个严峻的难题。国民警卫队甚至发动了美国当时最强大的直升机CH-54,另外还花1.5万美元租用了另一架直升机,用两架直升机才完成驳船的运输。

总统罗纳德·里根也十分关注此次救援行动,他要求必须每两个小时向华盛顿报告一次救援情况。

到了10月23日,施救人员已经凿开了一排大约50个供灰鲸呼吸的小水池,一路延伸了3.2公里。照此看来,破冰钻呼吸孔的工程还算顺利,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50个呼吸孔通向了一处山脊,而在山脊中,灰鲸不愿意游动超过1.6公里。


救援人员猜测,它们应该是被山脊中的沙质沙洲吓到了。在水下有一处山脊,以至于灰鲸十分恐惧那里的浅滩,于是它们又退居到前一个呼吸孔中。

这时,苏联竟意外地与美国达成协议,在需要帮助时可以提供支援。而就在5年前,美国与苏联还就捕鲸问题上演了一场闹剧。

当时,美国的绿色和平组织正极力抗议苏联的捕鲸活动,7名激进分子甚至闯入西伯利亚捕鲸站,却当场被捕。后来,绿色和平组织还发动了一艘船舰,企图撞毁苏联货轮。

在直接暴力冲突的背景下,没想到,两方竟在这场灰鲸拯救行动中达成了合作关系。不久,苏联派出了两艘破冰船前往阿拉斯加。

电影中,从苏联来的破冰船

25日一整天,苏联破冰船的唯一任务,就是撞向山脊。当夜幕降临时,缺口已经冲过了山脊的四分之三,而呼吸孔又顺利延伸了2.4米。

10月26日午后,两头灰鲸已经进入了入海口的海峡,但是它们仍然拒绝出海游泳。直到两天之后,直升机巡查时没有在海峡通道中发现灰鲸,才宣布灰鲸已经游到了太平洋,救援终于大获成功。

最终,整个浩荡的营救工程大约花费了100万美元,以及许多施救人员不眠不休的工作。唯一不幸的是,最年幼的一头灰鲸已经在途中死亡了。

这次拯救灰鲸事件被改编成了电影《大奇迹》,在2012年上映

而在人类艰难而昂贵的救援下,剩下的两头灰鲸真的不会再此陷入北极冰中?它们真的能不辜负人类期望,好好活下去吗?人们不得而知。

或许它们劫后余生能获得非凡的运气,茁壮成长并繁殖后代,最终安息故土;或许它们命途多舛,入海后又遭遇了不为人知的不测,最终仍然死于年幼。

但即便如此,人类的拯救行动也不算白费。三头灰鲸的救援过程中,人类彰显的是不惜代价施救的人性光辉,以及在物种危难面前,所有眼前的国家敌对情绪都能暂且搁置的大局意识。

谁能料到,在战场上制造出无数伤亡的美苏两国,在区区三头灰鲸的拯救行动中竟能团结合作。国家的竞争,无论如何也无法凌驾于万物的生存意义。


RichardMauer. Unlikely Allies Rush to Free 3 Whales. The New York Times, 1988.10.18.

AndreaThompson. A Whale of a Tale: The Real 'Big Miracle' Story. Live Science,2012.02.06.

RichardMauer. 'Big Miracle': The real story. Anchorage Daily News, 2016.09.27.

John Vidal.Drew Barrymore saves the whales and melts cold war ice in Big Miracle. TheGuardian, 2012.02.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207061.html

上一篇:手机输入法的派别之争,九宫格和全键盘究竟哪种更科学?
下一篇:花生过敏,吃点花生就好了?首个口服免疫疗法药物有望获FDA通过
收藏 IP: 47.52.89.*| 热度|

15 杨正瓴 文克玲 蒋力 鲍海飞 雷宏江 周忠浩 徐明昆 王晨 王庆浩 晏成和 马德义 汪晓军 贺玖成 梁庆华 程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