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前景

已有 5148 次阅读 2011-4-30 09:2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杂谈, 原理, 分类, 研究机构, 中医标准化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前景

 

    这两天,读李振吉等根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研究成果编著的《中医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得知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国家标准化战略部署的要求,是适应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加快构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并取得国际认可的中医标准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中医学术发展、规范行业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所谓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标准化、规范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标志。中医药标准起草和制定的过程是对中医药学术进行整理、研究和提升的过程,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之一。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起步较晚,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朱文锋教授、王永炎院士等牵头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成为国家标准(GB/16751.1-1997),于1997年由当时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并获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在规划方面,2006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提出了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2007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十一五”规划》颁布,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中成药部颁标准4000个品种、1000种中药材和500种中药饮片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于2004年发布了中医药标准制定程序,就中医药标准的立项、起草、审查、批准与发布等进行了规范。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按《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部署,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已成立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药材种子(种苗)分技术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民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药信息分技术委员会正在筹建之中。

  在具体标准研究方面,以《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为指导,围绕中医药名词术语等基础标准、中医常见病症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技术标准、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人员资格等管理标准进行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由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发布了中医药国家标准27项,包括《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腧穴名称与定位》、《腧穴定位图》、《耳穴名称与定位》以及灸法、三棱针、拔罐等技术操作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行业学会发布了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行业学术组织标准200余项,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系列9项,《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系列标准132项、《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系列标准18项、《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系列标准21项、《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系列标准15项、《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项、《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项。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有关中医院建设、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中医药教育管理等多项管理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缺乏话语权。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经穴部位》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在近年来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起草工作,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以后,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2007年,由我国与韩、日等国家合作编写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由WHO颁布;2008年,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牵头,经68个国家(地区)200余位专家4年多努力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制定完成;2009年,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的、近1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制定的《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发布。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国标委、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下,在2009年9月召开的ISO/TMB大会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同意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这是在世界上最有权威的标准化组织中首次成立与传统医药有关的技术委员会,对我国掌握中医药以及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基础薄,中医药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使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已制定的中医药标准适应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对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对外交流等没有起到足够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如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类标准很少在临床医疗实践中采用。有的中医病证基础类标准,在中医的教科书及其他标准中都没有被采用,同一内容甚至有几种不同的表述。其次是已制定的标准大多是国内标准,国际标准非常少,与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的身份极为不符,在许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我国的主导地位屡屡受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挑战,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三是已制定的标准中中医方面较多而中药方面较少,相关标准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中药材的出口,有的国家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造成较大威胁。第四是全行业对中医药标准化的认识有待提高,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还未完全走上正轨,科研人才缺少,科技投入不足,在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中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标准化的作用和价值。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对繁荣中医药学术,规范中医药管理,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

  1.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目前从事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专门机构虽然很少,但参与研究者不少,从前期的工作来看,存在着分工不太明确,选题有所交叉,标准代表性不够、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整个行业高度,着眼于国内国际,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加强协调,明确分工,充分调动全行业和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同时,要很好地利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成立且秘书处设在我国的有利条件,加强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开展国际交流和协作,将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当前的工作重心,应该在对前期所制定的各级各类标准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找准突破口,就中医药发展中具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攻关,制定标准,实现以标准化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的。一般认为,中医病名、名词术语、证候、诊疗技术、中药质控等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应作为标准研究的重点,认真组织攻关突破,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 加大投入,规范发展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起步晚、基础薄、专门研究机构少、专业人员缺,更需要加大投入。要形成相对稳定的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基地、专门机构、人才培养基地、标准制修订和发布推广基地,使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能步入正轨,稳步发展。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力度,研究标准执行推广的措施和办法,建立标准运行的监督机制。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制定轻实施”、“重制定轻修订”的状况,标准的实施是整个标准化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环;为了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国际上一般是每5年修订一次,而我们有的标准制定十余年都没有修订。

  “得标准者得天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所所长崔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实现了中医标准化,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只有实现了中医标准化,中医现代化才能真正获得发展。

    崔蒙认为,中医标准化战略要有3种思路,一是在遵循中医学自身规律,尊重标准化学规则,兼顾现代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形成配套标准体系的兼容战略;二是在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色的基础上,抽取共性规律,形成保持中医特色的标准体系的本体战略;三是制定具有超前思想,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适应不断变化与发展中的中医实践需求的超前战略。
    崔蒙指出,目前有大量的标准化课题需要研究。首先是中医基础标准,其研究的重点为中医信息标准只有在统一术语、统一概念的基础上,信息才能交流、共享才能实现,中医标准化工作才能展开,中医现代化工程才能推进;第二是中医管理标准;第三是中医技术标准,其中重点是中医临床技术标准和中医科研技术标准。尽管目前已经出台了大量的中医临床标准,但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混乱,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标准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标准执行不力,更为重要的则可能是这些标准的制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这些标准是在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分散制定的,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崔蒙提出了中医标准化的两个战略目标。总体目标是在15年内初步形成能够适应中医学发展需要、符合中医学自身规律、并与现代医学及其相关领域配套的中医现代标准体系。阶段目标是在第一个五年内,重点进行基础标准的研制,同时开展管理标准指南的研制,解决术语标准和信息共享问题;在第二个五年内进行管理标准的研制,同时开展技术标准指南的研制,还要制定出临床、教育与科研领域的管理标准,并提出临床与科研技术标准指导性意见;在第三个五年内,重点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制,在临床与科研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完善临床与科研技术标准体系。


附:拟筹建的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挂靠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联系人:高 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邮编:100029
联系电话:64212828
电子信箱:
tcms666@126.com
2.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药信息分技术委员会
挂靠单位: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
联系人:朱佳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联系电话:64006157,64014411-3068
电子信箱:puszzzx@sohu.com,
3. 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挂靠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联系人:孔令青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联系电话:64025672
电子信箱:caim@caim.org.cn
4. 全国民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挂靠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联系人:刘成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联系电话:84044362
电子信箱:cmam@cmam.org.cn
5. 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挂靠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联系人:武晓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联系电话:64014411-2764
电子信箱:xdwu@acutimes.com
6. 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挂靠单位:中国中药协会
联系人:王桂华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联系电话:64060498
电子信箱:zgzyxh@catcm.org.cn
7. 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药材种子(种苗)分技术委员会
挂靠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联系人:陈 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联系电话:64014411-2955
电子信箱:
cm315keke@163.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438872.html

上一篇:郑州领奖
下一篇:从欧盟对中药的态度想到的
收藏 IP: 183.38.70.*| 热度|

1 秦昆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