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藏象学说物质观的哲学思考

已有 3535 次阅读 2010-10-1 19:5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哲学思考, 中医文化, 藏象学说, 物质观

藏象学说引入“精气说”作为自己的物质观虽然奠定了中医学的唯物论基础,但“精气”在本质上属于哲学范畴的“物质”,用它表示人体的具体“物质”,就抹煞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关于“物质”定义的界限。

《易·系辞》说:“精气为物”揭示了“精气”的内涵;《管子·内业》说:“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论衡·论死》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则阐述了“精气”的外延。可见,“精气”作为天地万物的物质本原,作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性,作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说明,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哲学范畴的“物质”,它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质。

那么,“精气说”引入藏象学说经过了怎样的加工呢?周学海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指出:“是故气有三:曰宗气也,荣气也,卫气也。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可见,中医学对气作了一些分类,精则概括了几种具体的物质。这样一来,“精气”是否就从哲学的物质范畴跃入了医学的物质概念上了呢?

其实,“精气说”经过改造后,既失去了它原来的作为“物质本原”的高度概括的哲学概念意义,又无法表达人体的具体多样、复杂多变的物质。并且,作为经典说法,它碍于人民探求实体,不断发现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及其成分、结构、形态、性能等等。其缺陷大约有四:

一、思辩

血这种赤色液体真是心火化赤而成吗?真有一种行于脉外的卫气、昼于体表、夜于五脏吗?精究竟为何物肾怎样藏先天之精,又如何“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呢?医学方面许多只能通过观察、实验才能发现和验证的事实和联系,古人本来无法做到,但他们又急于药回答生命之谜的一些“?”,只好根据某些直观的表象,结合自然哲学原理来推测、想象和类比这些表象的内在联系、产生机制、变化原因、物质基础,但类比、推测和想象并未经过验证。例如:“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古代自然哲学的医家为了说明它,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因为心、火、红同属五行的一个类别,把三者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猜想——红色的血可能是心火赤化而成。当时并不能审察这个命题的真实性,千百年的流传“心火化赤为血”就成了心的生理功能。

二、抽象

例如气,它作为“万物本原”的抽象概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脏腑学说却把它具体化了。结果,一是引起结构和功能关系的脱节,即毫无结构可言的抽象物质的具体功用、性能;二是引起物质与运动的脱节,即抽象物质的具体分布、集聚、代谢、循行。例如元气,古人并没有发现这种具体的物质,却又具体地猜想了它生于中焦和下焦,以三焦为通道流行全身,推动生长发育,激化脏腑、经络的活动等等。这种具体的描述是附合在一种抽象的、人为规定的而不是发现的物质上。其结果,必然脱离物质和结构决定属性,属性和物质结构相统一的原则,而且,脱离具体物质的属性也无从验证。

三、笼统

《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生之本也”,《管子·心术》说“气者,身之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行”,说明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是一种精微物质——“精”和“气”。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总是具体的,而精气的概念却是抽象的,概括的。因此,我们如果提出构成肌肉、骨骼、脏腑等的究竟各是什么物质,以什么样的结构形成?精、血、气、津液似乎又都说明不了。而且,“精气”怎样构成人体,如何维持生命活动?只要我们更具体、更深入地提出问题,作为直观或抽象的“物质”概念就显示出它的无能了。这种物质观的笼统性表现为:(1)它不能客观具体地说明组成人体的物质;(2)它不能清楚明确地说明具体物质在人体内的具体活动。

四、封闭

这是因为:(1)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有关。自然科学里的“物质”是具体化,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不断的产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认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概括性的、抽象化的,则相对稳定。(2)与自然哲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和目的有关。他们通过直观和思辩,总是企图建立一各尽善尽美的、一劳永逸的、不变的体系;辨证唯物论者则是强调变化和发展,任何科学体系将随着认识水平的深化逐渐改变自己存在的形式。(3)与科学发展水平有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化学直到十八世纪才成为一门科学(恩格斯),在这之前,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长期朦胧不清。(4)与历代医家的治学风气有关。人们不是面向客观实际、努力发现新的物质世界,而是囤于自然哲学物质观的“完美境界”之中,传抄经典,空发议论。最终形成一种惰性,把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

(本文刊于《中医药信息报》1987.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68862.html

上一篇:庐山2005
下一篇:安托山福利房背后的利益纠葛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3 吉宗祥 曾庆平 杨华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