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力论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apple

博文

中国软件学印度必死-(转帖)

已有 3248 次阅读 2009-2-9 09:33 |个人分类:技术力论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软件外包, 自主软件, IT产业, 软件外包, 自主软件, IT产业

中国软件学印度必死

倪光南

    近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跨国公司的业绩显著下降,纷纷进行裁员来应对危机。这一金融危机对中国IT业的影响也已逐渐显示出来。看来,2009年中国IT领域将迎来一个“冬天”,人们关心中国的IT企业如何“过冬”,尤其是关心本来就很弱小的中国软件业如何“过冬”?这里我就自己多年从事软件行业工作的经验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千万莫学印度人

    最近几年,国内软件业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要向印度人学习,走软件外包的路子,利用我们的成本优势,去拉国外企业的订单。来自深圳软件行业协会的一则信息似乎也印证了上面的观点,2008年1~10月,深圳软件业务收入超过900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3%。软件出口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69%。骨干企业如华为、中兴、金蝶、金证、腾讯、万兴等情况都不错。

  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邓爱国在分析原因时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企业的购买能力有所降低,更看重成本低廉的软件产品,这就给性价比高的深圳软件创造了机会。”

  认为国内软件业应该走成本路线,学印度模式的还大有人在。例如冀勇庆先生在《平台征战》一书中,通过对华为研发人员和西门子研发人员的研发费用和工作时间的比较,得出华为研发人员的“智力性价比”(研发能力与人员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欧洲同行的12倍,跟印度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也许这个比较还不够准确,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中国研发人员在“智力性价比”上有极大的优势。中国软件业“智力性价比”高,肯定是战胜金融危机的一个有利条件。

  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荒谬之极,学印度人去做离岸外包,那简直是自己把自己掐死在井里面。就说上面提到的深圳软件外包企业的出口增长,也完全不能证明走印度人的成本路线是正确的。在深圳,成本这个有利条件容易发挥作用。因为深圳软件业中嵌入式软件占主要地位,它包含在华为、中兴等等公司生产的通信设备之中,而华为、中兴等等已打开了市场,“智力性价比”高的优势就容易体现出来。

  但在其它软件领域,“智力性价比”高的优势并不一定能立即体现出来。例如,国产Office软件的性价比很高,但由于微软Office已经垄断了市场,又有盗版的存在,所以,过去国产Office仍然打不开市场,“智力性价比”高的优势无法体现。实际上,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本来就是一个内需拉动型产业,这一点跟印度市场有着本质区别。

  2007年总销售额的5800亿元中,7/8是国内市场的贡献,只有1/8是出口。即使是出口的部分,2/3以上是嵌入式软件的贡献(即华为、中兴等等出口的通信设备中所包含的软件),像印度那样的“离岸外包”在中国软件业中只占2%左右。所以,中国软件业是内需拉动型,而印度软件业是出口导向型,两者完全不同,在中国照搬印度模式是行不通的。

  客观现实是,中国各地的软件业各有特长,如北京的基础软件、深圳的嵌入式软件、杭州的互联网软件、大连的离岸外包、……如要中国各地都像大连那样,以离岸外包为主攻方向,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市场喂饱了洋巨头

  由此可见,中国软件“智力性价比”高的优势必须占有市场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中国软件业要“过冬”最重要的是要占有国内市场。市场,特别是内需市场本来是中国软件业的一大优势。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增长很快。2007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总额达到5800亿元,在世界上居第四位(小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但大于印度)。

  这样规模的市场能支持多大规模的本国软件业呢?我们可以作一个粗略的估计:假设每个软件人员每年创造的销售额以20万元计,那么5800亿的市场规模可以支持拥有290万从业人员的软件业。但实际上,2007年中国软件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48万人,这表明中国软件业的内需市场并没有运用好。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这样庞大的国内市场全让洋巨头吃光了,喂饱了微软、IBM这样的跨国公司,国内软件企业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最近几年,中国信息化大工程一般都被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拿走。例如有的央企采购软件的一个订单就高达上十亿元人民币,几家PC厂商预装Windows的一个订单也高达16亿美元,……与此相比,中国本国软件厂商得到的订单却往往很小而且还被层层压价。难怪有人评论说,是中国的信息化带动了外国的产业化。

  外国跨国公司不希望中国有这样的能力,尤其是不希望中国掌握基础软件,2002年麦肯锡咨询公司所做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就主张中国不必发展基础软件,而应像印度那样,主要发展面向出口的“离岸外包”业务,一些跨国公司也积极地为离岸外包提供支持,在它们的“忽悠”下,一时中国出现了“离岸外包”热,各地不顾条件都将“离岸外包”作为软件业的主要目标。

  与此同时,真正对中国软件业最有拉动作用的内需市场却被忽视了,大量地被跨国公司占有了;然后,跨国公司再将其中一部分低端工作“外包”给中国公司做,为中国发展“离岸外包”提供“支持”。

  这里有一个认识误区。很多人将“外包”都当成了“离岸外包”,其实,“外包”确实是当前的一个趋势,在中国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将IT相关服务“外包”给IT公司去做,这正是中国内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公司可以发挥本地优势的。但是,“离岸外包”是指接外国的“外包”,这是印度公司有明显优势的市场(除对日外包以外)。近年来,在跨国公司的“忽悠”下,一些地方只注意发展“离岸外包”,忽视了内需市场(包括其中的“外包”),结果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内需市场占了很大的便宜
中国软件业要吃“窝边草”

  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使中国可以建立一个自主的、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由此可见,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前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来拉动中国的本国软件业。为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措施:

  切实贯彻《政府采购法》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做好政府采购、公共采购,要强调国产化,要加强对进口软件的审批,使政府、央企、国企的软件和服务的采购主要地落入本国企业。

  以“黑屏”事件为契机,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要求一切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系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限期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件、开源软件替换进口软件。

  推行基于国产软件的低成本软件正版化,对于国产软件已达到可替代进口软件水平的类别(如Office、CAD软件等等),应大大增强正版化的力度。

  推行自主标准、开放标准。例如文档格式国家标准UOF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可以首先从政府公文应用开始进行推广,从而达到保障信息安全以及为推广应用国产基础软件扫清障碍的目的。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已对中国软件业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中国软件业本来就是一个内需拉动型产业,又有智力性价比高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内需市场的拉动,特别是将原来被外国跨国公司占据的内需市场转移到本国公司的手中,那么,金融危机的影响就能减小,甚至还可以使本国公司相对于外国公司有更快的增长,使危机变成机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2-213739.html

上一篇:中国汽车产业高新技术功底尚浅-(转帖)
下一篇:一家之言-(转帖)
收藏 IP: .*| 热度|

1 王铮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