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如何找到科研的“窍门”? 精选

已有 9316 次阅读 2011-6-21 06:32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务

还在继续读前两天提到的那本书,三届英国乒乓球冠军Matt Syed写的Bounce, 讲成功更多靠勤奋,而不是天赋。不过里面有两则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1) 乒乓球冠军和网球冠军比速度。做为乒乓球冠军,Matt有一次邀请网球冠军Stich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Matt以为他多年乒乓球的训练使得他的反 应速度一定非同寻常,应该可以回得了Stich的高速发球。研究表明回一个乒乓球桌上的快速杀球所需要的时间是250微秒,而回一个网球发球的时间是 450微秒。所以Matt很有把握至少能挡到球。可是结果却让他非常诧异: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别说回球了。

(2)英国乒乓球队中有一个著名的近台快攻型选手,Desmond Douglas, 全英国数他在球台上的反应最快,可是当科学家用仪器测量反应速度(半空接住掉下来的物件,计算反应速度)的时候,他的反应却是全队最慢的!

原来,运动员的所谓“球感”和反应都是多年训练得到的。比如第一个故事中的网球接发球,Matt虽然在乒乓球台上反应快,在网球场上却不行。运动生理学家 Mark Williams提醒Matt说,“你看的位置不对,”他说,“优秀的网球运动员接发球的时候不是看对手的球拍,而是看对方的身体,尤其是腰部。看球拍你 就会来不及反应。”可是Matt按照指点看对方的腰,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因为尽管知道看那里,可是他还是不知到看什么

第二个故事也是一样,当Matt登门访问Douglas的时候,他求教说“你在球台上反应为什么这么快?”Douglas回答说“是第六感官,我就是能判断 球的落点,在那里等它。”还是当Matt追问他童年训练时的情形时,答案才慢慢出来。原来,Douglas训练的俱乐部场地非常小,两个球台头尾相接,打球的人背靠背,几乎没有空余的场地。所以他们长期训练都是离球台非常近。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在鞍山打球时有一对姓解的兄弟专门打“怪球”,速度奇快,也是因为他们家里就有球台,但是因为场地有限,只能近台训练。

这些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所谓“天才”的专长和特长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场合下有目的地训练得到的。

那么,推延到科学上来,所谓科学家的“聪明”是否也是他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某个领域有目的地思考的结果?

去看看那些知名的科学家的成长史,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长久地思考着一件领他们感兴趣,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最后成为了他们的发明或者发现的。

回头看看我自己的科研历程也是如此。比如大家都做PCR, 可是很少有人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地去想如何才能做多重扩增?多重扩增的难处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难题?又怎样才能解决得漂亮些,更接近临床应用

所以,做科研的所谓“窍门”就是(1)对所做的事情有热情。(2)有了热情和兴趣才肯专研。(3)专研和专研还不一样,要有目的性地专研。(4)要“与众不同”,通过专研获得绝技和独特的想法。

其实,这些“窍门”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为什么就这么难呢?难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本身对所“专研”的事情兴趣就不够足,所以在还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时候就放弃了。或许我们不知到所有科学发明成功的原因,可是我们知道所有失败的原因都是在成功到来之前就放弃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57504.html

上一篇:多重PCR诊断试剂引物设计操作示范
下一篇:人生课堂:三十年前的一次探险
收藏 IP: 72.254.226.*| 热度|

47 郑永军 平文丽 张俊鹏 唐常杰 吕泰省 孙国涛 武夷山 林耕 罗淼 张芳 胡顺光 吕喆 何应林 陈祥龙 赵星 巩文峰 徐磊 徐奴文 肖明华 林涛 席鹏 张晓锋 张彦斌 苏红 曹聪 陈苏华 孙志伟 彭利平 吉宗祥 李正杰 周为峰 赵凤光 周向进 傅蕴德 谢鑫 肖振亚 覃伟 王启云 王洲 neilchau XY bridgeneer vigorous wuweikui shiqf dashitou willc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