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4月14日,爱思唯尔发布中国学者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此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该榜单自2015年首发,至2022年已是第八次发布,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各高校在教育学领域的上榜概况
根据最近发布的入榜数据,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教育学)共有13位学者上榜,较2020年榜单人数增加2人,如表一所示。这13位学者分别来自10所高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人数最多,为3人;华南师范大学为2人;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1人。 表一 各高校在教育学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人数
二、上榜学者文献数量等数据分析
此次上榜的13位高被引学者中,发文数量最多,被引数最多,H-Index最高的均为北京师范大学的MICHAEL A. PETERS教授,文献数量为578篇,被引数4974,H-Index为29。他的研究兴趣是教育哲学、理论和政策研究,重点关注当代哲学家(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后结构主义运动、批判理论和分析哲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框架的意义。 中国学者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江丰光教授,文献数量为56篇,他的研究兴趣是STEM教育、ICT 创新教学、学习空间、学习科学、教育技术;被引数最高和H-Index最高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念才教授,被引数1418,他的研究兴趣是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教育评价与学术排名、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共同利益。但令人疑惑的是,根据官网相关信息,河南师范大学的王键吉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功能溶液化学、绿色化学,而被划分在教育学领域的榜单中。 表二 上榜学者文献数量等数据
三、上榜学者特征分析
上榜学者中,大部分学者都有一段或几段求学阶段位于海外知名大学,同时拥有丰富的海外访学经历(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蔡苏教授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访问学者),这些经历能够帮助学者掌握在国际学术世界中的发表规则和路径。 我们发现上榜学者的研究主题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13位上榜学者中有8位学者的研究兴趣涉及教育技术。例如,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编程与机器人教育、先进网络教学平台等。除教育技术外,宁波诺丁汉大学冯安伟教授的研究兴趣是双语教育、教育中的跨文化研究、TESOL、国际和比较教育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桑国元教授研究兴趣是教师教育,项目学习,教育技术,教育人类学,少数民族教育等;清华大学HAMISH B.COATES教授的研究兴趣是政策评估,大学领导力,评估方法,学习者参与度,学生成果,学术生产力;北京师范大学的MICHAEL A. PETERS教授研究兴趣是教育哲学、理论和政策研究。 表三 上榜学者学缘简况及研究兴趣
四、总结
整体来看,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高被引学者榜单,体现了入选学者通过在英文期刊发表论文提高个人和机构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进而提高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此次发布的各学科的榜单中,以英文期刊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领域中,学者的高被引、高影响和高水平之间呈现出较高一致性的特点;在立足本土的学科中,例如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高影响和高水平的一致性相对较低。 第三方发布学术榜单属于社会参与的一种教育评价,因而更加需要客观理性的分析和看待。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在《详解“高被引学者”榜单上的“谜团”》一文中曾提到:“当一个新的评价工具出现时,应当保持足够的冷静和定力。“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背后,固然有一些专业性机构“背书”,但作为一名理性的学者,不应该轻易用一句“不可信”评价了之。反过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个工具或指标的本质和内涵,合理地使用相关指标。” 所以,在当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高被引学者”的称号不能被视为学术界的新“帽子”,但也不能忽视“高被引学者”这一指标对学者学术质量的评价作用。因而,这一指标在评价机构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客观且理性的参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