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叶平:审视武昌昙华林的不同角度(3)

已有 3423 次阅读 2022-7-28 11:51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图片百科|文章来源:转载

上篇我们带领大家从昙华林主街东边云架桥进入,自东向西,兜兜转转走完主街到达新建的五号地铁昙华林武胜门,以古街变迁、革命历史和近代教育史方式打开了昙华林。

本篇我们将从五号地铁站A出口起步,沿昙华林主街自西向东转头返回云架桥,以名人故居、宗教遗迹、教会医院和历史建筑为主题打开昙华林。最后,按商业开发集中展示,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昙华林。

与上篇类似,本篇的许多文字,是作者的史海钩沉,即使你全程走完昙华林也看不到的内容。

5号地铁“昙华林武胜门站”A出口,乘坐自动扶梯上来就是昙华林主街。

72.jpg

昙华林历史文化景点游览图

73.jpg

轻松地走到主街,自西向东,再次探寻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05  以名人故居打开昙华林

钱园,据说是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从前居住过的庭院。门前的介绍牌说,钱钟书于1946年至1957年在此地居住,创作他的代表作《赴鄂途中》,不知街区是如何找到这座房屋的。

1.jpg

不过,他的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倒是住在昙华林距离此处不远的私立华中大学朴园。据友人回忆,钱钟书和夫人杨绛每次去朴园,都会在屋前大朴树下帮父亲捏煤球。1957年11月,钱基博先生去世,其后1958年钱钟书母亲去世,父母双亲的身后事都是钱钟书和杨绛在武汉一手安排。

2.jpg

现在的钱园,门前挂着“私厨”的旗帜,一辆民国时代的老式人力车充作广告,看来这里已经是一家餐馆。不知钱钟书先生在天之灵,是否会一声长叹,是否也会言说:“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围城》语)。

3.jpg

钱园前方是崇文艺林美术馆,继承了昙华林的文艺传统。

4.jpg

长袍马挂、头戴高帽的儒生,与拄文明棍、西装革履的先生一同观看国画长卷,别有一番风味。

5.jpg

昙华林65号,房产购置于1912年的翁守谦故居,昙华林优秀历史建筑之一。

6.jpg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在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他成为北洋水师唯一的幸存者。18年后,他带着慈禧太后的赏赐,弃官来到昙华林,买下一栋小楼隐居于此,潜心修佛。

7.jpg

翁守谦故居现为私人房产。左边早已辟为萧兰刺绣馆。

8.jpg

右边的大门历来紧锁着。

9.jpg

锈迹斑驳的抽拉式铁插销与铜锁,颇具古老的沧桑感。

10.jpg

门前悬挂着“老汉口二厰汽水”的三哥水吧,勾起了我们老武汉人多少童年的记忆。

11.jpg

昙花铃门脸现在居然缩微得如此狭窄,门前依然挂着“昙华林有你的心愿”。

12.jpg

媚绣苑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精致。

06  以宗教建筑和教会医院打开昙华林

13.jpg

昙华林街区官方设立的最后一块浮雕:西方教堂进入昙华林,打开了我们新的搜寻之旅。晚清以来,西方教堂陆续进入昙华林:崇真堂、嘉诺撒仁爱修女会武昌圣堂、花园山天主堂和瑞典教区,以及“武汉协和之父”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开设的教会医院。

14.jpg

基督教崇真堂,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发端。1861年武汉开埠,英国基督教公理宗的伦敦会牧师杨格非,率先来到了汉口传教。1864年,杨格非在武昌昙华林街区的戈甲营,主持兴建了基督教武昌崇真堂,具有基督教(新教)打开华中区传教局面里程碑的意义,杨格非也因此被称为“华中传教之父”。

15.jpg

崇真堂的主体是一座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容纳200多人做礼拜。2000年崇真堂恢复了宗教活动。如今,它也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16.jpg

崇真堂的大门原来修在戈甲营44号,后来才迁到昙华林主街上。我特地转到了崇真堂的背后,在戈甲营找到了“神爱世人”门楣的旧大门。

17.jpg

从戈甲营向前,经过崇福山日知会旧址左转,来到挂有“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标牌的大院,过去是位于花园山2号的育婴堂。

18.jpg

育婴堂是天主教的武昌主教艾原道创设,1929年由嘉诺撒仁爱修女会接手管理。育婴堂原本做的慈善事业,将武汉居民遗弃的婴儿集中收养。1951年该堂婴儿死亡事件被揭露后,引起社会愤慨,政府便接管育婴堂改为儿童福利院,并在该地修建万婴墓,立死难婴儿纪念碑(上图红色尖顶塔)。

19.jpg

再往前走,来到意大利传教士江成德创办花园山天主堂。天主堂建于1891年,祭拜的是圣母玛利亚、圣约瑟和圣子耶稣一家人,因而被定名圣家大堂。教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做工精良,气势恢宏,具有罗马式建筑的风格。现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

20.jpg

天主堂正立面花窗的中心部位(见前图中部),安置了一架精巧的西式日晷,专门用作观测太阳倒影进行计时。这种安在教堂脸面上的仿古计时器,目前在国内外都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

21.jpg

花园山天主堂旁边是中南神哲学院所在地,为培养教区司铎的基地,满足各地教会牧灵的需要。

22.jpg

沿花园山东部的台阶小径,再次攀爬登上山顶。

23.jpg

山顶上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教堂,同为昙华林优秀历史建筑。嘉诺撒仁爱修女会1806年创立于意大利,属于天主教的国际性修会。

24.jpg

1868年,嘉诺撒仁爱修女会派遣6名修女来汉,在武昌花园山购置土地,创建了一间小小的圣约瑟诊所,即后来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并接管了花园山育婴堂。

25.jpg

武汉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台也设在花园山顶,位于山顶两个宗教建筑之间:一边是花园山天主教堂(中南神哲学院)的宿舍楼,另一边就是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天文台建于1930年,是仁爱修女会礼拜堂的“气象哨”,也是当年那一带海拔最高的建筑。如今的天文台遗址只留下半圆形的顶,断壁残柱,嵌在灰砖砌成的新墙体中,墙壁间长满杂草。

26.jpg

走下山返回昙华林主街,到达前面提到过的融园,即花园山牧师楼,古朴而典雅。

27.jpg

这座优秀历史建筑建于1920年,二层砖木结构,对称五开间,外墙为红灰两色清水砖,十分美观漂亮。

28.jpg

融园对面的花园山4号为仁济医院遗址。仁济医院是西式教会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较为完好的医院。医院的建筑独特,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既有着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着中国式的回廊,建筑物浮雕图案精美。遗址现在属于湖北中医院的资产,从来就不对外开放,大门紧闭不让任何游人参观。

29.jpg

1861年,建立崇真堂的那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立礼拜堂之后,又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七年后,杨格非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1883年正式更名武昌仁济医院。杨格非也是武汉协和医院前身一一汉口仁济医院创始人,史称“武汉协和之父”。

30.jpg

武汉最著名的医院——汉口协和医院大楼门口,至今还树立着一尊铜像,铜像即是为了纪念英国威尔士出生的“武汉协和之父”杨格非(英文名Griffith John)而立。

31.jpg

仁济医院的附楼,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建筑为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已经有160年历史的湖北省中医院,它的前身是两所教会医院,一所是圣约瑟医院,另一所就是杨格非创办的这所武昌仁济医院。

32.jpg

昙华林地区也是武汉西医最早的发源地,陆续出现了仁济、同仁等早期西医医院,造就了昙华林医疗卫生的鼎盛期。一条古街,集中了众多的学校和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在全国都属罕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9083.html

上一篇:[转载]叶平:审视武昌昙华林的不同角度(1)
下一篇:[转载]叶平:审视武昌昙华林的不同角度(4)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