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推进模式

已有 3006 次阅读 2016-12-23 12: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四根支柱分别是经济、社会、环境、治理。随着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已成为大学转型发展的新目标。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大学理念还是办学机制?

可持续发展教育源于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深刻的责任意识,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价值观[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引入大学教育体现的是大学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可持续发展大学”若用英文来表达应是Sustainability-oriented University,而非Sustainable University。“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大学”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或者是“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它不仅仅是指大学自身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更在于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校园建设等各个方面,最终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并在这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在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教育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从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的职能始终围绕着时代特征在不断扩展:第一代,以宗教思想的传播为主导的教学型大学,如中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等,早期的大学以传播知识为其主要职能;第二代,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教学与研究相融合型的大学;第三代,以美国为代表的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从这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大学逐渐与社会相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衔接,大学始终围绕促进社会不断变革、不断为改善人类的生存而服务。时代发展至今,对于第三代大学的发展模式而言,仅仅关注研究成果对社会的传播、溢出和应用远远不够,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成果应用的后续影响。这已不只是技术的问题,更关系到技术对整个生态的影响,即不仅要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看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力——这是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反映。因而,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大学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为此,大学的发展模式,必须要进行理念再革新、内部机制再整合。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时代的理念和课题,而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建设是人类进入新发展时期一个持续推进的实践过程。以可持续理念来指导大学发展,需逐步过渡到实践层面,最终为人类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而服务。确立了大学的发展模式之后,就可以依据这个理念来突显或整合大学的教育模式与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实践的理念”。这个“实践的理念”体现的是更务实的哲学思想,它是一种系统的思维过程(systematic thinking):专注一个方面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方面的影响(indirectmatters)。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新的要求,大学需要培养更多有思想的人才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透过这样一种系统的理念来指导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的典型特征

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是“建立在可持续理念、原则和价值观基础之上”,“需要从环境、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四个方面促进人类福祉”[2]。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来指导大学发展,则需在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发挥大学通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而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系统思维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需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作系统的思考。

从教学层面来考量,涉及到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思考教学问题不单单涉及专业课、专业技术课,或者通识类课程,教学的逻辑亦需详加考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教育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全人参与式的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并提高学生高阶思考能力(Higher-orderthinking skill),使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通过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有优质的人力资源[3]。如果以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人为目标,就需要大学在各个场合、各个环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理念来指导实践,形成一种自觉的,有保障的实践。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可持续发展导论课。此外,如果要真正体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导向性,需要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人员的遴选开始,这意味着每一位教师对可持续发展要有深入的理解。学校在招聘时,就要向教师推介可持续发展理念,让教师注意到、领会到,同时也愿意去接受这个理念,让教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至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渗透到在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现阶段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资源浪费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还不够强、节约资源的习惯不够稳定。反映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失,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重点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可持续素养对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树立教师的榜样非常关键。再如,校园内时常有人行车速度过快,而众人对此熟视无睹,若真正秉持可持续理念,教师们应有劝阻此种行为的意识和行动,从而在实践层面对学生进行可持续教育和影响。如果每一个从同济大学校门走出的学生,都是这样一种楷模,那离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不远了——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优秀公民。而这一理念需要通过教学来贯彻,教学过程当中必然需要涉及这样一种素质,否则,可持续发展大学的理念就是空洞的愿景而无实质的依靠。为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向实践,学校目前设想在校内组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园,主题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像台北市的垃圾分类等等。积极倡导可持续实践,打造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基地,并使实践基地逐步实现校园全覆盖。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塑造,但缺乏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可持续发展大学的教育教学,除了传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之外,格外重视可持续意识的培养这一模块,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设置可量化评价指标,检验学生在同济大学四年中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变化过程,以评价同济大学对学生可持续意识培养的实效性。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与行动真正在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管理人员是倡导与实践可持续理念的重要力量,同济大学正在积极地开展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培训过程当中,让管理人员了解、体认并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身体力行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努力中,学校还应注意几个现实的问题:第一,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阐释尚不够清晰深刻;第二,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各个群体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应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要摆脱单纯的知识阐述的范式,而是要通过行动设计培养师生的自觉行为。吴启迪校长曾提出人才培养的三大内容:知识、能力,还有人格。知识是传统教学的主力;能力,是大学普遍重视的内容;但是对于人格的塑造,大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大学应该塑造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商业精英和社会栋梁。教学归根结底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人格的塑造。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而言,最重要的是,所有的研究者都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尤其是像同济这种以工科为主,以工科见长的大学,在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当中,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而大学科研的研究方法要区别于传统的范式,要用系统的模式来指导科研。提倡教师在做某一个科研课题或项目时,使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注重科研的递推效应。此外,大学也鼓励教师开展基础研究,其本身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认知不可知世界(explore the unknown),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而对于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研究,重点则是与国家需求接轨,强调系统性,强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研究过程和研究实践。学校要以奖励或者激励集成的、跨系统的、跨学科的科研为导向。这也可能会与当前大学注重论文的评价体系产生矛盾,同济正在尝试一些相关的改革,例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指标来评估大学,以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作为科研的评价指标。科研的溢出效应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而保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能为社会服务。

对于社会服务而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应积极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学作为第三方应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反映的是大学的溢出效应,大学自身应积极推广和宣传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成为一个模范(role model)和标杆,成为社会学习的楷模。大学如能做到这一点,扩大对社区的影响,自然就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确定,大学的使命(mission)和愿景(vision)这两个路线方针便就清晰明确,继而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同济大学第十次党代会,将“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确定为中长期发展愿景与战略,明确了分两个阶段实施的发展战略[4]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推进模式

同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尚未形成集体的行动。同济大学要真正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除了科研上要有传统优势之外,要着力形成一个推进可持续大学建设的系统,要形成高参与度的推进模式。可持续大学建设的推进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绿色校园建设,教学科研的可持续以及形成可持续的文化。

第一个层面,是在物质上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即绿色校园的建设,绿色校园是推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大学的第一层,即1.0版本的可持续大学。近年来,国外高校纷纷开展可持续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布朗大学的“布朗运动”,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规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哈佛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5]。绿色校园建设着眼点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的膳食结构和交通出行方式、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应用可再生能源、环境教育及环境责任感等具体内容[6]。绿色校园建设,除了节水节电,注重个体的个人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环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比如维护生物伦理、生物多样性,这些都属于物质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内容。大学的可持续可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校园起步——绿色校园,它是推进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大学的必经过程。绿色校园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都能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培养良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行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能源消耗等都能做到最优最省,实现可持续。物质方面的行为准则,是引导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的基点。

同济大学在建设绿色校园,促进中国绿色大学的发展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2011年6月,经同济大学积极倡议和和一批院校的响应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共同指导,中国绿色大学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在宗旨是加强交流,整合资源,深化和推进中国绿色校园建设,引领中国绿色大学的发展[7]

第二个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效果就自然能够体现。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实践当中提高了认识,也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而,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之间并不矛盾。大学可以将一些硬性要求写到学生守则里面,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实践行为并不容易,倡导实践园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绿色校园,大学不是为了绿色校园而建设绿色校园,还需评估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使得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效果真正得以体现,因而投入产出比应在实践当中成为考量的重要指标。此外,还需实施对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估。比如建设楼宇,贯彻可持续理念与系统思维,就不仅要考虑当前的投入,还需考虑建成之后的保养费与维修费。如果建筑物本身就不可持续,维修、保养、更新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那么评估的结果就应该是:该项目不合理。

第三个层面,也是最高阶段,即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的校园运作等等全方位形成一个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文化。第三个层面其实是第一、第二层面的自然结果。从推进模式来看,先从身边随时随处可做的物质层面做起,再提高到教学、科研层面,最后形成一种自然的可持续文化。

可持续为导向的大学的推进,需要注意系统设计,这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的过程。发展要形成一个系统,每个阶段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相互支撑。这样一种推进不是孤立的推进,而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跟进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大学的发展需要三个支柱: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但是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还需要第四个支柱——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要能支撑起整个系统,从制度上保障学校的各项事务的良好运行。例如,可以发起一个专题开展教师咨询讨论会,甚至于建设一个供师生提供建议的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因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非常关键,这个体系应涵盖大学的三个基本职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涉及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的三个层面“绿色大学建设、教学与研究的可持续以及形成可持续文化”,囊括可持续教育的四个重要维度“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在这一体系构架之下不断推进可持续大学建设,以大学的知识溢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其打造成最为显著的大学文化符号[8]

四、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思考

(一)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起步阶段,需要依靠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逻辑起点,要真正下决心开展可持续大学的建设,直到形成了自觉的行为。这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例如,可以尝试在思政课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将这些理念自上而下地传递,从而形成自觉的行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细化,技术路线清晰。

在同济大学第十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与目标之后,学校将进一步精细化目标愿景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将宏观的目标具体明晰化,制定短期例如2016-2018年的目标,并落实更具体的行动方案。到2020年第一阶段的建设成果——即校园内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园就会基本成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到态度的可持续,包括行为准则和人的思想观念。而要保证态度的可持续,一是要有更清晰的顶层设计,二是要有推进的路径和主要思想,即一个完整的推进路径图。

(三)全校师生与管理人员形成共识。

若要使全校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形成自觉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一定要使大学内部各个群体发自内心地认同、遵从可持续的价值理念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渗透到学校内涵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学科、学分、课堂、校园建设、社会服务等每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大力培养引领、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的人才[9]。欲达到这一成效,需全校师生和管理人员达成共识;又需要长久的耐心以及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过程推进为可持续大学的建设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谢春风.积极完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政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3(4)

[2] United Nation Economic, 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EB/OL]:http://en.unesco.org/

[3] 钟秉林,张杰,杨卫.大学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5)

[4]《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九届党委报告的决议》

[5][6] 吕斌.大学绿色校园建设目标与测度的国际比较[J].建设科技,2013(12)

[7] 谭洪卫.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促进绿色校园建设[J].建设科技,2013(12)

[8][9] 裴钢.汲取群众智慧 稳步推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作者:吕培明,同济大学副校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22785.html

上一篇:卓越大学联盟高校文献国际合作情况 ——基于SciVal的数据
下一篇:长三角高校高被引学者观察
收藏 IP: 180.159.80.*|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