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关于“可及”和“可选”的对话

已有 1520 次阅读 2023-8-2 15:2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中西医问题,师弟提出了一个“可及”和“可选”的概念。他说:中医学遇到的第一次危机,来自于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西医传入,对待疾病,突然有了两种可选的方式,中医和西医。民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精英,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拥趸,废止旧医理所当然。之所以不成功,并不是只是中医界的抗议,主要在于那时的西医,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切疾病和健康问题之可及。

即使在百年以后的今天,生物学和医药学的发展,使得对人体和疾病及其治疗获得空前的成功,人类寿命得以极大延长,但仍然还有许多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或者需要去选择采用传统医学的地方,或者需要从传统医学中得到启示的地方。何况,工具的使用,人类的观察能力是会下降的,换言之,缺少工具的古人,在经验的观察上有独到之处,借鉴其中的经验,会对现代医学有所补益。

长期去看,可选是中医学必须面对的,而一旦可选,就会、也应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理解,用可选将传统医学的纳入现代医学,是中医学的长远归属,不应该去拒绝它,也不应该轻视。

届时,留在传统中的东西占比会越来越少,但人类健康问题是无穷大的,无穷大的一部分依然是无穷大,因此中医学的工作,或者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是长期的,在目前还是缺少原创发现的中国医学的一种优势。

时至今日,中医是医学不可及的补充,即可选。因为老百姓需要中医。他去过郑国平师姐在曼哈顿的诊所,满满的荣誉墙,都是白人女性,感谢送子观音。人工妊娠这么便捷,依然有很多人需要中医。而且,中医有效的真实世界证据还是很多的,虽然有时循证不严谨。曼哈顿寸土尺金,在那里开诊所,一定有过人之处,可以补现代医学所不及。

我觉得,现代医学的不可及,一是客观存在,一是主观存在。客观存在也有两面,一是诊疗技术的不及(包括医者误诊误治与医学自身的局限性),二是诊疗对象经济上的不及;主观存在包括意识形态(不同人群信仰不同的医学)或信息不对称的偏差。无论哪种存在都会导致“可选”,人们首选经验医学,最后是神灵医学。在现代医学不可及的主观存在中,很大程度是由于“科普”宣传的不及所导致。在科普宣传领域,往往又是不同医学争夺的话语权的地方;要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素质,既是真正的医学常识获得普及的过程,也是监管部门对伪科学、非科学限制和排斥的过程。

非常认同:“用可选将传统医学的纳入现代医学,是中医学的长远归属”。在经验医学体系里,临床经验与哲学化的理论阐释并非最佳搭档,而有点“拉郎配”。实证的基础医学,才是理论阐释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近年来,药品监管部门坚持将“中医药疗效说清楚讲明白”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传统医学讲的那一套并不清楚明白。实际上,临床经验的哲学化阐释不仅是有没有“说清楚讲明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疗效的问题,因为“拉郎配”的原因,中医疗效的进步也处在停滞状态。只有实证医学才能够在阐明临床诊疗的来龙去脉,才能够发现具体的科学问题并找到解决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手段,才能够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关于这一点,从最早的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最开始都是采取“中体西用”的策略,但最终走出困境的策略必须是科学,是“西体中用”的道路。

师弟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药产业化的工作,做出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中医学问题”的思考,为什么总是想用一些概念化的词语来描述中医学问题?因为当前的中西医论争往往存在一些细碎的,有时候甚至是显著的歧义。如果没有统一的、准确的概念,所有的讨论都毫无意义。可及是个极限概念,各种因素都可以产生不可及。

的确,传统的概念有时候比较模糊,但传统医学的概念相对确定。为什么传统医学五花八门?因为它们的自然哲学各有不同,其理论来源不同;为什么现代医学一统天下?因为其基础医学源于实证,反映客观规律是终极目标,在否定之否定中逼近真相。这就是为什么在实证科学的前提下,一个有别于传统医学理论的庞大的基础医学体系,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客观、规范和系统化的根本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7628.html

上一篇:[转载]仝小林:发展中医药,“两个重构”是重要路径
下一篇:一位“西学中”临床医师的汇通观点
收藏 IP: 117.61.108.*|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