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简介

已有 2350 次阅读 2022-3-9 17:2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07年,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教授翻译、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肯尼思·F.基普尔主编的《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今简介如下:

一、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全世界的疾病模式以及不同医学传统与疾病作斗争的各种方法。来自世界各国的160多位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为本书撰稿,使得本书成为一部真正跨学科的医学史和人类疾病史著作。

本书的前面四个部分追述了有史以来的疾病概念。随着医学从技艺发展为科学,疾病的概念也延伸到不仅包括瘟疫和流行病,而且包括与遗传、营养和精神作用物质滥用相关的功能失调。它向读者介绍了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考察了不同医学传统及其在医学之外控制疾病的各种尝试。第五到第七部分接着描述了世界主要地区的疾病史,并对全球的疾病生态学进行了评述。

最后一部分也是内容最多的一个部分.从艾滋病到黄热病,逐一论述了最主要人类疾病的历史与地理分布,包括过去和当代。每个条目都分医学、历史和地理等逐项进行叙述,书后所附的清晰的索引有助于读者从不同途径查找所需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

肯尼思.F.基普尔(Kenneth F.Kiplc)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加勒比的奴隶:生物学史》(The Caribbc帆Slavc;A Biological History,1984)一书的作者,并且与Virginia King合著《散居西方的黑人的另一维:饮食、疾病和种族主义》(AnozAcrDimension to the Black Diasporcra Diet,Disease,and Racism,1981),这两部著作均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他与Kriemhild ConeOrnelas共同主编的《剑桥世界食物史》(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of Food)——《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The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dJc)杰出的姊妹篇——出版问世。

三、著作目录

表、图和地图目录

导言

第Ⅰ篇 医学与疾病:概述

Ⅰ.1 西方医学史:从希波克拉底学说到病学说

Ⅰ.2 中国医学的历史

Ⅰ.3 伊斯兰医学与印度医学

Ⅰ.4 疾病、人口迁移与历史

第Ⅱ篇 变化中的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Ⅱ.1 西方的疾病概念

Ⅱ.2 东亚疾病观

Ⅱ.3 西方的精神疾病观

Ⅱ.4 性异常疾病

Ⅱ.5 心脏相关疾病的概念

Ⅱ.6 癌症的概念

第Ⅲ篇 医学分科与疾病预防

Ⅲ.1 遗传病

Ⅲ.2 免疫学

Ⅲ.3 营养化学

Ⅲ.4 婴儿期与儿童早期的疾病

Ⅲ.5 饥荒与疾病

Ⅲ.6 正脊疗法的历史

Ⅲ.7 成瘾性的概念:美国的经验

Ⅲ.8 烟草病

Ⅲ.9 职业病

Ⅲ.10 1700年以前的西方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设施

Ⅲ.11 1700年以来的西方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设施

第Ⅳ篇 估量健康

Ⅳ.1 早期死亡率资料:来源与解释的困难

Ⅳ.2 产妇死亡率:定义与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长期趋势,l850~1970年

Ⅳ.3 婴儿死亡率

Ⅳ.4 测量发病率与死亡率

Ⅳ.5 身高与健康

第Ⅴ篇 亚洲以外的世界人类疾病史

Ⅴ.1 罗马时代之前的疾病

Ⅴ.2 西方古典时期的疾病

Ⅴ.3 中世纪的疾病

Ⅴ.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现代早期欧洲的疾病

Ⅴ.5 1700—1900年欧洲的疾病与死亡率的下降

Ⅴ.6 1860年以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疾病

Ⅴ.7 1860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疾病

Ⅴ.8 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疾病

Ⅴ.9 1492~1700年美洲的疾病

Ⅴ.10 1700年以来美洲的疾病与死亡率

Ⅴ.11 伊斯兰世界的疾病

第Ⅵ篇 亚洲人类疾病史

Ⅵ.1 中国古代的疾病

Ⅵ.2 中国近代的疾病

Ⅵ.3 中国现代的疾病

Ⅵ.4 日本古代的疾病

Ⅵ.5 日本近代的疾病

Ⅵ.6 日本现代早期的疾病

……

第Ⅶ篇 人类疾病的地理学

第Ⅷ篇 主要人类疾病的过去与现在

索引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四、一本权威性的医学史著作———《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文版首发座谈会会议纪要

2008年4月28日下午《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文版首发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举行。这部宏篇巨著的翻译由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多个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该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由上海世纪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原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彭瑞聪教授中国医师学会副会长王德炳教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昕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刘钝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教授、副所长张柏春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萧群教授中华医学会办公室主任张圣芬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任定成教授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刘兵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教授《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副主编赵明杰教授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教授等多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为本次会议发来贺信他还强调除了医学史家外我们的医学家也要了解医学史了解历史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会议由张大庆教授主持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文版的出版情况与学术意义。

柯杨教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强调了医学研究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和理化生研究一样可以深入到分子水平还有一部分就是和人文社会科学共通的回答复杂问题的因果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医学科研人员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是非常有用的可以产生新的认识。她还指出国内的医学教育一直面临着改革增加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视野十分重要医学人文教育可发挥自己的作用。

陈昕先生代表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感谢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多所院校几十位专家在长达4年的时间中所做出的努力。感谢韩启德副委员长挥毫为中文版题写的书名。陈昕先生认为这是一部集医学史、科学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跨学科巨著是医学史领域到目前为止最权威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疾病史的著作。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大幸事。这部巨著的出版也凝聚着出版工作者和编辑人员的心血是实现我们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努力成为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这一重要使命的重要体现。

彭瑞聪教授说目前疾病防治在医学里还是很重要的内容。对于一个疾病本身选择什么策略在哪个环节解决这个问题最好不在其历史中做研究的话是很难的。整个医学缺少历史的研究是很难得到比较准确的疾病控制方法的。从这个意义来讲这本书的出版可能对促进各方面的研究人员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也应该有所突破改变欧洲中心的状态。我们这代人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王德炳教授指出疾病的发生机制、病因、预后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我们的医学发展还是停留在实验室停留在分子医学我们不可能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因为关键是还要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本身要从人群开始。其实医学本来就是个综合的学科包括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环境医学等。所以在我当校长的时候我非常主张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合并把社会科学、医学和人文科学很好的结合起来。

刘钝研究员说这本书是生命个体的自然史和作为人类整体的社会史的结合。因此这不仅对医学家有用对我们一般的科技史工作者和社会人文学者都非常有用。本书提供了多视角的素材这恰好与今天热门的话题———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疾病史也可以看作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本来是区域性的、时段性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变成现在的模样。虽然作者很谦虚说本书难免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存在但我比较欣慰的是不同于以前我们看到西方的医学史或其他的科学史这本书真的具备了全球的视野包括了南美洲、印度等地区也都照顾到了。比较我们以前见到的西方著作这是比较突出的一点。廖育群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我们目前还没有人能综述一个中国以外的疾病史。别说西方就连跟中国有直接接壤的那些国家的医学情况说老实话中国人基本上不知道。最多知道一点日本医学或韩国医学。越南、印度、阿拉伯、伊朗等地区的医学基本上没有人研究。十几亿人口的这么一个泱泱大国这是一个比较可怜的地方。所以我们看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时时反思自己。梁永宣教授也认为医学史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不仅是西方的东西周边国家的东西我们也要关注。任定成教授认为这本书的翻译出版不仅对医学史的工作有用更大范围内对科学史领域的工作也很有用。这些来年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越来越少了人们更致力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也更加关注疾病与健康关注医学。在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中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更多地关注医学。有很多不是学医背景的比如像做化学的、做社会学的现在都开始进入医疗史和疾病史的研究领域。总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学史。我研究化学史但其中有很多东西是跟医学史紧密联系的。比如古代的丹药它肯定是与某一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联系在一起的。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就如一个大坐标疾病的大坐标。我可以从中知道丹药是为什么炼成的它的历史是什么在整个历史坐标里它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因此这本书对于我是很有用处的。

吴国盛教授指出过去说文学是“人学”其实医学更是“人学”。医学很特别既不能还原于科学也不能还原于技术医学有更多的东西。近年来在科学社会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个医学了包括我自己。我过去对此完全不懂的这几年也很有兴趣。医学的研究模式一个是所谓的生物医学研究一个是人群的概率统计和因果研究。其实我觉得医学还有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关于观念史、概念史即疾病的观念和治疗观念。搞哲学的人会更关注观念史如说什么称为有病这首先是一个观念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的人认为是有病的有的人认为没有病。有些病是慢慢浮现出来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呈现的面貌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医学将作为当代最受关注的一种“人学”。其实医学在当代热门的原因很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风险社会。什么叫做风险社会呢?它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我害怕”或“我恐惧”。

“害怕”成为人类最基本的一个生存主题。怕什么呢?最起码的就是怕死。所以生病就会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过去几年从SARS 到禽流感一个接一个都会引起连锁的重大事件。这都与风险社会有关系。因此医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将会处于一个更加前沿的位置。它将慢慢地改变人们的疾病观念和生死观念。所以说医学的人文研究包括它的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和社会研究应该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张柏春研究员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发展好也应该好好睁眼看世界包括它的历史各个方面。疾病社会学也是这样。这部疾病社会史对于医学史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科学技术史来说也有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朱建平研究员在发言中也提到我们对国外的研究了解还很不够其中一个是国内能够让我们看的书很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很有眼光能够支持这样的著作出版。该书由国外的顶尖学者完成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论是史料还是观点。我希望我们的学者能够更多地翻译国外经典的医学史著作这对我们的研究也很有帮助。同时我们能不能把代表我们当代国内水平的作品翻译出去介绍出去?

我们希望出版社能够给与大力支持为提高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做出贡献。余新忠教授也认为目前在疾病史、卫生史等研究领域我们的研究还不是非常令人满意。需要我们大力加强研究当然还是需要首先了解别人的工作。本书的翻译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提供很多参考文献和研究线索。

张圣英教授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教授的贺信。吴明江教授在贺信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疾病增加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疾病、追求和促进健康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是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老话,回顾我们对疾病演变的认识同样如此。汇聚多学科、跨学科的专家,涵盖中西方不同领域医学史、疾病史的研究成果,编撰而成的《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不仅是一本重要的史书,而且对于认识和控制人类新发疾病,对于促进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萧群教授说,从科研管理上看,该书的翻译专家团队合作很好,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这么一个大部头的工作非常不容易。这本书也是一个跨学科的产物,它也是由跨学科的专家来翻译的,同时也将产生跨学科的影响。这不仅对医学工作者,也对医学教育者,人文社科的像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可能都会有作用和帮助。

刘兵教授说从我们现在科研考核来说翻译工作可以说是几乎可忽略的。在这个时候做这么大部头的经典著作的翻译确实非常不容易。他还提到传统上数学、科学、技术、医学的历史研究是分开来的而这样一个划分在今天的发展的环境下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历史学界已有很多人在研究医学、身体、疾病。以前我不直接做医学史但是在很多学生的论文中我发现来自医学史和疾病史方面的案例越来越多这或许是科学史发展的一种趋势。高晞副教授说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全世界已经开始流动的状态尤其是西方医学的全球传播意味着这些医学家已经超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达到无边界的概念。历史地理疾病史的概念是个空间的概念将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用全球的眼光看各个地区同一种疾病比较的眼光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北大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指出文化交流的研究往往需要学者离开原有熟悉的国別史追踪其他国别研究的最新成果《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这样的工具书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掌握不同国別史中对疾病研究的概況与动态从而实现跨文化研究的可能。同時全球化视野下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多元文化环境对某一个地区知识形成的影响本书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建立对多种不同文化来源的分析。

王一方先生归纳了该书的一个特点是“顶天立地”。“顶天”一个是指它的剑桥品牌一个是它的专家云集。“立地”是它用三十二章的篇幅谈临床上的疾病有很多流行病学、统计学上的东西把人文研究和社会研究结合得非常好。所以这本书的后三分之二是可以给临床医生来读的临床医生读读是非常有益的。他认为理解疾病是每个医生所面临的使命。如何理解疾病?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两个路径一个叫做小机制路径一个叫做大机制路径。小机制路径是针对每一个疾病及其因果关系其中的环节都是小的。大机制路径就是以文明史为背景。他指出有两个方面的全球化一方面是指交通、地理和传播上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是指全球学者共同参与的一种跨文化的多元疾病观的理性建构而这个意义上的全球化比疾病的全球化更重要。赵明杰教授在发言中说刚才大家基本上从史学的角度谈了这本书的意义但是我觉得现在更严峻的是医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目前整个医学队伍缺乏人文素养缺少人文关怀。所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从历史、哲学、伦理等多学科入手。《医学与哲学》杂志近些年来也一直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希望该书的出版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从探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此次座谈会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新书发布的性质对今后我国医学史及其他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资料来源: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6):77-78

五、全球视野中的人类疾病演化

人类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喜悦之时, 也面临全球化引发的多重挑战。且不谈历史上历次瘟疫肆虐造成的巨大破坏,甚至文明的断裂, 仅从20世纪初的流感大爆发, 20 世纪中期的脊髓灰质炎流行,20 世纪末的 AIDS蔓延以及 21世纪初的 SARS 威胁,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疾病全球化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疾病全球化的威胁,疾病控制的全球化进程也逐步展开。20 世纪初国际联盟设立了全球流行病检测网,20 世纪中期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平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一种疾病(天花)根除可视为疾病控制全球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人们已清楚认识到,控制各类严重传染病的流行,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然,人类疾病也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特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 对于健康与疾病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也应充分理解和包容不同的健康观、疾病观和生死观。面对疾病的全球化,以往那种仅从个体生物学入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路径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影响疾病的各种社会、环境和生态因素,充分考虑到影响疾病的政治、经济、习俗、宗教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交融中,疾病概念的多元化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例如在东亚,西方医学对于疾病的理解,并没有导致人们放弃原有的关于疾病的假设,而是使得观点变得更为复杂。东方医学强调躯体症状与欲望和感情相联系的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东亚传统疾病观的核心,但是并没有形成独立于躯体的心理疾病的概念。因此,东亚的病人对于身体的敏感,很可能是与长期以来认为身体是生命动态产物的文化传统有关。

由此可见,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不单只是一个生物医学的问题,它也是旷日持久的哲学问题、歧义诸多的文化问题。当我们探讨疾病生物学在有关疾病概念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亦不能忽视疾病也是由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的那些人的话语和行为来定义的。疾病既是生物学事件,也是反应特殊时代和文化的价值与信仰的一种隐喻。

由于医学专门化的发展,医学家们在深入疾病的细微构造与机制之时,忽视了对疾病整体演化趋势的把握,忽略了疾病的社会文化意义。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认识到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研究,需要了解更多的疾病与生物医学知识,但他们却苦于不熟悉医学的词汇与概念。在这种学科分科日益细化,而人们对知识综合的诉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了现代学术的一个新兴领域,《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就从这种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视角,试图为人们提供一幅人类疾病演化的整体图景。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的目的是在比较的和全球的框架内考察涉及人类疾病生态学的生物、社会和文化因素,为医学领域的专家提供具有历史深度的疾病演变图景,为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提供一个可理解的疾病史,同时也可帮助未来一代人从科学的、历史的和社会的维度,了解我们当下对于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它超越了西方“历史地理病理学”的传统,不仅只是一部疾病史,也是思想史、社会史、环境史和生态史。

该书首先阐述了从古至今人类医学的演化历程,介绍了人类迁移、流行病学和免疫学在疾病演化中的相互影响。接下来,该书讨论了东方和西方的疾病概念,以及身体和精神疾病的概念,强调了这些概念的文化特征以及它们是如何随时代而改变的。随后,该书将目光从个体转移到群体,考察了现代医学在预防和控制疾病方面的进展,通过对营养状况、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测量,分析了群体健康与疾病的变化。在该书的第五、六两部分分别讨论了亚洲之外和亚洲的疾病史, 这种划分是颇值得回味的。作者的解释是,西方学者对于欧洲和美洲的疾病史的了解要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疾病史的了解更多一些。以往西方学者编著的医学史与疾病史往往对欧美以及非洲殖民地的疾病论述更多,因为西方观察者有大量的机会去观察这些疾病,而对亚洲,尤其是东亚的情况所知不多。尽管主编者在为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依然对可能存在的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提出抱歉,但实际上,该书有关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内容已大大增加了。疾病的生态学是目前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有专篇讨论之。该书第七部分从生态学视角呈现全球各大洲的生态环境及其不同区域中的疾病特征。最后是按字母顺序论述了 158 种影响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疾病的历史与地理学。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资料丰富、内容精辟,充分照顾到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对于医学家,它可帮助他们把握人类疾病的总体趋势,展现一幅具有历史深度的疾病演变图景;对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必要的生物医学知识,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疾病史。在这一意义上,它被称为“世界人类疾病史”,是当之无愧的。

资料来源:张大庆. 全球视野中的人类疾病演化. 科技导报,2008,(14):1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8722.html

上一篇:[转载]改变人类历史的十二种疾病
下一篇:[转载]老年痴呆:从古典时期的疯狂到阿尔茨海默病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