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夏志道:100个鸡蛋的故事

已有 1206 次阅读 2024-9-4 18:2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那是1986年左右,初秋的一个下午。秋老虎刚过,病房办公室的那个涂绿色油漆的三叶吊扇在吱吱呀呀地旋转,给穿着白短袖工作服,头发微湿的我带来一点微风。我的办公桌是那种涂着深黄色树脂亮漆的木桌,颜色深一块浅一块,桌面有很多划痕和树脂漆剥脱的裂纹。桌面上放着一个旧烟灰缸,堆着一堆银灰色铝合金封皮的病历夹,我在用炭素墨水一丝不苟,工整地写病程记录。

我到中医骨科上班不是因为我热爱骨科,那里骨科学徒出身的中医和学院派的中医撕逼,经常争斗得天翻地覆。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写字是跟鸡爪刨出一样的神医体,每次病历检查都不合格,影响卫生部三级医院检查的病历质量。我因为一手工整的钢笔字,被迫从传染科调到骨科上班以应付病历检查。

微信图片_20240904174858.jpg

图1  病历体钢笔字手抄《道德经》(图片:天鹅海)

下午两点左右,食堂的老赵和他的小徒弟如期而至。老赵国字脸,眼睛微眯并有眼袋,头发斑白,穿着食堂深蓝色的长工作服,与这种天气完全不符。他口里喊着:“干粮”。我立马将左边靠办公室过道的抽屉打开,里面有一个小木盒,装着今天早晨查房时病人敬的散烟。

那时候医生病人都抽烟,骨科查房时每个男性病人或者病人的男性家属都给医生敬一支烟,医生也没法拒绝。我会把烟夹在指缝中带回办公室,放进左边抽屉的小木盒。老赵的小徒弟敏捷地一把抓走盒中的香烟。等晚上到食堂打晚餐时,赵师傅会手下留情,让铁勺里的荤菜少抖出一些。所以我们用干粮换一些湿粮。

赵师傅离开后4-5分钟又回来了,对身后跟着的一个近40岁的中年男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夏医生,然后再次离去。来的这男人中等身材,但是身体健壮,古铜脸色,是那种看上去老实,却也不乏精明的农民模样。他戴着草帽,手上提着一个用细篾片编成圆形大竹篓,一般是采棉花时用的,叫棉花篓。男人见到我像见到救星,说到“夏医生您好,终于找到您了。您还记得我吗?”

我一脸茫然,说道:“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

“您记不记得,您在传染科时,给我爱人(妻子)看过病,她患肝癌,您给她开了处方…”

“啊,啊,记起来了,记起来了。”那是我在传染科一年期间看过的唯一一个晚期肝癌病人,当然记得。

大约两年前的一天,大学刚毕业的我在传染科值班。这个男人到了医生办公室,对我说门诊医生让他找病房值班医生,并给我看了他妻子的病历。那时的他十分憔悴,看上去比现在老很多。病历上赫然写着诊断肝癌。他说,“我爱人得了肝癌,跑了很多医院。医生说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她活不了几个月了,我还没有告诉她实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实在没有钱治病了。麻烦您就给她说她是肝炎,现在没有床位,您就给她开点药,让她先回家,等有床位再来住院。麻烦您了。”

这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我仔细看了病历,病人在武汉同济医院和湖北省肿瘤医院都确诊“肝癌”,超声波显示肝脏不均匀结节,火箭电泳阳性,同位素肝扫描占位性病变。我说好吧,我先看看她,才可以开药。

他到病房办公室外带她妻子过来,他妻子30多岁,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双眼无神,应该到了恶液质阶段。我看了化验单,已经出现黄疸。我撒谎告诉病人她是黄疸肝炎,由于没有床位,不能住院,只能先给她开药。我做了问诊,并查看了舌苔和脉象。

看官,中医开药为什么看舌苔和摸脉?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有一点科学依据?这是因为中医学传承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方法,中医学的诊断、辨证、治则和处方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否则几百味中药,怎么选择药物呢?

比方说这个病人诊断很明确,肝癌。西医当然是抗癌、化疗、放疗。但是这个病人没有钱,只能找中医医生。开中药当然不能用化疗的方法,必须按照中医辨证。她的脉象显示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的表现。这样才可以选基本方的药物,行气活血,舒肝健脾。并不是摸脉就搞清楚了肝脏和脾脏的实体病变。也就是说脉象是与中药药性分类一一对应,而不是与病人临床生物化学和解剖学一一对应的。

我们在大学上课时很多教授都是西学中出身。他们训练我们先确定西医诊断,再进行中医辨证。所谓先辨病,再辨证。西医诊断必须严格按照西医标准,中医辨证必须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所谓阴阳五行,四诊八纲,是中药开处方的指南。

虑到病人可能是最后一次开药,而且进入肝癌晚期,我觉得要加大剂量。我给病人开了15付中药,告诉她丈夫,要买一个新砂锅煎药。不能用普通的药罐,药罐太小。

病人和她丈夫拿了处方就离开了。过了约20分钟,病人的丈夫又回来了,说药太贵,手上没有那么多钱。我看了一下,就减成了10付。并告诉他可以一副药吃两天。药贵是因为用了沉香,那时候有报道沉香被用于治疗肝癌有效。

现在将近两年了,我问他,“你妻子后来怎么样了?”男人千恩万谢,说他妻子吃完了那十副药,精神逐渐好起来。慢慢就能下地做事,然后怀了孕,并又生了一个儿子,儿子都半岁了。只是现在又感觉有点不舒服,希望开我之前给她开的药。

我说你能否让她来医院看看,我不能用同一个处方。他说家里事多,孩子又小,实在走不开身,不能过来。我说,“我当时给她写的病历和处方带来了吗?”他说,“病历早就丢了。”老实说,当时那个处方,我自己也记不全了。但是治则还是非常清楚的。就算有当时的处方,由于病人情况已经变化,按照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也不能用同一个处方。因此我仔细问了她的一些基本情况,用正常剂量给她开了10副中药,嘱咐他无论如何都要带她妻子来检查一次。

他临走时给我留下了那个棉花篓,他说:“这是我们家给您准备的100个鸡蛋,有些是我们家的,有些是乡亲邻里知道我来开药送的,您一定要收下。”我再三推辞,他接着说:“您救了我妻子的命,又让我们家添了一个儿子,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我们感激不尽。您无论如何也要收下。”说着他眼里流下了泪水,然后就离开了。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一年多后我也离开医院去了北京读书,完全失去了联系。

我将那篓鸡蛋留下,坐在办公桌前发了很长时间呆。我想,是否到药房把两年前的处方查出来,将这个病人做个例报道呢?可是如果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个病人是你治好的?病人的确没有使用其它方法治疗,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没有钱。但是这也不能证明是我治好的,是吗?何况也没有前后检查结果来对照,看肝脏结节是否变化了。病人在现在都不能到医院来,来了也做不了同位素肝扫描。如果用同一个处方治疗很多病人再做比较,也许可以。但是我到哪里找很多同样的病人呢?我又不在肿瘤科工作,而是在骨科工作。

这个病人本来不该由我来治疗,是因为她的丈夫希望欺骗她是肝炎,才找到我这个传染科刚毕业上岗的年轻医生。

这件事情有两处刺痛了我。其一是我不得不和病人家属一起对病人说谎。这都是因为贫穷引起的。为什么我们这么贫穷?因为贫穷我们就因病等死吗?因为贫穷,肝癌病人就不能去化疗和放疗吗?因为贫穷,我们就不得不去看中医吗?

其二是这个病人是那10剂中药治好的吗?一个出现恶液质和黄疸的晚期肝癌病人,自己能好吗?如果不能,那些中药起了什么作用?沉香和白花蛇舌草都报道过治疗肝癌,它们怎么抗癌?如何证明?处方中的其它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大剂量又起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说中药没有任何作用,病人不吃药也能自己好,那其他肝癌病人还需要治疗吗?

在我发呆的时候到了护士交班的时间。她们一眼就发现了那个棉花篓,就问我里面是什么?我说是病人送的鸡蛋。她们说,“你个单身又不开火做饭,要这么多鸡蛋干什么?都给我们吧。”我如释重负,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鸡蛋。我看着那些各色各样的土鸡蛋,一层层用稻草隔开,堆放得整整齐齐,我一个都不可能吃得下去。

30多年过去了,这件事还时时刺痛我。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去,并研究更好的治疗方法。我写这个故事,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对中医学和中医医生的蔑视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其中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医不科学”。

其实“中医不科学”这句话本身就有多重逻辑错误。

首先“中医”到底是指“中医学”,是从事中医职业的“执业医生”,还是那些自称中医的“江湖游医”?不事先加以说明就是故意混淆概念。如果是指中医学,那中医学是一个学科,科学是另一个学科,两个学科当然不同。就像说“物理不化学”一样毫无意义。如果说中医是指中医医生,说中医医生不科学是语法和逻辑双重错误,人不可能是一个学科。如果是说某个中医医生是庸医,哗众取宠,那是某个人水平和医德的问题,必须改进医生教育、审核和管理。这种人任何职业都有,不能以偏概全,否定一个学科。

其实大家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中医学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但是怎么检验呢?

我们说萝卜清火,生姜祛寒。清的什么火?驱的什么寒?拿出来给我看看?一派玄学理论,没检验清楚之前不准吃萝卜和生姜。听上去说这话的人好像是西方世界来的,不食人间烟火,可是俺们中国人就是这么吃过来的啊?如何检验?

的确,这是食物,但是中药很多本身就是食物,所谓“药食同源”。花椒,大枣,八角,桂皮,莲子,蜂蜜,是不是没有找到科学证据之前会毒死人,都禁止吃是吗?

几千年来,无数次大饥荒,草根树皮,吃死了无数人才挑选出这些能吃的食物。这不是科学研究成果,而是以数不清的生命做代价筛选出来的。就算这些能吃的食物中还有很多有毒性,先民们通过食物配伍来进行中和,如加热,加生姜、大蒜、米醋、料酒等。五味调和,是酸(食醋和生物酸)、苦(多半是生物碱)、甘(糖分为主)、辛(挥发油和香料)、咸(盐和矿物质)加在一起烹调食物,哪一种经不起科学检验?难道古人分不清五味,吃的生姜不是辣的,盐不是咸的吗?

校友同行说,这些草药作为食品和简单使用已经不需要检验,但是治疗严重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还是要经过科学检验。

这就更蹊跷了,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为什么要用中草药为主来治疗这些严重的疾病?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是缺医少药时代的产物。是因为每种都要花几十亿美元研发的高纯度的药物疗效不好?还是老百姓用不起那些药,不得不回到使用廉价而没有经过论证的药?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医学不行,还是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出问题了,研发不出更好的药?从80年代开始,重大疾病都是以西医药为主治疗,除非病人负担不起,才会选择其它治疗方法。

有人说既然没有经过大规模科学检验,你用中药治疗病人就是有效也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对此说法我绝对不能同意。首先医者仁心,做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对病人的同情心,而尽一切所能挽救病人。病人没有钱看西医,只吃得起中药,所以来看中医。我给病人的中医处方是综合中西医诊断,中医学典籍的药物和现代文献报道的知识,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开出的。虽然不是双盲对照,经验科学也是科学检验的方法之一,是多少代人用生命换来的医学经验。我使用文献范围容许的大剂量,来应对险恶的病情。所以我不是一只瞎猫。这种类比是严重的“类比不当”的逻辑错误。

至于我的病人,更加不是“死老鼠”。说这种话的人缺乏基本的医德和同情心。在英国和美国,学医是需要通过面试的。对病人没有同情心和医德不佳的人会立即被淘汰,无论他们的成绩有多好。我们都知道人是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早离开和晚离开差别很大。有关怀和没有关怀的离开区别更大。

这个肝癌病人如果在循证医学里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但是她的生和死对于她的家庭,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来治病就倾家荡产,不治病就家破人亡,忽然间绝处逢生,并且迎来了另一个鲜活的新生命,回归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的个例没有意义吗?生命是无价的。

面对那些唯科学主义者,我的确无法证明是我的处方治疗好了这例肝癌;也坦承这不是科学研究。我只知道作为当时的一个年轻中医医生,我为病人尽力了。就像一个艺术家画了一副完美的画,音乐家弹奏了一首满意的曲子。因为医学本来就是演绎生命的最高艺术,即使以后再也重复不出来,俺也不后悔。那100个各色各样的鸡蛋,是对我一百倍的奖励。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一辈子有一个这样的奖励足矣。救一个算一个。

中国现在的主流医学的水平,也就是中国的西医水平,其理念、系统和技术目前与西方的西医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1】【2】。国内很多医生说医学的终极目的是治愈人体疾病。即医学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但是英美的医学系统早已进行了重大转型,医学目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中国的西医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赶上西方的西医,实现从生物医学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型。

微信图片_20240904181707.png

图2  以疾病为中心,病人在ICU卧床为主,医护人员讨论疾病治疗。(图片来自网络 http://www.js.chinanews.com.cn/news/2021/0218/201948.html)

微信图片_20240904181723.png

图3  以病人为中心,病人在ICU带呼吸机运动,早日康复自理。(图片来自网络https://pin.it/1FNGerprF)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角度,医生要做的其实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3】而废除中医学并不能解决医学转型这个问题,远非当务之急。

有人说中医虽然进入了世界但是进不了世界主流医学,这是想多了。因为中医学只是一个从远古历尽劫难仅存到现在的一棵濒危树种而已,能为现代医学提供一些补充和替代就已经很伟大了。就像我们的老祖母还在给我们带孩子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她老了就像我们邻国的风俗一样把她扔进山里喂熊。

瑞典科学院并不会给砍倒中医学这棵古树的中国人发诺贝尔医学奖和科学奖。只会发给从中药中提取青蒿素的屠呦呦。因为科学只奖励挽救百万生命的创造者,而不鼓励毁灭者。

等到中国的每一个人,无论贫贱富贵,都能得到免费的世界最佳的现代医学治疗和最人性的关怀,就不再需要中医了。

记起了刘欢唱的那首《弯弯的月亮》: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只因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从前的歌谣。”

“奖励”我100个鸡蛋的病人应该有自己的孙子了吧,那孩子今天还在唱从前的歌谣吗?

参考文献

【1】龚晓明, 中美医疗差距在哪里?

【2】丁香园,关于中美医疗差异,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3】WILLIAM E. CAYLEY, JR., MD, MDiv. Our most important role as a physician is being a comforter to the sick. Fam Pract Manag. 2006;13(9):74

来自:天鹅海  2024年09月01日 02:41 英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9613.html

上一篇:与吴味讨论中医问题(2)
下一篇:刘建康先生科技报国、廉洁自律故事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3 杨正瓴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