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西南水电行(11):小结对金沙江水电开发的评价

已有 3979 次阅读 2012-5-17 17:2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水电开发, 金沙江, 伪环保, 揭露

(2012-5-16 13:56:41)   来自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编者按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及《能源》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2西南水电行第一站是参访大渡河流域上的猴子岩水电站。第二站是考察访问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第三站是考察访问金沙江中游的阿海水电站。非常凑巧的是:正直西南水电行的考察期间,社会上的一些媒体发起了对对金沙江水电开发和规划的质疑,这使得我们的专家,有机会站在金沙江畔,用看到、听到的事实,回答社会各界的质疑。

  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小结《东方早报》对金沙江水电开发的评价

 
  记者:我觉得我们的考察和采访很有意思。《东方早报》的记者考察了金沙江之后,写出了全面否定金沙江水电开发的一系列文章,而我们考察了金沙江之后,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几天我们关于《东方早报》对金沙江的评价已经讨论了很多问题,最后,关于《东方早报》的这些评论金沙江的文章您还有什么要总结、补充的吗?
 
  张博庭:关于金沙江的问题,我已经说了很多。此前,一共完成了十篇,除了第一篇是关于大渡河的报道之外,全是围绕金沙江水电开发的争论。大家可以到我们学会的网站上去观看或下载。




图1、关于金沙江考察暨西南水电行的有关系列报道网页


 
 
  为什么同样是实地考察之后,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说明:一方面,考察者的心态对考察的结果有很大影响。支持水电开发的考察之后,更支持了。而另一方面反对水电开发了,考察之后更反对了。这似乎是一个怪圈。
 
  我觉得,首先考察者的素质很重要,不懂专业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可能会和专业人员的反映、感觉完全不同。当然,我们也不是说非专业人员考察就没有优势,但是,遇到专业问题,起码要有懂专业的人给予合适的解释才行。否则的话,发生指鹿为马的事情,不是没有可能的。就比如那个自称专家的杨勇,就曾在阿海水电站的环评听证会露过怯。他把金沙江边的一些淘金点,也当成了水电开发。如果不是很多专业人员在场,周围的人可能会跟着他上当受骗。
 
  另外,考察者对被采访的对象也需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能认为只要对方说的内容,符合我的需要,就如获至宝的加以采用。抱着这样寻找自己支持者的态度的考察,一定会闹笑话。
 
  比如《东方早报》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位于溪洛渡电站库区的云南省永善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安中透露,溪洛渡电站曾因未通过环评被叫停,但是环评未通过“不是因为破坏生态(陆生生态)的原因,实际就是三条鱼的问题”。这三条鱼包括胭脂鱼、中华鲟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们生活在长江,洄游到金沙江产卵、繁殖。”


  我觉得,这个报道就是错的离谱。
 
  据我所知溪洛渡被叫停只有一次,众所周知,那不是因为鱼,是因为程序问题。当然也许在开展前期工作之前,也可能因为要调整保护区也停止过,不过,那也不能说是什么叫停。另外,胭脂鱼本身就生活在长江和金沙江里,与中华鲟这种生活在大海里,回到长江里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完全不同。这两种鱼怎么能混为一谈的胡说呢?还有,谁不知道,葛洲坝、三峡建成之后,中华鲟根本就上不来了,而且,通过人工增值和中华鲟自己在葛洲坝的下游自己建立天然的产卵场,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中华鲟的问题。如果说因为中华鲟叫停溪洛渡?那一定环保部的人的脑子出毛病了?
 
  关于所谓溪洛渡的“三条鱼”,了解水电争论的人几乎都知道,是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原来的溪洛渡所在的合江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要保护这三种珍惜鱼类。后来因为溪洛渡电站的建设,需要调整保护区。这么一个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东方早报》考察的记者和被采访者居然都不知道。而且,还把错误的说法,以考察结果报道出来,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不能不说《东方早报》记者的职业素养也太缺乏了。
 
  关于这三条鱼的争论很多,其中就有涉及到我的争论。我这里也顺便澄清一下。我曾经重复过某领导所讲述的,为了调整溪洛渡的保护区,说明保护区的划定不够科学、合理,他曾公开悬赏过50万,奖励能抓到任何“三条鱼”中的一种鱼的人。但是,自始至终也没有人抓到过。这的确非常能说明溪洛渡的保护区有点名存实亡。但是,后来有某媒体反驳我,说什么没捉到,不代表没有。还说什么,后来有人抓到了,可是,没处去兑现奖金。
 
  我这里回应一下。首先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重复某领导的讲话内容。其次,人家并没有说,没抓到,就代表那种鱼绝迹了,但起码可以说明,保护区划定的不够科学,应该可以让调整。后来有人抓到了,也是正常的。因为那三条鱼因为要建水电站已经进行了人工繁殖。据说除了白鲟,没有足够的母体,至今未能成功以外,达氏鲟和胭脂鱼都已经实现了人工繁殖。并且多次进行了增殖放流。现在能有人抓到了,恰恰是保护区调整后进行水电建设的功劳。
 
  水电建设对鱼业资源的保护作用巨大。我们这次考察也亲眼见到了在孵化箱中的另外一种珍稀鱼类四川裂腹鱼的孵化过程。鱼卵转着转着就变成了小鱼,一个孵化箱中每分钟就有很多条鱼出世。傍边的鱼类保护人员,讲到这些,都乐的合不上嘴。在大渡河人工培育的娃娃鱼,也很成功。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沙江的鱼类生存现状。可是我们公众所得到的信息却是完全相反的。
 
  还有那个伪环保组织协商一致要反对的小南海。我怎么也想不通一个靠近城区的蔬菜基地,分明存在着大量的面源污染,怎么金沙江的鱼类都是贱骨头,几千公里的地方都不去,就喜欢呆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即便是鱼类和生态保护专家全票都过了变更保护区的决议之后,也不行,伪环保们还是能操纵着媒体,不断的制造出小南海是长江珍稀鱼类的最后栖息地的谎言。我感觉,在很多方面我们的媒体不能反映客观现实,而是,被一些国外组织和它们所提供的资金操纵着。媒体为什么就不能追问一下,为何只有小南海是长江鱼类的最后栖息地?原因何在呢?
 
  如果你真去过金沙江,就会发现当地的渔业人员所说的水电建设拯救了金沙江的鱼类,真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声音。他们一再强调原来金沙江,因为当地的人太穷,过度捕捞极为严重。结果是国家越是要保护的鱼类,反倒灭绝的越快。这也再次验证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得四条所说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造成的,这样一条结论。而我们国内的一些伪环保,却非要通过歪曲事实的方式,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想法设法的污蔑我们的发展是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才会有,今天同样的考察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的现象。遗憾的是造谣的伪环保们可以操纵很多媒体,而我们这些说实话的科技工作者却很少有发言权。
 
  总之,《东方早报》把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这样一段采访内容刊登出来,其实让大家都很丢脸。毕竟读者中的大多数还有有判断力的。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被采访者是个糊涂车子。采访的记者不仅没水平,而其还有极强的倾向性。一听到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内容,就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东方早报》文章中很多的谣言,可能就是这样出来的。
 
  其次的问题是:记者的报道,要尊重事实,不能故意鱼目混珠的蒙骗人。
 
  例如,《东方早报》的文章说“世界主要大江大河中,密西西比河干流没有水电站(支流上有),亚马孙河没有开发,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在给埃及带来农业繁荣的同时,也因其生态影响引起极大的争议:尼罗河上游径流量的减少非常明显,河床遭严重侵蚀,沿河流域耕地肥力持续下降,土壤盐碱化和尼罗河水质严重恶化,尼罗河入海口的沙丁鱼枯竭,吸血虫问题突出。为平息争议,埃及甚至专门成立了“阿斯旺大坝负效应研究所”。当时的掌权者穆巴拉克还呼吁全世界的科学家帮助埃及研究上述问题。”
 
  而据我了解事实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说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相当于我们的长江,那么它上游的密苏里河才相当于我国的金沙江。密西西比河因为落差太小几乎没办法发电(总共才有400多米,而我国的长江落差约5400米是密西西比的十几倍)。但是,尽管如此,为了航运和调控水资源美国人还是在密西西比河的干流上面建了29级大坝。比我国长江上多得多。而我们《东方早报》则以一句鱼目混珠的“密西西干流上没有电站”在隐喻我们中国的金沙江水电开发过度的同时,也欺骗了公众。
 
  与我国金沙江相对应的(按照最长的支流计算河流总长)应该是密西西比河上游的密苏里河。那里不但有电站,而且,水电开发程度尤其是水库的蓄水总量远远超过了我国的金沙江规划(总库容900多亿)。当然,由于落差相差大大,装机总量还远远比不上我们金沙江。 
 



图2、对应金沙江的美国密苏里河水电梯级开发示意图。摘自《各国水概况》一书


 
 
  我真不知道伪环保们有什么资格讽刺、质问金沙江的水电规划?什么成静水,什么间距不到百公里?美国密西西比河上游的水电站间距,都不到100公里,他们的水库蓄水量更大,让激流変“静水”的情况,肯定比金沙江更甚。可是人家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系的水电开发,却是让全世界学习的典范,而我们金沙江的规划,还没有达到美国已经开发的程度,却被《东方早报》污蔑、讽刺、挑拨得,几乎要受到了全社会的口诛笔伐了。最可气的是《东方早报》的记者,居然还敢大言不惭的拿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为参照的例子,欺骗、误导中国公众。你这是不是有点太侮辱我们中国人的智商了?
 
  此外,《东方早报》关于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的报道也很诡异。其实阿斯旺大坝和美国的胡佛大坝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超过了河流年径流量的大库容,都是建在旱涝成灾河流的干流上、都起到了重要的防洪抗旱作用,都极大的改善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但也都存在着同样的生态环境争议。美国也有专门研究胡佛大坝的负面影响的机构,而且还不止一家、二家。但是这并不影响美国人把胡佛大坝当成是美国的骄傲。而埃及成立过“阿斯旺大坝负效应研究所”又能怎么样?现在,埃及人民对阿斯旺大坝的评价,已经不仅是美国说的骄傲,而是当成他们的命脉。但这一切在《东方早报》的不对称报道中,却完全变了味。在此我们真不能不佩服《东方早报》煽情和骗人的水平。
 
  最后一个问题是,考察不能成为伪专家骗子发布谎言,污蔑水电开发的舞台。
 
  例如,在早报文章的编者按中提到的观点,几乎就全是伪专家骗子杨勇的谎言。什么“分割成一段段静水”,什么“考察研究工作开展甚少”。全世界那么多个国家的河流都完成了梯级水电开发,是不是分割成了一段段静水,大家难道还看不到吗?金沙江考察研究工作的多少,一个外行的骗子,怎么可能知道?
 
  杨勇用这种造谣的方式吹捧自己,污蔑别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不久他曾经对某媒体宣称。“我对青藏高原各条河流的科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国家对这些河流很多河段的研究也很少,水文和地质数据几乎是空白。1986年,为了收集水文地质和河谷地貌资料,我从长江的源头顺流而下,用186天一直漂流到了入海口。”还说他后来又多徒步考察才填补了空白。
 
  其实,杨勇所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国家对这些河流很多河段的研究也很少,水文和地质数据几乎是空白”。完全是胡说八道。从民国时期的资源委员会,到新中国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里成百上千名从正规院校毕业的科学家、工程师积累了大量的长江水文资料。包括黄万里教授那样一大批在中外学校里都处处拔尖的水文科技工作者,奋斗了几十年,难道都不如一个考不上大学的骗子?大家也许还记得,黄万里教授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就曾经带领研究人员在西南山区里考察长江上游的水文资料很多年。黄万里也有他的同事牺牲在那里的描述。从正规院校毕业的科技工作者们辛辛苦苦的干了几十年,其结果还是青藏高原的各条河流“水文和地质数据几乎是空白”。而杨勇的一个漂流,就能填补了这个空白。
 
  我们当时曾告诉被骗的媒体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识破杨勇。你可以去问问杨勇,他知道长江水最深的地方在哪里吗?知道有多深吗?我估计即便到今天他号称“考察”了20多年后的今天,他还是不知道。即便他费尽心机的从别处打听出来了,他也绝对不可能回答上来,他什么时候测的长江水深?在哪里测的,用什么办法测出来的。我至今还是敢这样说。一个连河流最基本的参数水深都不知道的,就居然敢大言不惭的说填补了水文资料的空白的骗子的话,你敢信吗?
 
  事实上,别说金沙江的考察,就是金沙江的地质钻探,我们老一代的地质和水电工作者早就已经干了几十年了。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别说修建电站,就连水能资源有多少你都说不清楚。然而,想不到一个骗子的这种谎言,居然也能被早报记者当成质疑金沙江开发的论据?
 
  总之,我们和早报记者同样的考察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为了探究这个原因,我们建议要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在发布我们考察的同时,把《东方早报》的记者也请来到现场,我们对质一下,看看到底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不过,我估计他们不敢来。
 
  如果他们真来了,说明他们还真是由于无知和水平问题被别人误导了。如果他们不来,很可能就是明知道自己是心怀鬼胎的造谣,害怕当面被揭穿。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东方早报》的这个所谓考察,可能就是极端反坝组织“绿家园”搞的那个“江河十年行”的一部分。由于这个活动不过就是找一帮伪专家和骗子借着实地考察江河的名义借机造谣。所以,早就臭名昭著的没人信了。很多人都称“江河十年行”是“江河造谣行”。所以,《东方早报》根本就不敢再用这个名字,否则,他们的造谣就更没有人信了。
 
  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我的这种判断对不对?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东方早报》的表现与专门找伪专家骗子,借口考察江河然后大肆造谣“江河十年行”的行径十分相似。我希望有关的新闻管理部门应该这这种,利用公共媒体的资源造谣,故意用“考察“的名义让骗子大张旗鼓骗人的行为,进行认真的查处。有关部门和有良知的社会媒体,应该有责任揭露谣言,保护我们公众的知情权,不被一小撮国外极端环保组织收买、操纵的机构所剥夺。这样才能避免我们国家的发展,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挫折。
 
  总之,同样的考察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故意要用组织考察的名义来散布谎言,误导公众。对比《东方早报》文章中的各种问题,大家看看它是不是就有这样的嫌疑。携骗子利用考察的名义造谣,这就是我对《东方早报》关于金沙江水电开发评论的总体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572037.html

上一篇:西南水电行(10):地质权威的失语与地质骗子的预言
下一篇:分析《水电开发缘何频引争论?》
收藏 IP: 211.160.90.*| 热度|

3 袁斌 赵建民 njy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