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过年的记忆(1)

已有 3603 次阅读 2010-2-16 10:27 |个人分类:光阴故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记忆, 春节, 过年, 拜年

【题记】或许如常言所说,当一个人喜欢怀旧的时候,表明他已经老了。或许是真的老了,总会想起过去的事情,就如同这过年,看完了仪式感一样的春晚后,躺在床上,脑海中不断地涌现各式各样的过年情景,似乎都比此时此刻有趣。因为固守着初一不干活的说法,就把这些记忆暂时封存24小时,今天把它们记下来,也算是今年过年的故事吧!留待以后回忆……
 
(一)拜年
 
刚刚写了短信拜年偶感(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182),那就从拜年说起吧。
 
拜年可以说是过年最有仪式感和最重要的环节了,可是现在好像是最省略的环节,也许在某些地方和家族还保留着呢。
 
学校每年初一都组织团拜,在家的校领导都会出席,离退休的老同志也都会回来,来领一束花,听听校长或书记的致辞,再抽抽奖,有时会唱唱歌,大家见面,说声“新年好,恭喜发财!”挺乐呵的。
 
因为觉得拜年很重要,所以每年都会带着家人早早地来参加,尽管从来没有幸运地把奖品搬回家,但是挤挤人气,见见面总是开心的。
 
要说拜年,总觉得小时候的拜年才叫拜年。
 
很小的时候,初一天还不亮,就要起床,收拾好房间,吃了饺子,把用来招待客人和自己食用的或买或做的零食、水果等摆好,换好新衣服,然后就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拜年了,回来时花生、瓜子、糖块总能装满两口袋;长大了,就可以独自到邻居家或者长辈家拜年了,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再后来就是会有很多年轻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来家里拜年了,大家喝喝茶、吃吃糖、聊聊天,很是融洽。
 
要是回到乡下外婆家过年,那拜年就更是正式了,管拜年叫“磕头”。首先大家一起拜祖先,然后按照家谱中辈分到各家去拜年,有的人年龄很大但是辈分低,也是要真的磕头拜年的,不过也是有压岁钱拿的。这都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参与的。初二开始走亲戚,就会带着礼物前往了,回来时,也会带着对方的回礼。我特别喜欢跟着大人们去拜年或者走亲戚,其乐融融。
 
再长大些,就有了自己的同学,初一那天大家会约好了,挨家挨户拜年,然后在某位同学家享用午餐,下午再接着拜年,其实就是玩,好不快乐!这种日子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吧。
 
工作以后,来到广东,不知是习俗还是人脉,好像不怎么到人家家中,拜年就更少了。有了电话,初一就打电话拜年,给家里、老师、同学、同事等等,好像还是在说话,表达着心声。那是也会通过邮局寄贺卡,送去自己的祝福。
 
最近几年通讯发达到不可思议,拜年似乎越来越简单了。
 
起先是用伊妹儿,或者电子贺卡,给所有的人发邮件拜年!现在几乎全部都是短信了,而且很多都是下载或者转发的现成的语言,心意当然还在,可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自己固执地坚持亲自输入每个字,表达不同的祝福和感谢。很想邮寄贺卡,可是一位环保者告诉我,低碳经济是要减少用纸的,还是发短信环保。哦,有道理,不过平时打印浪费的纸张好像远远多过我要寄送的贺卡啊!
 


(注: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无任何商业用途,谢谢制作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3156-295184.html

上一篇:漫谈师生关系
下一篇:与研究生的对话(三)
收藏 IP: .*| 热度|

6 武夷山 郑融 杨秀海 苗元华 陈湘明 刘华鼐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