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域外动态】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战略报告

已有 2741 次阅读 2019-8-12 17:05 |个人分类:域外动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全球社会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麻省理工学院发布了一项新的全球参与计划。该计划为学院在教育、研究、创新和服务领域如何参与蓬勃发展的国际活动勾勒出一个框架。


《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战略》明确了学院在未来开展国际活动的核心原则,并提出了在校园内和世界各地促进这些活动的一系列新的举措。

这一战略计划是由拉斐尔·雷夫(Rafael Reif)校长和马蒂·施密特(Marty Schmidt)教务长提出的。他们寻求可行的举措确保麻省理工学院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对学院的使命发挥最大的积极影响。因此,这份报告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活动如何才能最好地促进学院达到科学、技术和学术的知识前沿?
2、这些活动如何帮助学院采用前沿知识来解决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3、如何能够促进学院培养那些致力于人类发展的而且具有智慧、创造性和高效工作能力的未来领导者?

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业务增长迅速,而且在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增长。报告指出,我们的学生正在寻求更多高质量的机会来了解和参与国际性事务。我们的教职员工正在寻找更多机会与国际上的同行进行合作。麻省理工学院本身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因其在创新研究与教育相结合显示出的实力而广受认可。在全球范围内,作为合作伙伴,麻省理工学院为政府和其他高校所需要。

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部分国际活动通常是由个体教职工发起并实施的。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层的作用是鼓励和支持这些活动,并保障教职员工推动这些活动的自由。此外,麻省理工学院有时会寻求在国际上开展更大规模的活动。在过去,麻省理工学院可以被动地应对重大的国际性机遇,然而在当今时代,这些国际性活动占用了学院很大一部分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即老师的时间和注意力往往是最稀缺和最有价值的。我们不能完成所有我们想做的事,我们无法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因此,优先级需要进行审慎考虑。

该计划为麻省理工学院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设想学院的国际参与进入一个崭新的、常态化的阶段。报告介绍了一系列原则,旨在创建一个更强大和更持久的平台,以支持教师个体的国际倡议,指导学院参与未来的国际活动,并提出了具体倡议和行动的相关建议,不断加强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活动组合,选择和开展更大规模的活动,以提高麻省理工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该计划为指导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合作确定了八项核心原则:

1

坚持全球性战略。

开展国际工作并取得国际影响,对于实现麻省理工学院为国家和世界服务的使命至关重要。如果麻省理工学院要在21世纪继续走在教育、研究和创新的前沿,我们所需要达到的地理范围和愿望必须是全球性的。


2

以国家利益为重。

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个美国的教育机构。当麻省理工学院成员在参与跨国活动时,他们必须遵守美国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而且当麻省理工学院考虑策划新的重大国际活动时,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3

践行学院的核心价值观。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无论在世界的何处工作,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他们都应以相同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我们显然不能要求其他社会遵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社会和文化差异。但是,我们希望以自己为例来展示麻省理工学院是如何做到的,从而影响我们所工作的社会。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推进知识前沿;鼓励发现、智力冒险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所有专业领域和个人交易中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承诺保持多样性;公平对待所有个人和团体;采用开放、尊重的对话方式;以事实和基于理性的客观探究为依据;言论、交流和人员流动自由;承诺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上精益求精。


4

推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

当代的跨国公司如果由将学术兴趣与项目目标紧密结合的教职员工领导,将最易于走向成功。要获得成功的第二个关键要求是将教师领导者与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配对,他们可以专注于管理这些活动中要求苛刻的典型的操作细节。

5

打造真正的学习伙伴关系。

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合作应被视为真正的学习伙伴关系,不管学术实力和声誉的不对称程度怎样,都期望每个伙伴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6

坚持互惠互利原则。

拟议的国际参与时间越长,规模越大,我们就越应该谨慎地承诺定期重新评估大型国际活动,使其有可能继续为麻省理工学院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带来重大的互利。

7

加强风险管理。

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国际领域至关重要,但这与规避风险或消除风险不同。规避风险的方法与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寻求保持的机构类型不相容。当教职员工从事重大研究或进行重要教育时,麻省理工学院行政部门的作用是在风险知情的框架内开展工作,找到将相关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的方法。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必须成为重中之重。

8

以服务人类为使命。

国际参与往往费用十分高昂,但资金的可得性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在世界上工作的唯一决定因素。其他关键因素包括:与优秀伙伴合作的机会,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并与他们共同发挥最大影响,以及有机会在问题最严重的地点工作、迎接挑战,我们可以最有效地追求我们的使命,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应定期评估我们的国际业务组合,以平衡这些标准。

《麻省理工学院全球战略》报告提出的建议围绕三大主题进行:

一是让麻省理工学院走向世界,二是让世界走近麻省理工学院,三是加强治理和运营。围绕这三个层次相应地提出了具体建议,该计划要求麻省理工学院:


1、为更美好的世界建立新型麻省理工学院伙伴关系。


这些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促进和协调世界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院层面的合作。我们应该:(1)按地区设立常设教师工作组,提供战略建议并制定区域行动计划;(2)定期在目标地区举行麻省理工学院峰会,以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并重点拓展新的合作和开发新的资源。此类峰会于2018年在中国首次举行;(3)扩大国际种子基金,建立新的基金组织,支持麻省理工学院教师与国外同行之间开展研究和教育合作。虽然教师将继续在世界各地追求他们的专业目标,但应该将新的重点放在三个地区——中国;墨西哥、巴西和拉丁美洲其他地区;以及非洲。这些地区过去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活动组合中任职人数不足,具有极高的参与潜力。

2、致力于为每一个希望体验国际化教育的本科生提供MIT质量的国际教育体验。


我们应该继续构建麻省理工学院独特的“全球课堂”,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去了解世界,最好与具有其他社会文化背景的同学们进行合作,并由我们的教职员工提供相应的指导。

3、简化我们在国际机构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做法。


这应包括:(1)整合和标准化这些计划中提供的关键服务;(2)在麻省理工学院提供更多此类服务,以减轻教职员工的差旅负担;(3)为较小或较贫穷的国家开发他们可获取的小规模型产品。

4、探索新的麻省理工学院全球领导者计划的可行性。


我们应该召集一个教师小组来考虑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以智慧、人道主义、有效应用科学技术为主题的新型全球领导力发展计划。这个研究生课程将涉及深入技术领域、学术严谨、跨学科、建立队列活动,并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翻译研究想法以此来增强影响力。

5、审查国际本科学生入学资格。


这项审查应由本科生入学和财政援助委员会进行,它应考虑对财政援助预算的影响以及为国内学生提供名额的问题。

6、加强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活动的管理。


应设立一个新的外部咨询委员会,就国际计划、战略提供重点突出的专家意见。此外,目前的国际咨询委员会应改组为学院的一个行政委员会,为与麻省理工学院相关的核心教学、研究和服务目标的拟议、持续和已完成的活动提供独立的教师评估。

7、改进运营与支持。


应制定战略传播计划,重点是如何最好地向国内和国际主要利益攸关方介绍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活动和愿望。此外,对我们现有的行政支助结构和服务进行审查,以辨识新机会并确定其优先次序,从而来加强对教师国际参与的支持。


该计划还考虑到以下的一些问题:当人们对全球化的积极意义产生的疑虑正在蔓延时,麻省理工学院能否在目前的环境中成功地实现其全球目标和愿望;当政治和宗教容忍度下降时;当政府,包括我们自己的政府,正在追求更明显民族主义的进程时,美国能否主导未来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仍然是个未知数。

但是,这些发展可能给麻省理工学院带来新的重大风险。但是,跨越国界合作,与国际伙伴合作,解决世界上一些最困难的问题,是麻省理工学院机构价值观的根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国际参与。该计划为帮助保护麻省理工学院免受国际舞台上的新风险的影响也提出了一些缓解措施:



1、制定有效的传播战略,明确阐明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参与目标。
2、建立联盟和伙伴关系,帮助麻省理工学院使其国际活动更加具有活力。
3、将麻省理工学院与跨国公司、政府的伙伴关系的建设与推动我们自己的创新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4、针对国际紧急情况制定了扩大应急计划的范围。
5、加强麻省理工学院评估和处理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后果的能力。

最后,正如计划中所指出的那样,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活动受到地缘政治变化和世界各地“破坏性发展”可能性的影响。该计划指出,鉴于全球变化的速度,应在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再一次全面战略审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193384.html

上一篇:【学生培养】硕士毕业要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是否合理?
下一篇:【大学排名】2019与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结果变化知多少?
收藏 IP: 111.187.47.*|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