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一晃,来美国9个月了,对美国的古生物发展也有了一些了解。本文仅仅从我从事的古哺乳动物研究中食肉目方向出发,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是从大一下半学期正式开始看古食肉目动物化石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当时最感兴趣的熊类,豹属大猫和剑齿虎类。那个时候就有一种感觉,我想找欧洲相关动物化石的文献资料还是比较容易找的,不论是哪个类群,不论是老的还是新的文献,至少都会有几篇。相比之下想找美洲动物化石的资料,除了个别类群外,往往却很难找,零星的几篇大部分是比较老的文献。那个时候的我阅历尚浅,只知道传统古生物学,就觉得欧洲的古生物似乎在蓬勃发展,而北美的古生物好像有点后劲不足。
后来上了古脊椎所读研究生,视野逐渐开阔起来,才慢慢开始了解到中国,欧洲和北美古生物研究的热点其实还是有蛮大的差别。中国的古生物目前还是以传统古生物为主,欧洲则是传统古生物和新兴方法并重,而北美则是以新兴方法为主。
这里说的传统古生物是指以描述新化石,建立完善修订传统古生物分类,演化(系统发育),生物地层学这些从古生物学建立之初就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新兴方法主要是指一些尺度比较大的macroevolution相关的分析(最常见的套路就是use XXXXX methods to test XXXXX hypothesis,这些方法往往是结合现生和古生物一起的,缩小了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之间的鸿沟),当然也包括一些其他交叉学科领域的方法,比如现在用的非常普遍的同位素,牙齿微磨痕(可能这些已经不够新兴了,但和传统古生物学研究的思路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个学科有没有优秀的年轻人看出。这一点在传统古哺乳动物学上也非常的明显。欧洲的古哺乳动物学可谓是老中青三代都有顶梁柱。以个人认为传统古生物学发展最好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西班牙中研究食肉目动物的团队为例,西班牙古生物大佬,年级较大的莫来拉斯Jorge Morales,1976年就已经以一作发表论文了,估计今年至少也70多了,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每年都还发表数篇高质量论文。中年的萨莱萨Manuel J. Salesa,从2000年开始发表一作论文,年级估计在45-50岁之间,主要做史前猫科的化石研究。青年一代中最优秀的是我的朋友,合作者瓦伦西亚诺Alberto Valenciano Vaquero,他3年前博士毕业,现在在南非做博士后,今年30出头。他每年至少都会发表2-3篇关于食肉目化石的论文(以鼬科为主),论文总是旁征博引,内容详实。我和他在学术界的Facebook——researchgate相识,因为对鼬科的共同兴趣而一见如故(虽然其实还没见过面呢,都是邮件交流)。类似地在另外一个地中海沿岸国家意大利,传统古生物也依然蓬勃发展。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中年古生物学家鲁克Lorenzo Rook,从1991年开始发表一作论文,估计今年55-60岁,这几年发表的一作论文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据我的好友Steven说他已经卸任古生物主任,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鲁克有2个学生,一个是凯林Marco Cherin从2009年开始发表一作论文,估计今年35-40岁,做了很相当不错的关于猫科,鬣狗科和鼬科的工作。另外一个是我的朋友巴托里尼Saverio Bartolini Lucenti,从2014年开始发表一作论文,年纪可能比我稍大1-2岁?主要做第四纪犬科和鼬科的研究研究,工作相当出色,看来是要接Rook的班,扛起犬科研究的大旗。说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在地中海沿岸的几个国家,有很多相当出色的年轻人在活跃着。少年强则国强,对于一个学科发展亦然。相比之下中欧,西欧的情况要稍稍弱势一点。我2017年参加了在斯洛伐克举行的洞熊大会。大会上最活跃的还是中年一代的人,大概40-50岁之间为主。奥地利古生物泰斗泰牛斯E.Thenius的学生拉伯德Gernot Rabeder是现代洞熊分类体系和洞熊生物地层学的奠基人,国际洞熊大会的名誉主席,今年70多岁了。他做的比较出色的2个学生都是40-50岁上下,其中一个在维也纳大学任教,另外一个则相对惨一点,目前还是work for project,没有稳定工作,但发表的论文都很有意思。年轻人一代中感觉比较优秀的主要是做古DNA的,而做洞熊传统古生物的年轻人虽然有一些,但感觉都缺乏气势。英国那边,自从特纳Alan Turner走后,似乎也没有人在继续做食肉目的传统研究了。当然我的视角更多关注在食肉目的相关研究,别的方向年轻人还是有的,比如我的朋友Steven(张瀚文)在英国Bristol大学读博,做的关于真象的系统发育和传统分类的工作就相当出色。
相比起南欧的老中青三代支柱,中西欧洲的中年人支柱,美国的传统古哺乳动物方面不得不说就比较惨淡了。研究食肉目的几位比较有名的老师,不算前些年去世的老泰Richard Tedford和马丁Larry Martin,研究犬熊科的主要是亨特Robert M. Hunt Jr.,今年已经78岁了。研究鼬超科的主要是Jon Baskin从1978年开始发表文章,估计也有70岁了。相对年轻的是王晓鸣老师,今年也已经60岁出头了。更年轻的还活跃在传统古生物领域的食肉目专家就寥寥无几了。食肉目作为一个相对热点的类群,其实美国这边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在做的,但几乎做的都是基于已经发表的分类体系下做相关的功能形态和大尺度的演化格局。
我来美国这边已经整整9个月了,也听一些老师说过关于美国传统古哺乳动物方面的弱势。北美这边化石材料非常丰富,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NH)有大量馆藏化石尚未研究。我今年去Nebraska的时候问亨特老师,您一辈子都在做犬熊的传统古生物研究和食肉目的耳区的解剖学研究,怎么没想过招几个学生?他说其实他也招过几个学生,但毕业后都没有继续从事相关的研究。事实上并非美国人对于研究这些东西不感兴趣,而是美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下,年轻人做传统古生物将来是没有出路的(或很大概率是没有出路)。通常来讲做传统的古生物,除了一些特别热点的类群,大部分(比如新生代哺乳动物)发表文章只能在传统的古生物期刊上,影响因子最高一般也就2点几,大部分是1点几,而新兴方法做的相对更容易发表在更高影响因子上的一些杂志上(一方面是方法新颖,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一般都是大尺度的,因此of broader interest,可以被综合性的期刊接收)。同时做传统古生物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了解一个类群,需要阅读大量的老文献(尤其是哺乳动物,因为传统的古哺乳动物中心在欧洲大陆,文献大量都是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的,英语的老文献不足半数),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转换去研究另外一个类群往往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而做新兴古生物的往往关键是掌握方法,可以在不同类群之间灵活转换,可以很快将研究转到相差很远的类群上。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做传统古生物的往往找不到工作,因此年轻人自然没办法坚持做下去,真正还在做相关研究的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工作甚至是退休了的老教授们,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那么迫切的文章要求了,反而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一点上我想和现代生物分类学有些相似)。今年年初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以3个主题申请了6个传统古生物的项目,结果只申请到了一个(古生物学会的项目,关于北美大熊猫类化石的研究)。虽然可能和我第一次申请的经验不足有关系,但也从侧面可以看出申请传统古生物的项目是相当艰难的。
曾经和美国的一位老教授聊美国和中国当前古生物的发展。老教授说现在中国的古生物的发展有点像美国50年前,不断的有新的东西出现,大家都还在做传统的古生物。我虽然同意这一点,但并不认为美国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在AMNH化石标本库房里面仍然有着大量的化石未被描述(别的博物馆想必也是如此),北美本土的传统古哺乳动物分类其实还没有完善。前段时间和王世骐老师一起去了Nebraska研究那边的馆藏化石。王世骐老师也感叹道北美的象类其实和欧亚有着诸多联系,有很多可研究之处,但是美国人自己却没有什么人做相关研究。食肉类的研究也是类似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美国的现状倒是给了我们很多的研究机会,欧洲和亚洲的学者都可以来这边研究北美的化石,而欧洲那边大部分类群已经有人在研究了,我们也不好插足。
不论如何,传统的古生物仍然是古生物学的根基。一些新兴方法应用到古生物上,也是要在已经建立的分类,演化体系之上来运用新方法,而这演化体系只能靠传统古生物学的化石描述,分类鉴定,生物地层分析来一点点积累。如果根基不牢靠的话,很多基于此的研究也会出问题。好比现在非常常见的traits evolution,以及diversifica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都是要基于一棵系统发育树。如果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或者物种的分异时间不对,那后续研究的所有结论都会出问题。由此看来,传统古生物学虽然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在大部分学科已经实现定量化的今天,仍然走那一套描述,对比,特征分析的定性为主的研究,却是古生物所有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新兴方法很好,但传统古生物学仍然值得重视。从这一点来讲,二者并重发展的欧洲是相当不错的。我们国家的古生物现在仍然以传统古生物为主,并开始学习应用新兴方法,希望将来能够和欧洲一样平衡发展。作为一个被训练成传统古生物工作者的博士生,我也会以传统古生物为核心,并学习新方法新技术,将来为祖国的古生物事业做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