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粪菌移植与中药金汁的相关性探究

已有 135 次阅读 2024-9-26 08:0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甘丽,岳仁宋. 粪菌移植与中药金汁的相关性探究. 四川中医,2015,33 (10:32-34

摘要:粪菌移植是一种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炎等消化道疾病有较为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在其他肠外疾病的治疗上也有较好的前景。现代粪菌移植理论与中医粪便入药有不谋而合之妙。中药金汁与粪菌移植的粪菌液制备方法极为相似,故查阅文献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中药金汁同粪菌移植的粪菌液实为同一药物,金汁与粪菌移植的粪菌液均是由人粪便用水等稀释液稀释后,经滤过而制成,只是在运用方式、储存上有所不同。

胃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哺乳动物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胃肠道菌群种类多达1000余种,细菌总数多达100万亿,是宿主细胞数量的10倍[1]。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严格厌氧菌的数量比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多2~3个数量级[1~2]。虽然被报道的厌氧菌超过50门,但是在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内仅仅只有4门占优势,分别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杆菌门[3]。肠道菌群主要分布于结肠。现代医学把肠道菌群视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器官。胃肠道微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种类和数量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与机体正常代谢密切相关。若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饮食、抗生素滥用等因素的破坏,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发展为各种疾病。

在肠道菌群紊乱的临床治疗中,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合称微生态制剂)广泛被用于调整肠道菌群,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使其保持平衡或得到改善[4]。但是,其疗效并非十分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只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而非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较多临床研究显示运用粪菌移植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炎等消化道疾病有较为显著的疗效[3],这一成果引起了现代医学界对“粪菌移植”的密切关注,以寻找更有效的调整肠道菌群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粪菌移植的概念、临床运用及制备方法

所谓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一定方式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5]。目前粪菌移植的方式有保留灌肠、鼻胃管(十二指肠管)、胃镜、肠镜、自控式灌肠方式等方式[1],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医师经验综合分析后进行选用。主要适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研究显示,“粪菌移植”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肥胖症、哮喘、疲劳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类风湿关节炎、帕金森病、自闭症等疾病也有适用前景[6~7]。

粪菌液的制备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使用较多的是:①将约 50g供体新鲜粪便样本置于搅拌器中,加入 250ml无菌 0.9% NaCl溶液进行初步均质加工;②将粪便浆体经不锈钢滤网过滤去除其中的大颗粒物质;③冰上转运至实验室并在采集后 2小时内进行处理;④将样本在氮气生物工程厨内进行称重并在匀浆器中进一步匀质处理;⑤浆体逐级经过直径 2.0mm、1.0mm、0.5mm和 0.25mm 的不锈钢滤网过滤以去除未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小颗粒物质;⑥将再次过滤的样本以 6000 转/分钟的速率离心15分钟,并将沉淀再悬浮于0.9% NaCl 溶液中,得几乎无色无味的粪菌液。获得的新鲜粪菌液可立即进行移植,也可置于-80℃作为冰冻样本保存1~8周形成冻存粪菌液后使用[8]。

2 探究粪菌移植与中药“金汁”相关性背景

现代粪菌移植理论与中医粪便入药有不谋而合之妙。多味中药就是人和动物粪便,或由其制备而成,如人尿(童便)、人中白、金汁、动物粪便(五灵脂、夜明砂、望月砂、蚕砂、鸡矢白、两头尖、白丁香)及粪便的加工制成品(人中黄、秋石)。而中医黄龙汤、金汁的制作方法与粪菌移植的粪菌液制备方法极为相似。故笔者查询相关文献,以探究金汁与粪菌移植的相关性。张发明等认为,粪菌移植最早被记载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医家是晋代葛洪,其《肘后备急方》有 运用粪汁治病的记载:“饮粪汁一升,即活。”[9]金汁为粪汁时久置于土中者。故笔者认为金汁和粪菌移植的粪菌液实为同一药物,其原料均为人粪汁。

3 金汁古代制备方法、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

3.1 金汁古代制备方法

晋代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云:“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用粪汁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等[10]。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火药料》云:“毒火以砒,硇沙为君,金汁、银銹、人粪和制。”钟广言注:“金汁:即‘粪清’,用棉纸过滤后贮藏一年以上的粪汁。”[11]粪汁新鲜者葛洪谓之黄龙汤,陈久者历代医家谓之金汁。金汁入药主要集中记载于明清时期的本草专书中;依据金汁的性味推测,这可能随着明清时期戾气的流行、温病学派的兴起,金汁治疗温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从而得到众多医家推崇。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曰:“(金汁)造法于冬月,取竹箩置缸上,稷皮铺满,加草纸数层,屎浇于上,汁淋在缸,新甕盛贮,磁缸盖之,盐泥封固,埋地年深,自如清泉,闻无秽气。又法腊月取淡竹刮去青皮,浸厕中,取汁亦佳。”清·张璐《本经逢源》中指出:“腊月取粪置坛中,埋土内越三年,取出,如水者是。”清·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中记载:“(金汁)系取粪入镡,埋于土内,三年取出,莹清如水者是耳。”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用棕皮棉纸,上铺黄土,淋粪滤汁,入新瓮,碗覆,埋土中一年,清若泉水,全无秽气,年久弥佳。”清·张秉成《本草便读》曰:“用人粪滤清汁,装入坛内,封好,埋于人行处地下。年久取出清若泉水,全无秽气,愈久愈佳。又名粪清。”[12~16]

综合上述各家之见,可以知道金汁在古代的制作方法为:于冬月,取人粪便加入水搅拌后, 经过棕皮和数层棉纸过滤后的粪汁装入坛子,盖碗后用土密封,深埋在土里贮藏较长时间,取出清澈如水;或竹筒刮去青皮,浸粪水中,取汁,即为金汁。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粪便微生物主要以专性厌氧菌为主,在金汁的制作过程中,将粪汁置于坛中,盖碗并用土密封,长时间埋于土里隔绝空气,有助 于粪汁里厌氧菌的生存及繁殖。

3.2 金汁性味归经

《医宗必读》曰:“味苦寒,无毒。止阳毒发狂,清痘疮血热,解百毒有效,传疔肿无虞。按伤寒非阳明实热,痘疮非紫黑干枯均禁。”《雷公炮制药性解》曰:“金汁味甘苦,性大寒无毒。入心经。天行狂热,阴虚燥热。解一切毒,疗一切疮。按素问曰:浊阴出下窍,宜制阳光。而心则火之主也,故独入之。”《本草求真》曰:“金汁耑入胃。味苦气寒。置于土中,时久得其土气最厚,故能入胃。大解热毒,凡湿热时行,毒势冲迫,势危莫制者,用此灌之,下咽稍减,以其气味相投,故能直入其巢而破其毒耳。但禀体气寒,体瘦色白者,不可误用,恐其反夺天真耳。”《本经逢源》曰:“金汁得土气最久,大解热毒,故温热时行昏热势剧者,用以灌之,下咽其势立减。初生小儿周时内毒邪不散,服一二合胜化毒丹,胎毒尽解,无痘疹者,此屡验者。但胎禀虚寒,体瘦色白者不可误用,误用反夺天真,多致夭枉,不可不审。”《本草便读》曰:“金汁苦寒,专清热毒。咸苦甘寒无毒。除一切热,降一切火,解一切毒。”[12~14,16,17]笔者认为金汁归心、胃、小肠经。其在土中长久贮藏而得土气最久,胃为阳土,同气相求,故专入胃。金汁为浊阴从下窍而出,能制约阳光、火热,心主火,故入心经。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经火热易移小肠,故入小肠经;其味甘苦性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可用于实热证,阳气不足者慎用,恐其苦寒太过而致阳气更加衰微。

3.3 金汁的临床运用

在明清时期及近代,金汁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且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运用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王孟英称为 “温热暑疫之主方”的神犀丹里面就含有金汁。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风温》张氏案温邪自里而发,运用含金汁在内的苦寒直降之品攻其肠胃;林氏案热毒壅结上焦证用连翘、金银花露、金汁等辛凉清剂以宣通[18]。近代有报道用金汁治愈瘟疫昏痉案:患者温病误用辛温发散药出现壮热口渴,烦躁不眠,神昏欲痉,兼有谵语,舌焦红苔黄,脉滑数。投以大剂清解仍不解,嘱患者家属觅金汁,翌日,患者家属来告神情大好,已能稍啜稀糜,察其脉静热清,苔色又退,神糊自利消失,仅感中气不足,神思不清平,嘱患者续服金汁,再予养阴清热法,调治旬日,已能健饭如常[19]。刘宝臣将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的中医证候类型概括为湿热中阻,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辨证为毒热炽盛型、热感阴耗型、脾虚湿盛型、脾肾虚衰阳虚欲脱型四种证型[20]。《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指出湿热蕴肠,气滞血瘀为基本病机。主要有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六种证型[21]。笔者认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的毒热炽盛型和热感阴耗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肠湿热型和寒热错杂型的治疗在相应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选用味苦气寒的金汁。

4 粪菌移植与金汁相关性总结

从前面的文献及临床运用可以看出,中药金汁同粪菌移植的粪菌液实为一物,均是由人粪便用水等稀释剂稀释后,经滤过而制成。只是在运用方式、储存上有所不同。由于现代医学的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现代文明下,人们对于人粪便入药从心理上难以接受,所以金汁几乎很少被医师使用,其临床应用经验的总结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尚缺。二者在药物组成、临床疗效方面的关系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证实。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52695.html

上一篇:[转载]余向东:表姐夫之幸,该感谢谁?
下一篇:202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委会学术年会(日程)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