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如何反思我国风电、光伏产业的挫折?

已有 3339 次阅读 2012-12-8 09: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可再生能源, 光伏, 风电, 产业困境

如何反思我国风电、光伏产业的挫折?

/水博

 

在我国的风电、光伏企业(下称“风光”)遭遇到严冬的时刻,看到《证券时报》的文章“反思“风光”不再中的政府败笔 ,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现在社会上常常以批评政府为时髦,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吸引人。不过,我倒是觉得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说法,非常值得商榷。否则的话,不仅对我国“风光”产业的评价是不公正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乃至全球的清洁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思路方面的‘一根筋’是导致风、光行业过度发展、盲目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理由是“全国各个地方都去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都去大量投资这些产业,岂能不出问题。相反,如果能够坚持不赶时髦,而是结合本地经济实际,与其他地方进行错位竞争,发展别人不看重但市场仍然有前景、符合当地优势的行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

 

这种说法,似乎是非常有道理的。谁都希望一个产业能够一帆风顺的发展进步。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左右的。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是不容否认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风光”产业的暂时挫折,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合理的。不能否认,经过几年来的市场化的竞争和发展,我国的风电和光伏产业不管在技术上还是成本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的风电装机和光伏制造能力,也让全世界感到震惊和佩服。突然遭遇挫折,一方面有技术尚有待于改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现实对“风光”的接纳能力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我国风光产业的巨大成就,我们不能幻想有“早知道吃了三个馒头能吃饱了,当初不应该吃前两个馒头”的好事。

 

文章批评说“只要是风、光企业,不管其技术含量有多少、市场竞争力有多强,都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于是,为了将政府的政策拿到手,企业和投资者就不会考虑投入产出,就不会考虑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了。看一看面临困境的风、光企业,有几个在技术上是领先的?”。

 

这种说法,当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企业投资者和政府官员都不是神仙。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不是投资者和各级政府对风光企业的热情,已经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呢?我觉得还真不是这样。要求所有的投资者和各级政府官都必须对风光产业的技术判断得十分准确,是不客观的。如果政府事先能知道某个风光企业的技术非常落后,市场竞争力差的话,恐怕哪一级政府也不会去支持它。投资者要是知道投资肯定要亏本的话,即使有了政府的资助恐怕也不会去投资(除非是要诈骗)。话又说回来,如果投资者和各级政府的官员都能准确无误的判断出每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的话,那么还会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吗?所以,文章的批评是没道理的。根据人类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政府的支持风光企业的态度没有错,而投资者的努力需要接受市场的选择、甚至淘汰也是无可非议的。

 

文章还认为“风、光行业出现今天这样的结局,与相关职能部门‘麻木’不无关系。因为有关风、光行业过度发展、盲目发展的问题,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提示和警告一直不断,但相关职能部门却视而不见,甚至为此出现过不同部门意见‘打架’现象。”。这种说法的错误,是由于作者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形势的误判。当前,全世界为了避免过量的温室气体带来的生态灾难,正在积极地想尽各种办法,尽可能的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我国的风光产业,尽管发展很快、尽管已经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但是,要说它“过度发展”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截止到去年年底,欧盟的电力装机中风光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5%。而我国同期的风光总装机还远远达不到电力装机的3%。为什么在我们连人家的五分之一都没有达到的情况下,人家还一再强调风光的发展得不够,而我们则开始埋怨自己已经发展过度了呢?

 

这是因为,我国的电力结构确实不能适应风光产业的大发展。我国的煤炭发电的比重过高,灵活的油气发电的比重非常低;我国水电开发程度也远没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国的电网对吸纳“间歇性”强的“风光”还存在在巨大的技术障碍。尤其是对于国际社会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我国几乎还是一个空白。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电网企业也已经承诺今后要保证接受分布式光伏的发电。这说明,我国当前“风光”的问题,绝不是产业的“过度发展”,而是能源结构亟待调整。

 

与此同时,文章的对风光产业“盲目发展”的评价,也是极不准确的。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利用的经济的杠杆,就要通过市场来对落后的技术和企业进行选择和淘汰。从这个义上来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通过貌似“盲目发展”的市场竞争,来实现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应该说我国的风光产业,目前正在市经济的大潮中经受着考验,淘汰一些落后的企业、产能,不仅不是什么坏事,而且还是我国风光产业提升和进步的机遇。

 

总之,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暂时的“风光”不再,既不是由于“过度发展”也不是什么“盲目发展”的错误,而是事物发展的“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客观规律的必然体现。我们当前最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加大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加速水电开发,为“风光”产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不是评头论足的充当“事后诸葛亮”。

 

对照文章《反思“风光”不再中的政府败笔》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谭浩俊 

  一度风光无限的风电和光伏行业,如今可谓风声鹤唳、一片狼藉。昨天还在信心百倍地制定发展规划,今天却已经产品大量积压、巨额债务缠身,员工也不得不自谋出路。江西赛维、无锡尚德、酒泉华锐等风电、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今没有一个不面临着如此的结局。

  客观上讲,风、光行业风光不再,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与欧美国家实行双反有关。但是,政府在风、光行业发展中角色错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在发展思路方面的一根筋,是导致风、光行业过度发展、盲目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按理,一个地区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政府应当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思路,既要兼顾眼前,更要兼顾长远;既要考虑需要,更要考虑可能,既要看产业的一般功能,更要看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实在少得可怜。

  打开各地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地方产业发展的重点都是一样的。特别像风电、光伏这些被称作新兴产业的行业几乎都进入支持的名单。想一想,全国各个地方都去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都去大量投资这些产业,岂能不出问题。相反,如果能够坚持不赶时髦,而是结合本地经济实际,与其他地方进行错位竞争,发展别人不看重但市场仍然有前景、符合当地优势的行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

  地方政府这种一根筋的发展思路,不能不说是风、光行业陷入发展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的一刀切,则是导致风、光行业过度发展、盲目发展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投资者青睐风、光行业,除了这两大行业属于新兴产业范畴,有广阔的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凡是投资这两大行业的企业,都可以得到政府相当优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企业受益非常直接。

  问题在于,地方只看到了这两大行业形式上的,而没有充分考虑两大行业本质上的。要知道,所谓新兴产业,不仅仅指的是形式新,更指的是内容新,不仅要符合新兴产业范畴,还要符合新兴产业的内在本质要求。

  可是,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并没有从内在本质上去鼓励企业和投资者拓宽的思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是一刀切。只要是风、光企业,不管其技术含量有多少、市场竞争力有多强,都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于是,为了将政府的政策拿到手,企业和投资者就不会考虑投入产出,就不会考虑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了。看一看面临困境的风、光企业,有几个在技术上是领先的?

  相反,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那些技术含量低、投入产出效益差、转化水平不高等企业,在政策上不予以支持,企业和投资者还会去过度投资、盲目投资吗?

  除了政策制定中的一刀切之外,为了政绩,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带来的投资一窝蜂也是今天风、光行业遇到困难的原因。为了吸引投资者,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出台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优惠、供地优先、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对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资金支持和个人所得税政策优惠、提供住房等。优惠的吸引,使投资者完全忽略了风险,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风、光行业出现今天这样的结局,与相关职能部门麻木不无关系。因为有关风、光行业过度发展、盲目发展的问题,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提示和警告一直不断,但相关职能部门却视而不见,甚至为此出现过不同部门意见打架现象。如果能够早一点达成共识,并采取措施控制投资节奏,特别在审批环节,不再见项目就批,那么矛盾就可能会少得多,也不会使这两大行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风、光行业出现今天这样的惨相是地方政府安排经济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处理经济问题的一个败笔。事实上,这个败笔,也绝不仅仅在风、光行业存在,其他行业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钢铁、水泥行业,也是比较典型的。如何减少败笔现象再次出现,值得各级政府好好思考。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实干兴国,我想也应当包括这些方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640426.html

上一篇:科普研究:科学的可证伪与对科学的反思
下一篇:光伏的出路在于调动电力用户的投资积极性
收藏 IP: 211.160.90.*| 热度|

3 陈学雷 戴德昌 cnyjjsu2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