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余向东:流年似水医如新

已有 866 次阅读 2023-9-8 17:40 |个人分类:比较医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磁湖布医 2023-08-04 18:21

31年前,1992年,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个轮转的科室是神经内科。半年时间我基本上完全独立处理病人了,当时的治疗手段太简单了,脑出血用止血药,脑梗死用扩管药,两个都用脱水药和能量合剂,大概如此。没有什么溶栓药,也没有乱七八糟的神经营养药,更没有机械取栓技术和卒中中心概念。总之,那时候治疗是没有什么招的,“疗效”大约都是天之功吧。医生的差别可能主要体现在诊断基本功上,我会用眼底镜看眼底,这功夫用处不大,但真没几个人会。

93年我转呼吸内科,病种很单纯,用药无非是抗生素、止咳、化痰,治哮喘还主要靠推氨茶碱,要很慢很慢地推。基本功就看阅片、胸穿和股动脉抽血气了。现在的呼吸科医生如果只会这几招就不用混了,你得会纤支镜、呼吸机、RCU、叶克膜才耍得开。

1994-1995年,转心血管和CCU,是强心、利尿、扩管、极化液的时代,治疗也简单之极。基本功看听诊器和读心电图的功力。今天的心血管已经改天换地了,胸痛中心、介入手术以及更新最频的各种新证据新理念,令人应接不暇。

l996年还转了半年急诊,主要是处理各种常见急症,觉得应付还挺裕如的。今天的急诊是不同的境界,是胸痛、卒中、创伤、儿童新生儿、高危孕产妇等急救中心的枢纽和一键启动的核心部门,有急诊病房和急诊ICU,人人掌握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绿色通道和院前急救理念深入人心。

1996-1997年转血液科,只会化疗和骨穿。1997-1998至武汉协和进修血液病,初窥细胞学和骨髓移植技术。今天的血液病在分子水平和精准治疗上日新月异,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了。

1999年-2003年定在血液科,碌碌无为地应对着日常工作,除了《实用内科学》和几本血液学杂志,不曾学习什么新知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写文章,想来那几年算是荒度了,都想不起来做过什么事。

2004年我一度南下,几个城市浮光掠影后又回来,在医疗部混了一年左右(迄2005年)。开始接触网络,为了辩论而大量阅读中医经典,一不小心收获“老中医”的匪号。医学上的收获其实是开始接触循证医学,并从此皈依。

2006-2009年,我任血液科主任,这是个生存艰难的小科,所以同时也开展风湿病诊疗,之前我院没有专门的风湿科。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干细胞移植。

2009-2011年,任院办主任,脱离临床一线,但眼界为之一开,开始对现代医院管理感兴趣,在医院首次导入品管圈和PDCA,因此,与以前的临床生涯比,自觉对医疗质量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开始大量科普写作,并出版《拍砖中医》和《行医记》。

2012-2015年,医疗部主任,更深入学习了解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体系和工具,医院开始导入JCI,引进基于数据的质量改善和评价体系、透明通报、标准化、系统改善和团队协作等现代质量安全文化。兴趣之余出版《林黛玉究竟得的什么病》。

2016-2020年4月,质管部主任兼副院长,在JCI基础上导入CCPC的单病种临床照护认证,认识到循证医学只有上升到组织意志和系统支持的层面,才会发挥最大的威力。主要在这一时期对合理诊疗(尤其是抗生素)产生持续的兴趣,大量阅读指南和医学史。出版第四本书《与天之战》。

2019年底疫情爆发,参与一线抗疫(此处略去一万字)。

2021-2023年,磁湖有布医,老大意转拙。开始网上问诊,为了补拙,阅读文献愈勤,每年发120篇左右科普。2023年7月,出版《从个人经验到组织循证》。

咦,流年似水医如新,眼前之人吾老矣,虞兮虞兮奈若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01943.html

上一篇:[转载]余向东:高血压中西医指南,你真的懂了吗
下一篇:[转载]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
收藏 IP: 203.168.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0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