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爱因斯坦的精神遗产 精选

已有 9396 次阅读 2014-5-13 09:06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文发表在4月19《科技日报》“嫦娥副刊”,原想18日发表纪念老爱的,但栏目只有19日才有。原文说中译本出了9卷,是“当时”的情形,现在我已经拿第10卷了。】

 

爱因斯坦生日(3月14)那天,收到刚出炉的《爱因斯坦全集》第九卷,带着春风吹过的潇湘水云的气息。中文版的老爱《全集》是湖南科技出版社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德文版附带英文版)“同步”出版的——那边编好一本,这边跟着翻译一本,出版一本。那边出了13卷,中译本也跟着出了10卷。

 

“全集计划”(Einstein Papers Project)从1986年开始,首主编为J. Stachel,原计划出版40卷,2003年决定压缩为25卷。借现主编Diana Kormos Buchwald的话说,这是科学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出版工程之一,从5万多件文献里“爬罗剔抉”出25卷,14 000篇,涵盖科学、自由、教育、犹太运动、和平和裁军等主题。计划得到了希伯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美国人文学科捐赠基金会(NEH)和众多个人和大学的资助,中文版也获得了中国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如此出版工程,堪比任何大《百科全书》……

 

说起百科全书,想Robert Darnton的《启蒙运动的生意》(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 A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Encyclopédié 1775-1800(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他总结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的出版历程说,其重要不在书本身,而在掀起了一个运动,践行了一个“主义”;它让启蒙运动更具体和生动了。《爱因斯坦全集》也有着同样的“主义”的意义。

 

The sheer scale of Encyclopedie publishing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Encyclopedism, for as its friends andenemies agreed, the book stood for something ever larger than itself, a movement, an "ism."  It had come to embody the Enlightenment. By studying how the Encyclopedie emerged from the projects of its publishers, onecan watch the Enlightenment materialize, passing from a stage of abstract speculation by authors and entrepreneurs to one of concrete acquisition by a vast public of interested readers.


奇怪的是,我们这位大大的科学家,他的《全集》却等了那么久——时下一些健在的小文人已经有“全集”甚至“大全集”了——除了这孕育中的全集,连像样的选集也几乎没有。老爱去世10年后,苏联编了一部文集;老爱百岁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三卷本的中文版文集,英文版的倒没听说过。相比之下,老爱的传记、传说和评论却五花八门,零碎的言论集也不少(如《论和平》、《思想和意见》、《晚年文选》等)——为什么呢?因为老爱的东西没有读者,特别是“专业的”读者。例如,为老爱立传(Subtle is the Lord…)的Pais就说,他在写老爱之前,从没读过他的文章,因为已经有了更新更好的表达形式了。

 

可原因也许不在这儿。对老爱感兴趣的人那么多,即使不懂他的物理,大概也想读点儿他的其他——我有证据:以前在旧书市场,常常看见商务版《爱因斯坦文集》第2卷,却不见另外两卷。显然,大家还是愿意读老爱的,第2卷基本是物理学的专业论文,所以读者少一些。

 

老爱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领导奥本海默同志,在纪念爱老师去世10年时,应邀在UNESCO讲话,还解释过老爱文集为什么耽误了10年:因为错误太多——早年的文章美得令人陶醉,却错漏百出,一个人的错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来纠正,真不愧是一个人物啊!

 

His early papers are paralyzingly beautiful but they are thoroughly corrupt with errors, and this has delayed the publication of his collected works for almost ten years. A man whose errors can take that long to correct is quite a man.

 

奥院长估计的那么多的错误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苏联人的文集是怎么“改错”的。也许是“传抄”的错误?历史人物思想和观点谈不上“错”;何况,像英费尔德说的,老爱的错误比正确更重要(Einstein’s mistake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ir correct results)。

 

老爱文集的姗姗来迟,也许更多是因为他特别的“角色”。在大众心目中,他是一个神话;在科学家眼里,他似乎也只是一个符号。据英费尔德回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被大家看成一个“老痴呆”(old fool),一个“遗老”(historic relic)。老爱百年时,新生代的Smolin Lee到普林斯顿做博士后,除了图书馆立着的胸像,已经找不到爱的踪迹了。他向1947年就去那儿的前辈Freeman Dyson打听,Dyson说不知道——他说,他原本也是冲着老爱来的。有一天,他从老爱的秘书那儿找来一些老爱的新作,想看了之后才好去拜见老人家——可他在读了那些论文(都是关于统一场论)之后,觉得都是垃圾。于是不想会见老爱了‘在后来的8年里,他总是躲着老爱。不过,他也对Smolin说,后来他意识到应该听听老人家的解释时,可是已经晚了。

 

老爱在普林斯顿20多年,几乎没有学生,更没有学派——想想玻尔的热闹——每个人都认识他,却没有一个伙伴。他曾感叹,“物理学家说我是数学家,而数学家说我是物理学家。在科学界,我是一个找不到同伴的人,尽管世界上每个人都认识我,我还是这么孤独。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我。”

奥院长在广播讲话中说,尽管很少有科学家会反对把爱因斯坦作为科学的理想象征,却有很多人觉得他的思想方法错了,有点儿莫名其妙;他的工作“深奥、遥远且无用”。他那么受人崇拜,好像也有点儿莫名其妙(见S.S. Schweber, Einstein and Oppenheimer: The Meaning of Geniu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Most of us … are proud to have in Einstein a popular symbol of what we are doing and trying to do … But if few scientific workers would quarrel with the fact that Einstein is in many ways a perfect symbol of their work, there are many who would feel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a little false and fabulous in the way that he is thought of … [T]here is a general impression, supported in part by his eminence, that his work has been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is fellow workers; that is abstruse, and remote, and useless. This seems to me avery strange ground for admiration.

 

可见,老爱晚年的孤独是因为思想的孤独,因为思想的孤独,承载思想的文字也就自然被冷落了。更重要的是,奥院长和很多人看来,科学是集体活动,像公司一样——如果公认老爱的思想没用,那他的文集还是越晚越好。领导的思想“古今”一样,难怪今天的院长们也喜欢“集体的大科学”。

 

有趣的是50年后的另一位老人,在从“黑洞一线”退下来后,却编了三本几乎没什么读者的“古文”选集,一本历代物理学家的,一本历代数学家的,还有一本就是爱因斯坦的。“爱选”的标题是A Stubbornly Persistent Illusion(《不断持续的幻觉》,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这是借老爱的名言,本来说时间是我们顽固坚守的一种错觉,但我想不妨“曲解”为悲鸿先生的“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霍金编选那些老文章的心境如何呢?我想起他在60岁生日纪念文集里引用的Wordsworth的诗句(Prelude iii):“一个自在的心灵,永远孤独地航行在奇妙的思想海洋。”(A mind forever voyaging through strange seas of thought, alone)看来,他最能理解老爱的孤独,因为他自己也孤独。几十年来,那些精神与老爱共鸣的人,几乎都是孤独的。

 

我们今天读《全集》,不必请老爱回到热闹的现实,却应该让热闹的自己走近他孤独的世界。喧嚣的“尘世”多一分冷清会更宜人,喧嚣的“科学”多一分冷清会更干净。





Einstein在Caltec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793923.html

上一篇:望远行 孟夏过浣花溪稼轩茅舍
下一篇:缺失的不是上帝,是语文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45 陈小润 杨正瓴 余昕 刘全慧 李学宽 柏舟 田云川 钟炳 林中祥 文克玲 刘士勇 王春艳 曹聪 李笑月 张能立 史晓雷 强涛 苏光松 武夷山 王林召 黄永义 陈湘明 苟万春 罗德海 庄世宇 曾荣昌 邹少浩 梁先庭 陈敬朴 张文庆 唐自华 丁邦平 鲍海飞 廖晓琳 韦玉程 智宇 JIANHUN lbjman wangqinling biofans luxiaobing12 hkcpvli anran123 yunmu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