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创新与创业】“马云现象”与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已有 5676 次阅读 2017-11-28 22: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与创业】“马云现象”与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写在前面的话

对唯物辩证法有ABC常识的人常常很顺口的一句话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通俗简洁的表述蕴含着大道理,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事物的本质作为抽象的存在可以通过种种具体现象反映出来,现象的意义在于反映本质,而把握了本质,就能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

讲到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困难和阻力多,包括应试教育遏制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环境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等等,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钱学森之问”了。由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对我国人才培养的种种责难。迄今为止,围绕“钱学森之问”仍在进行持续性反思,以“钱学森之问”命名的论文已多达数百篇。所谓批判容易,建构难。“钱学森之问”热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我们对于中国培养杰出人才,当然也包括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悲观情绪。无独有偶,学界已经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全球化的人才市场上,通过进口取得杰出人才比从小培养要划算得多。“培养不了就进口”(程星,2016)。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似乎也正在印证着这种观点,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一方面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各高校不惜重金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正成为当今中国高校的“新常态”。透过上述种种现象,需要对中国人才培养的本质追问是:中国本土真的无法出现杰出人才吗?难道真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

具体到创新创业人才本身,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家对“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脸书”的扎克伯格等都津津乐道、不乏正面的宣传与报道。但不知何故,论及中国本土的企业家,似乎不把他们与“声色犬马”联系在一起,就无法扬其名也。王健林如此,王石如此,甚至马云近期因为一曲《风清扬》也似乎被列入了“声色犬马”之册。透过上述现象,需要对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追问是:中国本土的企业家具备企业家之所以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吗?如果是,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基于上述两个“追问”,笔者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马云现象说开去,力图“以一斑而窥全豹”,对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二、“马云现象”

马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家。他的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他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他创办的企业经历:1995年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并担任阿里集团CEO、董事局主席。

马云的创业毫无疑问是创新性的,乃至是“颠覆性”的。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可以看作是中国创新创业的标志性事件,它远远不同于1978 年以后的“草根创业捞钱”,也不同于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的体制内“精英下海淘金”,而是开启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模式。仅就“双十一”而言,每年的“双十一”,已成为中国大众的狂欢。

马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事实胜于雄辩:2013年6月30日,马云当选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理事会联合主席,同年10月受邀出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的特别经济事务顾问。他还是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在这里也有必要提一提马云在美国造就的传奇: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为马云。2017年10月10日晚间消息,阿里巴巴股价涨逾1%,市值升破4700亿美元,超过了亚马逊。重要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影响力。一向以创新领先为傲的美国人一度难以接受其貌不扬的“Jack Ma”刮起的线上销售的旋风,民间甚至由“Jack Ma”的外貌把他联想成“外星人”。在市场经济力量强大的美国,股票“BABA” 带来的可观的收益不得不让注重经济收益的美国人把“BABA”挂在嘴上。中国股民的戏谑“马云让美国人喊BABA”确实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笔者在美国听见美国人谈论“BABA”这只股票时也常常忍俊不禁,并由衷发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余音未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马云现象说明,企业家是创新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由创新带来的收益以及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马云现象说明,中国能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且能够培养出走向世界的创新创业人才。以此对人才流动的认识是:我们需要引进人才,更需要注重培养人才。让自身培养的人才走向世界,步入国际的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其意义都是重大的。

马云现象引发的进一步思考是:不要把企业家的财富狭隘地看作是个人致富,更可怕的是由此导致的仇富心理。要知道,民富与国强是一体的,中国的强大是靠每一个中国公民支撑起来的。中国形象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来树立和维护。正确认识民富国强的关系,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才能真正得到切实的改善,也才能够逐步形成创新创业人才辈出的局面。

笔者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并简要归纳如下:

其一,如果承认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承认中国不乏本土企业家,那么就无法否认中国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

其二,我们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逐一梳理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案例,透过种种现象,把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规律,并逐渐推广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

其三,媒体对一些企业家的热炒或某种程度的扭曲,是由媒体本身的目的与功能所决定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缺位。由此也说明,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亟待加强,并且要尽快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注:文中数据除作者特别说明之外,皆来自于“百度”。

(作者:高桂娟,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作者邮箱:gjgao@tongji.edu.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87336.html

上一篇:【域外动态】中国高等教育战略能否主导世界排名?
下一篇:【规划参考】谈谈研究前沿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收藏 IP: 124.76.16.*| 热度|

6 张学文 张骥 高峡 白龙亮 蒋永华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