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如何进行工作科研无缝衔接、融入科研团队及开展高效的科研 精选

已有 2544 次阅读 2024-6-7 01:11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读研感悟

于会伶

时光飞快如梭,岁月不停流转。转眼三年已过,今日师弟师妹们为我们组织了一场难忘的毕业聚会,看着我们的大合照,静坐与此,思绪万千。回想2021年,作为已脱离校园生活两年的我,刚进入学校的心情是激动的、忐忑的。激动自己实现读研的梦想,忐忑自己能否顺利进入老师的团队学习。还记得与老师、师姐的第一次见面,图书馆的会议室,轻松的氛围,愉快的交流都使我记忆犹新。这是我研究生生活的序章,也是我向老师学习、进修自身的开始。

一、坚韧不拔,坚定信心

回想当时进入团队的一波三折,老师常常对我说,是我的坚持,给了自己宝贵的机会。但是我想对老师说,是老师的坚持让我知道万事皆可以成功。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论文写作。科研论文写作是一件说难不是很难,说简单也绝对不简单的事情。我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写作灵感突然枯竭、数据分析结果总是不合理、写作框架反复被推翻、论文审稿总是被拒等等,这些情况总是伴随着我们的研究生生活。这时候,坚韧不拔,坚定信心就是老师教给我的宝贵经验。

每一次遇到挫折的时候,老师总会给予我们安慰和帮助。当我们失落时,老师也会鼓励我们那些不成熟的写作灵感与火花,陪伴着我们成长,告诉我们保持信心,不断努力,总会成功。因为学会了坚定,因为拥有了信心,所以我们才能接续输出成果。写作第一篇文章时,我也曾崩溃至痛哭一场,苦于没有成熟的思路与想法。写作第二篇文章时,我也曾挠头抓耳,惧于交稿日期愈加临近。但是因为坚定,因为信心,我没有选择轻易放弃。即使我也曾数个小时只为想出那最完美的一词、一句,我也曾数天只能推进论文的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因为坚定信心,终而体会一字一句斟酌得出的不易与兴奋之情,终而体会到“山川变色心不变,信念如磐永不忧”。

二、共建共享、共同进步

我十分荣幸能够参与团队秩序慢慢建立完善的过程,从秩序初步建立到成熟,每一步都是老师和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共建共享才能共同进步。

其一,团队副导师制度,知人善用。团队副导师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减轻老师的繁重辅导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我们之中最有能力者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团队副导师制度使得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想法与思路一直是流动的,大家的步调是同步的,我们团队的氛围总是积极向上。

其二,团队周组会制度,则是给了我们更多的秩序性、规范性,也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任务安排。每周一次组会进行学术进度和生活进度双汇报,也是老师与我们的无障碍交流平台。压力确实存在,但是周周精彩不会重复。待到来时追忆,这每一周的小小进步都是我们未来成就的重要基础。

其三,团队成员角色匹配制度,因材施教的完美运用。进入团队之时,老师决定面对不同毕业目标的成员会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方式。目标读博成员有其应完成的周、月、年分层进度和任务,目标就业成员也有其基本任务与开放培养制度。但是,不同的目标,同样的终点,我们都朝着最棒的目标一起前进。

其四,团队成员分工制度,分级管理更为有效。配合团队副导师制度,不同项目、不同任务动态调配不同的小组成员,灵活应对各种科研任务。总掌舵人老师作为核心人物掌控全局,副导师合理分配科研任务,不同项目小组内部进行任务细化分工,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科研效率与效益。

其五,团队文化建设,文化是团队工作方式、行为准则的核心。我们的团队文化一直是开放性的,一直是互帮互助的。这有赖于老师的引领,有赖于团队成员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开放共享的团队文化。当然,除却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团队团建也是我们的必有项目,每次的聚会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放松。大家在聚会中释放压力。在游戏中拉进距离,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

共同建立的团队秩序,反馈给了我们最大的财富——团队凝聚力。好的团队秩序不仅推动着我们的共同进步,大家的感情也在这期间愈加深刻。每每回想这段旅程,我不仅得到了学术锻炼,我更得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把酒言欢,畅谈四海无阻。

三、纯粹的心,纯粹热爱

学术方面,老师教给我的是:纯粹。纯粹的热爱学术,纯粹的钻研学术,纯粹的醉心学术,做一个简单的人。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老师一直奋斗在科研学术第一线,没有因种种琐事而减少对于学术的热爱,阻挡实现梦想的脚步。老师会因为写作灵感来临而挑灯夜战,也会因为交流讨论学术而忘记时间,丰硕的学术成果也回报了老师的热爱。

思及我们,老师纯粹的热爱带动了我们的学术钻研热情,培养了我们的学术思维。每当我们取得学术成就时,都会特别感谢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写作思维的重要性(论文写作之前需要建立思维导图)、学术道路的规划性、文献阅读的目的性(文献搜索的方法)、科研写作的规范性(写作内容的科学性与写作格式)、思维发散的方法性等等都是老师交予我们宝贵的礼物。纯粹热爱,终有收获;纯粹热爱,可平山海;纯粹热爱,纯粹的心。无论未来我们将处于什么职位,将处于什么角色,希望我们都可以延续纯粹的心,一直做一个简单的人。

毕业答辩的顺利结束,老师的最后一笔签字结束,都代表着研究生生活的结尾,代表着我们即将进入下一段旅程。虽落笔至此,言不可尽意。感恩短短三年的相遇带来这些永存于心的美好回忆。犹记得第一次同老师交流的紧张感,第一次进行组会汇报的慌张感,第一次同老师参与学术会议的荣誉感,第一次完成专著撰写的兴奋感,第一次论文退稿的失望感,第一次论文录用的激动感,无数次团队聚会的愉快感......种种相知、相伴场景皆历历在目,感谢恩师,感谢师兄师姐,感谢同门,感谢师弟师妹。在未来的路途中,希望我们都会带着信心、坚韧和纯粹,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亮。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微信图片_20240607010417.jpg

2024-06-07 01 10 40.png

已有成果及理论支撑

发表的学术论文:

[1]姚伟,于会伶.信息管理中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10):16-23.CSSCI&北核)第二(导师第一)

[2]姚伟,周鹏,于会伶.从数字孪生到知识孪生:赋能虚拟社区成员感知收益促进知识转化[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09):67-74+82.CSSCI&北核)第三(导师第一)

[3]姚伟,周鹏,王铮,于会伶.从数据开放到数据动员:数据原复力的价值进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06):71-78.CSSCI&北核)第四(导师第一)

[4]姚伟,周鹏,于会伶.基于元宇宙场景的双重知识孪生架构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10):97-106.CSSCI&北核)第三(导师第一)

[5]姚伟,周鹏,于会伶.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双元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5):125-132.CSSCI扩展&北核)第三(导师第一)

参与撰写的著作:

[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知识付费业态下知识服务优化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BTQ032)”结题成果专著撰写约2万字,主要负责撰写专著第五章实证研究第七章韧性机制内容。

[2]参与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管理研究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著作撰写约3.4万字,主要负责撰写著作第六章案例研究方法论第十二章事件系统理论内容。

[3]参与方法论丛书《科研写作:NVivo从入门到精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专著校对。

参与的基金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知识付费业态下知识服务优化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BTQ032

参与的咨政项目:

[1]参与咨政报告《马斯克星舰技术发展情况及借鉴意义》,经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报送市委国安办,已被单篇采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012-1437184.html

上一篇:科研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收藏 IP: 117.13.67.*| 热度|

7 宁利中 崔锦华 郑永军 何青 李升伟 杨正瓴 李俊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