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正气的桂希恩老师,是我心中高山仰止的人物。
1995年,武汉市的肝病专家组织过一次活动,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行政会议室,议题是打击江湖医生吴松刚关于“松刚乙肝丸”欺骗患者的行为。桂老师是牵头人物,我则作为东道主负责接待(当时,王伯祥教授在深圳,未能到会)。
那时候的桂老师是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他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湖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所是“七五”-“九五”“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国家攻关项目的牵头单位,做了多个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当地江湖医生吴松刚利用不实的广告效应,包装“松刚乙肝丸”赚了不少钱,并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旁边修建“武汉松刚医院”,颇有挑战意味。这是肝病专家自发组织的反击行动,我们商量了多种对策,但最后并没有取胜。甚至没有能够在报纸上发表一篇像样的反击文章,不免有些尴尬和心酸。
不过,桂老师1999年发现河南“艾滋病村”的时候,我已经调往深圳。但他的许多感人事迹,我一直是高度关注的,他是我最崇拜的当代医生楷模之一。2005年初,他成为2004年度中央电视台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0年,他被湖北省政府授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等,获得了广大患者和同仁的认可。
本文来自于2016年10月13日《荆州往事》题目是“江汉风:荆沙基督教的牧师们”。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个冬夜,一个叫王房全的17岁少年到沙市码头搭船,准备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不料他在登船时落入江中,不会游泳的他直呼耶稣救命,在顺水漂了十七八里后才被人救起。事后,已是基督教徒的母亲说是上帝帮了他。
最先将基督教带入荆沙的是美国圣公会,时间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初期去受教的信徒不多,因为坊间流传着洋教士会挖人眼睛的传言,但那些教士很有办法,在教堂做完礼拜后,就给教徒发点菜粑粑或面卷子,这对那些贫困的人很有吸引力。后来,该会派桂美鹏牧师到荆沙当会长,桂曾就读约翰书院,虽然身材矮小,人很瘦弱,但做事很有魄力。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在沙市花家湾(今逢春坊)创办了美鹏学堂(今新沙路小学),这是荆沙最早按西式分班制受课的小学堂,开了荆沙现代教育之先河。该学堂当时只收教徒的子女入学,对学习好的孩子还可保送到武昌文华学院深造。桂牧师的这一招很灵,吸引了不少的人入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在沙市庶园路(今五一路)盖了座小洋楼,在那里设了个公共阅览室,每礼拜三夜晚给教徒们上文化课。
桂牧师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生有四女一子,儿子桂质庭是桂希恩的父亲,美国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后来在武汉大学做了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桂质庭在康奈尔大学结识了美籍华人许海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任教于武汉大学)。1920年,桂质廷先期回国。次年,许海兰也毅然放弃美国国籍,来到上海与桂质廷结婚。他的大女儿桂月华(1887—1986),年轻时师从北欧传教士学习,并入上海圣玛丽女校读书。另一个女儿桂质良也是美国约翰霍甫斯金大学的医学博士,是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教授,其女儿闻玉梅是我国著名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他不仅将子女教育得好,还帮助了像王房全那样的苦孩子。王父是个聋哑人,在沙市码头当搬运工。王母也只有一只眼,靠给人干杂活补贴家用。后来桂牧师让王母到教堂帮忙,借她房子住,每月还给她5块大洋。在王房全12岁那年,桂牧师又送他去宜昌教会学堂读书,后来又资助他去上海读圣翰大学。王房全后改名王芳荃,在上了清华学堂后又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归国后在清华大学当注册部主任兼英文教授。桂牧师很喜爱王芳荃,后将大女儿桂月华许给了他,他俩生的儿子就是日后名满上海滩的文化人王元化。
图1 王芳荃(右三)和家人(中间是少年时代的王元化)
附:王元化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至198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同志是党的十二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常委。
2015年1月9日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桂质廷诞辰120周年。当天上午,“桂质廷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珞珈山“十八栋”揭幕。桂质廷是我国电离层物理学的开拓者,中国地磁学与空间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939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曾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等职。下面是“纪念展”相关图片:
图2 桂希恩教授参加他父亲的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
图3 桂希恩教授与纪念活动的相关人士合影
图4
图5
图6 相关任命书
图7
图8
图9
图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