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发热证治的中医特色

已有 1388 次阅读 2022-7-9 14:2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病证或症状之一笔者通过对发热病症的观察发现中医对发热的辨证论治很具特色现就中医对发热的证与治的认识和人体会分述如下。

一、搜集临床资料,重视自觉症状

西医论发热主要以体温测量为依据。中医除注重体温测量外还注意自觉症状之有无例如

1发热与恶寒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主观感觉发热过程中是否恶寒寒与热孰轻孰重往往能反映疾病阶段的正邪斗争状况临床上中医以恶风、畏冷、恶寒、寒甚、寒战等不同程度的恶寒与发热相伍能够进一步区分机体对疾病的反应状况。我院中医急症研究室观察急性发热125其中微恶寒103恶寒甚6寒战8可见了解发热过程中伴随的恶寒症状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而言发热恶寒为病邪在表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但热不寒为邪热在里细分如寒战高热可见于外寒内热亦可见于寒邪外束或疮毒内陷热多寒少可见于温疟,亦可见于太阳轻证或风热感冒寒多热少可见疟,亦可见于厥热胜复证或风寒、风温感冒等等。而且发热过程中有无恶寒还可作为处理高热的参考依据临床上使用物理降温一般应待恶寒止否则将干扰机体之正常反应输液反应的寒战壮热往往先宜加盖衣被但热不寒后方退热降温

2发热与烦渴  烦渴也是常与发热同时并见的一类自觉症状中医对烦渴的描述有五心烦热、烦满、虚烦、暴烦、火烦、心烦、微烦、心中懊口干、燥、口舌干燥、思水、欲饮水、烦渴、大渴、大渴引饮、渴喜热饮、渴喜冷饮、渴不欲饮等借以帮助区分发热之高低、性状疾病之轻重、性质。如阴虚火旺则烦渴夜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肺燥阴伤则口渴咽干心烦喜饮肝气郁结则烦躁易怒舌燥气血亏虚则午后烦热小劳加重邪伏阴分则五心烦热暮热早凉少阳郁热则烦躁惊惕口苦咽干痰火内扰则身热烦闷躁扰不宁瘀血内停则身热心烦午后或夜间加重咽燥口干漱水不欲饮热入营血则身热夜甚烦躁不寐口渴饮水不多或不欲饮阳明实热则口渴饮冷烦躁壮热湿热郁蒸则身热不扬烦渴不欲饮或饮水不多以上诸条虽然不易区分但参之以其它脉症则可作为辨证用药的临床依据

3发热与其它自觉症状  中医的特色是辩证论治在发热证治过程中除十分注意有否恶寒和烦渴外伴随出现的其它自觉症状也应详察如头身重痛、胸痞满、纳差腹胀、神疲肢倦、少气懒言、胸闷心悸、多梦惊恐、夜寐不安头晕头昏、腰膝酸软筋惕肉、小便不利口味异常、消谷善饥等等。

对于发热证治中医除重视自觉症状外对舌象、脉象的研究验齿察斑疹、白痞区分寒热真假辨兼挟症也是很重视的。

二、分析病理机制,注意整体联系

中医论治发热吧西医辨感染和非感染立足于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察外感内伤注意到生物、社会、心理、自然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分析起病理机制来两者六相径庭。

从历史上看,金元以前发热疾病均责之于外感认为是自然气候的乖所致。或有重风论者如《问·风论》提出风者百病之长”。或有重寒论者如《伤寒论》还有火热论者如刘完素都是强调自然环境的因素。金代李力倡内伤发热认为外感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他从社会因素角度来分析认识热病机制开辟了发热证治的新途径因为当时金元混战民不聊生饥饿劳役忧恐流离失所实为下层社会劳苦大众病殃之祸首。随后朱丹溪又从情志淫欲等角度补充了上层社会达官贵人内伤发热的原因所在。这种从社会心理因素认识发热证治的思路和方法在当今学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仍有鉴作用正如《杂病广》所云:“凡病多发热热生火本于气。其理不外气乖与气郁二端。气乖有三一曰阳亢发热一曰阴虚发热一曰阳虚发热。气郁有七一为风寒郁热一为饮食郁热一为痰饮郁热一为瘀血郁热一为水湿郁热一为肝气郁热一为脾气郁热

在分析发热疾病的时侯西医往往从因果联系出发力求寻找局部的病灶、病原一旦诊为某病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中医则从整体联系出发重视多因素、多脏腑对发热疾病的交叉影响注意发热过程中各种症状体征微细区别和动态变化。例如感冒,由于季节不同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挟湿秋季多兼燥由于体质不同胖人多兼阳虚瘦人多兼阴虚产后多兼血虚过劳多兼气虚由于社地位不同富人多误补贫民多失治以成由于性格、气质不同,则合心理治疗。

三、拟定治疗对策,强调灵活变通

西医处理发热性疾病一是对因治疗一是对症治疗。对于一时尚未弄清病因或根本无法确定病因者或某些病毒性疾病功能性低热或对抗生素药敏试验不敏感的感染性疾病等则无治疗良策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调节随机变通。有人称西医是模型医学所谓辨病是把千差万别的症状体征往一种疾病的模型里套治疗措施都是现成的中医学是随机医学所谓辨证就是辨别症状组合的差异千变万化的症状体征排列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病证治疗上依证处方随症加减药物组合也是随机的。古往今来许多临床大师都以善治热病而传名其方外有方法外有法常身逢绝境而终生妙策。此类文献颇多笔者略就数端举述之。

1顺势与截断  所谓顺势顺其邪势而导之。邪犯肌表发汗以透之邪入肠腑攻下以荡之;热结火腑分利以导之邪郁少阳疏化以和之;热在胸膈,涌吐以越之。所谓截断断其传变而截之或早用苦寒通下或及时凉血化瘀或重在清热毒等等。

2顿挫与兼顾  所谓顿挫,纠其重兵一举挫败邪旺之势。我院急症研究室集白虎、柴胡、承气银翘诸方之优融汗清下和于一炉所制退热一号”,治疗外感高热疗效显著又如《疫一得》之清瘟败毒饮由白虎、黄连解毒、犀地黄等汤加减而成剂重力猛意在顿挫气血两之热。所谓兼顾即在退热同时兼顾天时、地势和个体差异。例如季节不同应考虑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地势不同,西北燥寒多以辛润东南湿热多用个体不同妇女产后、经期慎用苦寒小儿忌投峻剂强状之体可赖重剂瘦弱之躯兼顾不足时间不同发热往往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昼夜规律加强上午治疗剂量以按时给药为好

3守方与变法  外感发热多传变迅速或循卫气营血或循六经因证变法甚或一日数变内伤发热多缠绵难愈常须守方而获效。究其机理外感发热乃触冒外邪正邪相搏而进退迅疾内伤发热多长期剌激而致机体平衡失调调整机能非一日之功

4.调整与护养  发热瘥后大多以体虚未复、机能不调及余邪未清为主要表现。药物调理如参苓白术散、五叶芦根汤、竹叶石膏汤、三才汤、集灵膏等补益虚损、调整机能及清泄余邪;瘥后护养如舒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忌淫欲,避外邪等等。热病大家吴鞠通曾谈到饮食护养,“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资料来源:樊群,聂广. 发热证治的中医特色. 湖北中医杂志,1988,(3):9-1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6545.html

上一篇:慢阻肺急性发作期辨治中的旁路调节
下一篇: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