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编写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8):1063-1075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发展与性别、年龄、遗传因素、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密切相关,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造成了临床中高发病率与低控制率的现状。
国外指南已于 2017 年下调了诊断界值,2022年,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也建议降低诊断界值,强调将高血压病的防线前移。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针对高血压前期(即正常高值血压)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均高度重视高血压前期人群的管理,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高血压病风险筛查与评估、日常生活调护、个体化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对于降低发病率、控制既病人群血压水平、改善既病人群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乏专业规范的指导。为加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规范防治工作,促进国民的血压管理,根据中医药临床应用的标准相关报告规范,本编写组结合中医诊疗的特色和我国实际情况的特点,制定本文件,集高血压病风险因素筛查、患病风险评估、日常生活调护和个体化中西医结合干预等为一体,指导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级。
本文件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循证医学理念,系统梳理临床试验、系统综述等文献,对高血压病的风险因素评估、风险控制、预防调护、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非药物疗法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总结,形成现阶段最佳证据,基于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形成推荐意见,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与科研提供依据和标准,指导相关专业人员的临床工作,亦适用于民众自我预防的健康指导。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高血压病风险因素筛查、高血压前期的诊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干预指南,以及随访监测的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既病高血压人群、高血压前期或健康人群自我预防的健康指导。
本文件适合各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科室的临床医师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751.2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
ZYYXH/T157—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收缩压≥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3.2 高血压前期
高血压前期即正常高值血压。指血压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介于正常和高血压之间的状态,即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
4 流行病学
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的、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1990-2019年,30-79周岁高血压病患者人数从 6.5亿增至 12.8亿,其中 5.8 亿人(45%)对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并不知晓,7.2亿人(56%)未进行治疗[1]。2012-2015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 18 周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病粗患病率为27.9%,估计患病人数为2.45亿;血压正常高值粗检出率为 39.1%,估计全国血压正常高值人数为 4.35 亿[2-3],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高血压病是造成我国国民医疗健康高负担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国家高度重视其防治与管理,要求积极开展高血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控制高血压病危险因素,指导群众做好自我血压管理,切实提高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4]。
5 病因病机
参考《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5],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高血压病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平素性急,易于恼怒,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本病;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运化不能,则全身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发为本病;嗜酒肥甘,聚湿生痰,浊阴不降,痰蒙清窍,发为本病;体虚、失血、劳倦过度,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本病。高血压病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理变化主要是心、肝、脾、肾气血阴阳失调,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瘀、虚,属于本虚标实证。从“治未病”角度而言,个体化病因调护、辨证干预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的关键。
6 筛查
6.1 高危人群
参考高血压病研究领域新近发布的防治管理指南[4,6-8]和重要研究结果[9-13],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遗传因素:高血压病家族史(一、二级亲属)[14]。
2)年龄:男性超过 55 周岁,女性超过 65 周岁,特别是绝经后女性[15]。
3)超重和肥胖: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24kg/m2,特别是腹型肥胖,即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16-18]。
4)不良生活方式:高钠低钾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长期精神紧张等[19-20]。
5)高血压前期:收缩压 12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 80-89 mmHg[21]。
6)中医体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22]。
7)其他:合并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血脂异常等[23-26]。
具有以上任意一条或多条危险因素者,均为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对象。
6.2 筛查方法
6.2.1 西医筛查方法
6.2.1.1 危险因素调查
本文件总结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列出条目,设计高血压病风险评估问卷,进行高血压病患病危险因素的筛查[6],并对患病风险进行评估。见表1。
6.2.1.2 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
1)准备:测量前 30 min 不应吸烟、喝咖啡、进食和运动,安静休息3-5 min。
2)血压计选择:推荐使用经校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并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
3)血压测量:取坐位,背靠椅子,双脚平放于地面,上臂充分暴露并放松,上臂袖带中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袖带下缘置于肘窝上方 2-3 cm 处,松紧以能容纳一横指为宜,测量期间不说话。
4)结果读取:以 1 min 为间隔进行 3 次测量,取后 2 次测量的平均值。
5)测量时间:建议定期监测并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血压。
表1 高血压病风险评估问卷
编号 | 项目 | 危险因素条目 | 得 | 分 |
是 | 否 | |||
1 | 年龄 | 男性超过 55 周岁,女性超过 65 周岁 | 1 | 0 |
2 | 超重和肥胖 | BMI≥24 kg/m或成年男性腰围≥90 cm、成年女性腰围≥85 cm | 1 | 0 |
3 | 家族史 | 一、二级亲属中有早发(55 周岁之前)高血压病患者 | 1 | 0 |
4 | 高钠饮食 | 食盐摄入量超过 5g/d | 1 | 0 |
5 | 低钾饮食 | 平素新鲜的绿色蔬菜和水果食用量少 | 1 | 0 |
6 | 缺乏体力活动 | 平时中等强度运动频率未达到 3 次/ 周 | 1 | 0 |
7 | 吸烟 | 吸烟 | 1 | 0 |
8 | 过量饮酒 | 男性饮酒量超过 40 g / d,女性超过 20 g / d | 1 | 0 |
9 | 长期精神紧张 | 平时容易情绪紧张,感到压力较大 | 1 | 0 |
10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睡眠质量差,打鼾,易醒 | 1 | 0 |
11 | 糖尿病 | 临床诊断 | 1 | 0 |
12 | 血脂异常 | 临床诊断 | 1 | 0 |
注: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共 12 项危险因素,每项危险因素按 2 级评分,累计最高分12 分;总得分 1-4分为低风险,5-8分为中风险,9-12 分为高风险。
6.2.2 中医筛查方法———体质辨识
研究显示,中医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的人群更易出现高血压[22]。 依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 157—2009》[27],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进行体质辨识,共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类。
6.3 诊断标准
6.3.1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8]中的西医诊断标准:①诊室血压非同日3次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值,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②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③动态血压监测,24 h内平均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符合其中一条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具体诊断及分级标准见表2。
表2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分类 | 收缩压/ mmHg | 舒张压/ mmHg | |
正常血压 | <120 | 和 | <80 |
正常高值 | 120-139 | 和(或) | 80-89 |
高血压 | ≥140 | 和(或) | ≥90 |
1 级高血压(轻度) | 140-159 | 和(或) | 90-99 |
2 级高血压(中度) | 160-179 | 和(或) | 100-109 |
3 级高血压(重度) | ≥180 | 和(或) | ≥110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140 | 和 | <90 |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6.3.2 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8]中的西医诊断标准。血压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介于正常和高血压之间的状态,即收缩压 12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 80-89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前期。
6.4 中医辨证
6.4.1 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分型依照《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GB/T16751.2)等,并经起草组专家讨论,形成共识,归纳形成高血压临床常见的5个证候。
6.4.2 中医证候
6.4.2.1 肝火亢盛证
主症:眩晕,头痛,急躁易怒。
次症: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6.4.2.2 肝肾阴虚证
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
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6.4.2.3 痰湿壅盛证
主症: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
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6.4.2.4 血脉瘀阻证
主症:头痛如刺、痛有定处。
次症: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6.4.2.5 气血两虚证
主症:眩晕时作,短气乏力,口干心烦。
次症:面白,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脉细。
7 干预
7.1 未病先防
7.1.1 加强监测
18周岁及以上人群定期自我监测血压,建议使用通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并定期校准,每年至少校准 1 次[28]。患病风险高者建议增加测量频率,每周 1-2 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落实 35 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20]。
7.1.2 一般生活方式干预
7.1.2.1 控制体质量
建议将体质量维持在健康范围[8,20]内,即 BMI18.5-23.9 kg/m2,男性腰围 < 90 cm,女性腰围 <85cm。
7.1.2.2 合理膳食
首先,建议限制过多钠盐摄入,增加膳食中钾盐摄入量。 减少烹调用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29]推荐,每人每天摄入盐不超过 5g。
主要措施包括: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包括味精、酱油;避免或减少含钠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包括各类炒货和腌制品;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同时增加富钾食物的摄入量;肾功能良好者可选择低钠富钾替代盐。
其次,推荐终止高血压 ( dietary approaches tostop hypertension, DASH) 饮食方案[8],即摄食足够的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奶,以维持足够的钾、镁、钙等离子的摄取,并尽量减少饮食中油脂量(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性油脂)。建议有进展为高血压病风险的正常血压者,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禽肉、鱼、大豆、坚果和瘦肉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富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优质蛋白质和纤维素。
具体推荐食物有:①富含钾、钙、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新鲜绿叶蔬菜、水果、土豆、蘑菇等;②食用植物油:适量选用橄榄油,对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有益;③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燕麦、薯类在内的粗粮、杂粮等;④优质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无脂奶粉、鸡蛋清、鱼类、去皮禽肉、瘦肉、豆制品等。
推荐不食用或少食用的食物有:①高钠食物:包括咸菜、咸鱼、火腿、咸肉在内的腌制食品、烟熏食品,调味料、酱料等;②高脂肪食物:动物内脏、肥肉、禽皮、蛋黄、鱼子、油炸食品;③高反式脂肪酸食物:人造奶油,富含氢化油、起酥油的糕点和方便食品等;④糖类、辛辣刺激的调味品、浓咖啡、浓茶等。
7.1.2.3 合理运动
建议除日常活动外,每周 4-7 d,每天累计30-6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4],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运动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常用运动时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的 60% -70% 的运动。
最大心率(次/ min)= 220-年龄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若存在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运动时血压波动较大情况者则不建议剧烈运动。 继发性高血压也是运动的禁忌证。
7.1.2.4 健康睡眠
保证充足睡眠并改善睡眠质量[20,28,30]。
7.1.2.5 戒烟
建议吸烟者在 1-2 周的准备期后采用“突然停止法”开始戒烟。 在医生指导下可应用戒烟药物对抗戒断症状,如尼古丁贴片、尼古丁咀嚼胶(非处方药)、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31-32]。
7.1.2.6 戒酒或严格限制饮酒
饮酒者应降低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女性每日酒精摄入量<15 g。每周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140g,女性不超过 80g。最好戒酒,避免酗酒。 若饮酒,则应少量并选择低度酒(乙醇体积百分比<20%),避免饮用烈性酒[28,32]。
7.1.2.7 心理调节
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精神紧张、压力较大的人群进行心理干预[20]。帮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劳逸结合,调控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减少精神压力,心胸开阔、精神乐观、预防抑郁。鼓励进行中医传统功法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且难以自我调节者可至心理科接受联合诊疗[33-35]。
7.1.2.8 调摄环境起居
注意温度变化,夏季注意避暑,秋冬季注意保暖,居住环境应保持温度适宜、干净明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规律,避免熬夜、大汗、醉酒等。
7.1.3 积极治疗原发病
患有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的人群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指标,并加强血压监测[36]。
7.1.4 中医特色干预
7.1.4.1 针灸疗法
可选用太冲、曲池、风池等穴位[37]。
7.1.4.2 中药代茶饮[38]
1)菊花茶:杭白菊 3 g,泡茶饮用,一日3次,也可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
2)山楂茶:鲜嫩山楂果 1-2枚,泡茶饮用,一日1 次。
3)莲子心茶:莲子心 12g,泡茶饮用,每日早晚各饮 1 次。
4)决明子茶:15-20g 决明子,泡茶饮用,一日1 次。
7.1.5 调体干预
参考相关文献[39-40],提出不同体质的调养建议,包括调养原则、饮食调养、起居调养、中药调养、经络穴位调养。 具体内容如下。
7.1.5.1 平和质(A 型)
调养原则:不伤不扰,顺其自然。
7.1.5.2 气虚质(B 型)
调养原则:补脾益气。
饮食调养:宜吃性平偏温、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忌冷宜热。
起居调养:谨避风寒,避免劳累,锻炼适度。
中药调养: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
经络穴位调养:足三里、神阙、关元。
7.1.5.3 阳虚质(C型)
调养原则:温补脾肾。
饮食调养:忌食生冷,食宜温补。
起居调养:注意保暖,适量运动,少熬夜。
中药调养: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狗脊。
经络穴位调养:百会、命门、关元、涌泉。
7.1.5.4 阴虚质(D 型)
调养原则:滋阴补肾。
饮食调养:多食水果,少食辛辣。
起居调养:生活规律,避免过劳熬夜。
中药调养:女贞子、山萸肉、五味子、墨旱莲、麦冬、天冬、生地黄、熟地黄、黄精、玉竹、枸杞子、桑椹。
经络穴位调养:涌泉、太溪、照海。
7.1.5.5 痰湿质(E型)
调养原则:健脾祛湿。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七八分饱。
起居调养:加强运动,促进出汗。
中药调养:苍术、白术、砂仁、陈皮、泽泻、瓜蒌、荷叶、橘红、猪苓、冬瓜皮。
经络穴位调养:中脘、水分、丰隆、足三里。
7.1.5.6 湿热质(F型)
调养原则;清利湿热。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
起居调养:避免湿热,适量运动。
中药调养:佩兰、栀子、龙胆、茵陈、苦参、泽泻。
经络穴位调养:曲池、丰隆、阳陵泉。
7.1.5.7 血瘀质(G 型)
调养原则:活血化瘀。
饮食调养:忌食寒凉。 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糯米甜酒。
起居调养:宜温不宜凉,加强运动。
中药调养: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桃仁。
经络穴位调养:三阴交、合谷、血海。
7.1.5.8 气郁质(H 型)
调养原则:疏肝解郁。
饮食调养:食宜辛温。
起居调养:生活规律,宜动不宜静,调畅情志。
中药调养:柴胡、陈皮、木香、香附、枳壳、佛手、郁金、川芎、砂仁。
经络穴位调养:内关、膻中、合谷、太冲。
7.1.5.9 特禀质(I 型)
调养原则:调养先天,培补后天。
饮食调养: 少吃过寒凉、 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
起居调养:适度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
中药调养:乌梅、五味子、银柴胡。
经络穴位调养:足三里、肾俞、关元。
7.2 既病防变
7.2.1 西医干预
7.2.1.1 健康教育
多数高血压病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不易被发现,不知晓、不重视,常会拖到病情恶化时才就医。 但这时往往已出现心、肾功能损害,甚至发生卒中、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导致残疾、死亡等结局。 故需要大力开展疾病健康宣教,使高血压病患者关注自身血压,加强监测,知晓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得到准确的有关疾病知识和管理的指导,防止或延缓高血压病患者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降低终点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改善长期预后。内容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的情绪、适当的诱因规避、规范的药物服用及合理的随访计划等。
7.2.1.2 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同“7.1.2”内容。
7.2.1.3 药物干预
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8]、《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41]、《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实践指南》[6]及《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42],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遵循以下原则:小剂量,长效,联合,适度,个体化。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其中钙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及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或长期维持用药。
7.2.1.4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指高血压引起或伴随的心、脑、肾、血管及其他器官的病理性损害。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是否有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评估的重要内容,用于判断是否出现了高血压病并发症。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包括:①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②脑部损害:主要包括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高血压脑病;③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慢性肾功能衰竭;④大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等;⑤小动脉损害:主要表现为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动脉硬化等[43]。
早期检出,早期治疗,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其发生发展是高血压病临床治疗的重点。提倡因地因人制宜,采用相对简便、费效比适当、易于推广的检查手段,开展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筛查和防治。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出现和严重程度与血压的控制水平密切相关,严格施行高血压病健康宣教、医患管理、自我管理、生活方式改变、中西医结合治疗,定期就诊,加强管理,有效平稳控制血压在适宜水平,可达到“既病防变” 的目标,实现“治未病”管理。
7.2.2 中医干预
7.2.2.1 辨证论治
1)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加减[44-48]。(C 级,强推荐)
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神。
加减:眩晕头痛剧者,可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加强清肝泻火之功;脉弦而细者,宜加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以滋补肝肾。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49-50]。(C 级,强推荐)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加减:腰酸腰痛明显者,可加杜仲、桑寄生补肾益精;虚火明显者,可加知母、玄参等,加强清热泻火之力;眩晕明显者,可加天麻、杜仲等,平肝潜阳;兼有肝肾不足所致视物不清及目睛涩痛等症者,可加枸杞子、菊花,滋补肝肾以明目(即杞菊地黄丸);兼有腰痛脚软、下半身冷感、小便频多、下肢水肿等肾阳不足诸症者,可加用桂枝和附子以温肾助阳(即金匮肾气丸)。
3)痰湿壅盛证
治法:化痰祛湿。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程国彭《医学心
悟》)加减[51-53]。(C 级,强推荐)
药物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祛风止痛;呕吐甚者,可加赭石、旋覆花,镇逆止呕;兼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4)血脉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54-56]。(C级,弱推荐)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加减:瘀痛入络者,可加全蝎、地龙、三棱、莪术等,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者,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酌加丹参、郁金、蛰虫、水蛭等,活血破瘀。
5)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57-58]。(C 级,弱推荐)
药物组成:白术、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加减: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时出者,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气虚湿盛,泄泻或便溏者,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心悸怔忡、不寐者,加柏子仁、朱砂等;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表现为眩晕兼见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7.2.2.2 并发症治疗
1)心脏损害: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等,可选用中药方剂血府逐瘀汤[59]、中成药复方钩藤降压片[60]。
2)脑部损害: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高血压脑病等,可选用复方丹参滴丸[61]、补阳还五汤[62]。
3)肾脏损害: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可选用杞菊地黄丸[63]、清眩降压汤[64]。
4)血管损害: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等,可选用血府逐瘀汤[65]、防己黄芪汤[66]。
7.2.2.3 中成药干预
1)松龄血脉康胶囊[67-72](A 级,强推荐)
功效:平肝潜阳,镇心安神。
主要成分: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
使用条件:可应用于合并高脂血症、心悸、失眠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联合尼莫地平能有效改善血脂指标、炎症状态和亚临床靶器官损害[70]。
安全性:说明书记载,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腹泻、胃脘胀满等,饭后服用有助于减轻或改善这些症状。有文献报道,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 ARB 类降压药出现腹胀、腹泻等腹部不适及恶心、面色潮红,饭后服用,症状减轻或消失[71-72]。
推荐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3 粒,一日 3 次。
2)天麻钩藤颗粒[73-75](C 级,强推荐)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主要成分: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盐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苓。
使用条件:可应用于合并血管内皮损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4]。配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和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75]。
安全性:说明书记载,个别患者服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 项研究报告,天麻钩藤颗粒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卡托普利出现低血压 2例、干咳 4 例、面部潮红 3 例、踝部水肿 3 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
推荐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 1 袋(5 g),一日3 次。
3)清肝降压胶囊[76-78](C 级,强推荐)
功效:清热平肝,补益肝肾。
主要成分:制何首乌、夏枯草、槐花、桑寄生、丹参、葛根、泽泻、小蓟、远志、牛膝。
使用条件:可应用于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腰膝酸软、心悸不寐、耳鸣健忘、便秘溲黄的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 厄贝沙坦联合清肝降压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满意,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安全性好[76]。
安全性:说明书记载,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联合降压西药组可见轻微咳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肾功能异常,与降压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
推荐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3 粒,一日 3 次。
4)养血清脑颗粒[79-83](C 级,弱推荐)
功效: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主要成分:当归、川芎、白芍、细辛、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
使用条件:可应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的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 研究提示,养血清脑颗粒组降压疗效和改善头痛、头晕、失眠症状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常规降压药组[82]。
安全性:说明书记载,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有文献报道了消化道反应、头晕、干咳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降压药组[82-83]。
推荐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4 g,一日 3 次。
5)银杏叶滴丸[84-86](C 级,弱推荐)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
主要成分:银杏叶提取物。
使用条件:可用于血脉瘀阻引起的眩晕、头痛等,也适用于合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联合降压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优于单纯服用降压西药[86]。
安全性:说明书记载,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未见服用银杏叶滴丸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
推荐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5 丸,一日 3 次。
7.2.2.4 非药物干预
1)中医特色功法锻炼
中医特色功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通过传统功法招式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平衡、协调,适当的运动可以疏通经络、顺畅血脉,使肝气条达、脾气健运、阴阳平衡、情志调畅[87]。中医特色功法能够改善血压水平也已得到现代临床研究证实[88],其具有即刻降压及远期降压疗效。
(1)24 式太极拳[89-90]
适用:任何证候。(C 级,强推荐)
说明:太极拳联合西医常规降压药在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方法:每次 1-2 遍,一日 2 次,一周 5 d。
(2)八段锦[91-92]
适用:任何证候。 (C 级,强推荐)
说明:八段锦联合西医常规降压药在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方法:每次 2-3 遍,一日 2-3 次,一周 5 d。
(3)易筋经[93]
适用:任何证候。 (D 级,弱推荐)
说明:易筋经联合西医常规降压药在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方法:少林易筋经,每次 2 - 3 遍,一日 2 - 3 次,一周 5 d。
(4)五禽戏[94]
适用:任何证候。(D 级,弱推荐)
说明:五禽戏联合西医常规降压药在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方法:每次 2-3 遍,一日 2-3 次,一周 5 d。
2)中医适宜技术
(1)针灸[95-96]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活动状态,激活多系统降压反应,达到降低高血压、稳定正常血压的目的。
适用:任何证候。(C 级,弱推荐)
说明:针灸疗法联合西医常规降压药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方法:选穴以百会、曲池、太冲为主,配以中医辨证取穴,每次 20-30 min,一周 3 次。
(2)中医穴位贴敷法[97]
中医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与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内病外治的诊疗特点,通过特定药物对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使药效直达脏腑。 此外,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还具有减少服药量、减轻口服药物不良反应及改善患者依从性等优势。
适用:任何证候。(D 级,弱推荐)
说明: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降压药在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方法:将吴茱萸粉10g或其他辨证方药磨成粉,加适量醋、酒或蜂蜜,调成团状,贴敷在涌泉穴,每次 6-8 h,一周 3 次。
(3)耳针[98]
耳针是通过对耳郭特定区域(即耳穴)的按压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各种刺灸方法中,耳针是较为独特的疗法,有特定的刺激区,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功能。可以降低血压、减少服药量,具有减轻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改善患者依从性等优势。
适用:任何证候。(D 级,弱推荐)
说明:耳针可作为降压治疗的辅助手段。
方法:耳穴压丸,常选用神门、内分泌、心、降压沟、肝、肾、交感、皮质下等,一周 2-3 次。
(4)推拿[99]
推拿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在人体经络、穴位上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达到降压效果的方法。
其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优势在于患者接受度高、无不良反应。
适用:任何证候。(D级,弱推荐)
说明:推拿联合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较单用降压药有优势,且安全性好。
方法:多以穴位按摩为主,常选用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推桥弓是一种特殊有效的方法。一周2-3 次。
7. 3 瘥后防复
参考《2020 年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实践指南》[6]与《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9》[31],为各年龄段及已经出现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患者制定降压目标值。具体内容见表3。
表 3 不同年龄及已出现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目标值
临床情况 |
收缩压/ mmHg | 降压目标值
|
舒张压/ mmHg |
年龄 | |||
<65 周岁 | <130 | 和 | <80 |
65- <80 周岁 | <140 | 和 | <90 |
≥80 周岁 | <150;若能耐受,<140 | 和 | <90 |
合并冠心病 | |||
<65 周岁 | <130 | 和 | <90;若能耐受,<80 |
65- <80 周岁 | <140;若能耐受,<130 | 和 | <80 |
≥80 周岁 | <150;若能耐受,<140 | 和 | <90 |
合并脑血管疾病 | |||
急性脑出血 | <180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200 | ||
既往缺血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 <140 | 和 | <90 |
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的高龄患者(≥80 周年) | <150 | 和 | <90 |
合并心力衰竭 | <140;若能耐受,<130 | 和 | <90;若能耐受,<80 |
合并糖尿病 | <140;若能耐受,<130 | 和 | <90;若能耐受,<80 |
合并心房颤动 | <140 | 和 | <90 |
合并慢性肾脏病 | <140 | 和 | <90 |
尿蛋白>30 mg / d | <130 | 和 | <80 |
围手术期 <150;若能耐受, | <140 | 和 | <90 |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 | <140 | 和 | <90 |
当已经出现并发症甚至终点事件的高血压病患者将血压控制在适宜水平后,应指导其坚持药物治疗,保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食盐量不超过5g,限食动物脂肪、内脏、腌制食物,戒烟限酒,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运动以促康复,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注意调节情志,避免情绪波动,对于轻度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可采用心理疏导、心理训练等方式。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若焦虑抑郁情绪难以自我调节者,建议与心理科联合诊疗。定期随访,动态调整血压,降低终点事件的再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8 随访与监测
8.1 随访
8.1.1 随访内容
包括测量血压和(或)动态血压,了解血压数值及达标状态。 询问高血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根据血压的波动和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嘱咐患者按时服药,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坚持长期治疗,不随意停药。
8.1.2 随诊间隔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总体风险及血压水平决定随诊间隔。建议正常高值或高血压 1 级,危险分层属低危、中危或仅服 1 种药物治疗者,1-3个月随诊1次;新发现的高危及较复杂病例,随诊的间隔应较短,高危患者血压未达标或临床有症状者,可考虑缩短随诊时间(2-4周);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月 1次或者延长随诊时间。 对使用了至少 3 种降压药,血压仍未达标者,应考虑将患者转至高血压专科诊治。 随诊要有医疗记录,要建立随诊病历,社区医院要建立患者随诊档案。在随诊病历上应记录每次就诊时的血压和心率数值,记录与血压相关的症状,药物种类、剂量及不良反应等。
8. 2 监测
随着血压遥测技术和设备的进展及互联网的发展,家庭血压远程监测和管理将会成为未来血压管理的新常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与互联网结合,构建集风险筛查评估、健康监测、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建议、用药指导及记录、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远程健康管理新模式。
本指南的制定无利益冲突。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立晶、林谦、徐凤芹。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按姓氏首字母排序):陈薇(方法学专家)、高群、郝学增、黄力、霍艳明、姜红岩、赖海霞、李军、李蒙、李荣、林鼎峰、刘碧绒、刘红旭、刘用、马丽红、马立永、牛超峰、潘国忠、潘熠、彭建军、任骞、商洪才、石宇杰、史大卓、孙瑞、王国宏、王磊、王肖龙、王璇、魏大为、吴旸、肖珉、邢雁伟、徐浩、叶家奇、张明雪、张沛宇、庄锐。
本文件参照 GB / T 1. 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参考文献(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