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及其得失(1)

已有 3423 次阅读 2022-2-20 11:0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之第三讲

五行常常和阴阳并提,却不等于二者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古人几乎从未怀疑过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则一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五脏附五行源于汉代经学,由于古代经学始终是两派,这个问题就和经学争论分不开。只是由于自东汉末至清末,古文经学占居主导地位,不同见解长期被掩盖。

实际上,荀子批判五行,早在战国末,所以,早在引进中医之前,五行说就曾受到批判。

然而,《内经》利用五行学说,建构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对此说的取舍必然关系到相应理论的稳定性。不仅如此,对任何体系中,起过重要建构作用的理论,进行抉择性讨论,都会冲击习惯于该理论的主体,因而会碰到学术之外的阻力。

其实,只要有足够的理性和临床经验,就不难发现,五行学说对中医体系基本上限于五脏五府说的理论意义。五行生克乘侮之说,不足以统帅药物、方剂、诊法和治则,因而不足以指导临床。只是因为近2000年的传统影响,大多数人不会发现或不愿意明确指出这一点。

一、 渗入中医之前的五行说

1.原始的五行说

论者多言,史料所载的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其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已将五行初步抽象,每行有基本性质,并配有五味。但无论从文意,还是从排列顺序中都看不出有生克乘侮的意思,故像是较原始的。

至于,最原始的说法始自何时,当然不会早于铜(最早用的金属)较多使用(在我国是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以前。有人说,五行源于商人的五方观念,理由勉强。

另一条早期较可靠的资料,是西周末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种抽象趋势是向元素说方面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其意近于元素的化合。全部有关五行的文献中,只有这一条这样强调。故只讲五行说是古代元素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并未道及五行说的主要方面。它继续发展是向生克乘侮——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并与天地万事万物相配的方向进步。这是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四体液说很不相同的地方。正是这种发展趋势,使五行说与阴阳说结合到一起去了(或受阴阳思想影响)。中国亦有水一元说,见《管子·水地篇》,《内经》中也可见其影子。为免离题太远,此处不引。

早期的五行说、六府说,出于日常生活生产知识的总结是很自然的。如公元前546年有人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由此看来,《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似乎太成熟了,其名义年代是西周初,远早于某些更原始的说法。同样,《尚书·大禹谟》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我们不能说这是大禹时的资料。由五行按相克顺序排列推断,应在相克说出现之后。至于有人相信《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1 年)所记载的,大禹时设五行之官(管五行的官员),以为是真古制,则未免天真。那不过是有人在宣传五行说并企图将其神秘化的明证。

上举三条资料给人的印象是,五行说越古越抽象系统,这种发展规律不很可信。应是《尚书》、《左传》的作者把这种规律颠倒了。孟子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孟子·告子上》)他显然已知道相克说,但说得很平淡。

2.相克(胜)说的完成

首创相克说者,暂不可确考。不过,应该在《墨子·经下》作者之前应无疑问。除不很可靠的《左传》和《国语》偶尔极简略地提及相克说之外,现存文献中,以《墨子·经下》有关论述最早而且比较详细。其中有:

“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多)。”(《墨子·经下》)

“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墨子·经说下》)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弩,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墨子·迎敌祠》)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墨子·贵义》)

“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有云金为白旗、土为黄旗者),水为黑旗、食为菌旗。”(《墨子·旗帜》)

上述资料告诉我们五点:

①有了五行相克说,不是很机械。

②五行与五色、四方配合已较固定。

③五行配以天干为术数家采用。

④五行与数字也有了关系。

⑤五行已配四帝。

但是,仍看不出其中有相生说的迹象。不妨相信这是战国早期的理论。上文提及,稍晚于墨子的孟子也说过这类话。

应说明,五行说在《墨子》和《孟子》中都很不受重视。有关内容所占比例极小。战国早期、中期,五行说都没什么市场。

近代有人,把战国之五行说分为“常胜派”(即主张绝对相克)和“无常胜派”(非绝对相克)。墨翟、孟轲都属于后一派。“常胜派”大约是当时的“日者”们——早期迷信术数的一家。

相克说的建立比较容易。如水可灭火,金可伐木、筑堤防水、炭火炼金(属),为常人所知。在木制耒耜(战国时的冶金相当发达了,但是,木制耒耜还是很常见)作为主要农耕器具时,木克土也是常识。把它们都联系起来,在古人看来是大发明。再增饰一些迷信色彩,市场就更大了。

此外,现本《管子》中有“五行”专篇,把发明五行说的功劳归于黄帝,具体内容颇多,很像后世的“月令”。《管子》成书时代争论更大,不能据以认为春秋中期已有五行相克说,故此处不录。《管子·宙合第十一》和《公孙龙子·通变论》中亦有涉及五行说者,内容大致不超出《墨子》。

要之,先秦的五行说,仅完成相胜(克)说。这已足供思想活跃者附会演绎。于是有邹衍出来用五行推演社会史,说能预知朝代更替,一下子使这种学说身价百倍。

3.阴阳家出现——五德终始盛行

邹衍稍晚于孟子,长时期活动在战国时的主要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与一帮浪漫思想家相处,“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获得很大成功。他不仅名重于齐,而且“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思想真是风靡天下。那学说是什么呢?司马迁说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即五行)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按:可见司马迁至少很讨厌五德或五行转移说)又有大九州说等。总之,都是人们闻所未闻的。这位阴阳家的奠基人,思想中亦必有阴阳说,最受欢迎的却是“五德转移”说。据多人考证,他的中心思想有这样一段话: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名类》)

这是按五行相克的顺序,附会历史演变或朝代更替。战国末,周室危,诸侯们都梦想作帝王,它很有吸引力。据《史记》记载,邹衍没到过秦国。不料,最后得水德,代周天子作了皇帝的恰是秦王。这是由于,秦灭六国之后,“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记·封禅书》)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五德终始说开始指导国家制度了。

被称为阴阳家的邹衍,反而以五行说为后世所知。可见,五行说影响深远。他的著作很多,计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现在都看不到了。据说,他还有一种医书叫《重道延命方》(见《汉书·刘向传》),恐怕是后人依托,因不见《艺文志》。

4.汉代的阴阳五行说

太史公论六家指要,首论阴阳家,说:“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读这段话——特别是后一段,满有《内经》的味道儿。《史记》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道家殿后,但最崇道家。这是汉初尚黄老的明证,此处暂不谈。道家之外,就是较崇尚这阴阳家了。人们看到先汉阴阳五行家著作散失殆尽,甚为可惜。其实不然。所以没有“纯”阴阳五行家的书留下来,正是由于阴阳五行家学在汉代完全被儒道两家吸收了。或者说,汉代的儒、道,特别是儒家,阴阳五行化了。阴阳家已无独立存在的必要。这不是说此后中国不再有“阴阳家”。实际上它一直未衰。

只要看看明朝要求各府州县设学宫,儒学第一,阴阳学第二,医学第三,便可知术数迷信化的阴阳五行学在官办教育中,直到明末仍然很吃得开。以阴阳先生为职业的人,现在还有市场,更不必说民国或清代。他们得以存在也是由于社会需要。旧时进行婚丧嫁娶、破土兴作、外出商旅、官府庆典等重要活动时,要决定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都需要这批专业人员指导。当然,现在的市场是很小了。我们且看汉代。

汉初,为改正朔、易服色,学者们争论了百把年。反复争论色应尚黑(水德)还是尚赤(火德)、尚黄(土德)。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目睹的)

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史记·封禅书》),算是告一段落。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布衣登上帝位的人。汉代很需要用五德终始说编造谎言,说天命该轮到他做皇帝。故事见《史记》及《汉书》。一说他因母亲与龙相交而生,二说他斩蛇是赤帝子斩了白帝子——火克金,仍是相克说。后一故事与汉初刘邦自居水德(尚黑)相矛盾,又不见于西汉其他文献,纯粹是后编的。

西汉末,王莽篡位,又靠五行相生说造舆论。他说自己是黄帝之后,应土德(那时汉家改为火德),火生土,王莽坐皇帝有了根据。他不是用武力夺权,而是通过“禅让”,更不宜用相克说。此事说来甚复杂,只能提供这一事实。

至迟在汉武帝时,五行相生说便由董仲舒明确提出了。此处提一下,知道王莽篡位的五行根据即可。当然,这不是促成王莽篡位的根本原因。

上面说的是帝王家的事。汉代民间,五行说也简直弄得人们很‘拘而多畏’。那时,竟有姓商的人家不能向南开门等迷信术数说(商属金,南方为火)。惹得王充大为恼火,见《论衡·术数篇》。

再看两汉典章制度。

《史记·乐书》有:“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俨然是五行化的乐典。“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地气上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而万物兴焉。”很像《内经》中的话。

《史记·封禅书》刘邦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上帝配五色、五方的祭祀制度从此定局。

《汉书》之有关内容不再多举。其《律历志·第一》说:“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这是典型的五行归类。其余如三阴、三阳、五声,六律、四时、八风、干支、卦象,凡《内经》所有,无所不有,而且同样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为骨架。没有这些东西,汉家制度也就委然脱地,只剩下约法三章了。

读者切莫以为,笔者有意贬低五行说。以上所述没有一点是笔者编造的,拙论很忠实地、比较全面地引用了资料。

单就五行学说的哲学或科学意义而言,笔者至少同意郭沫若先生的以下看法。

“所谓水、火、金、木、土,这是自然界的五大元素,大约宇宙中万事万物就是由这五大元素所演化出来的。……这些分化的理论虽然很武断、很幼稚,但它的着眼是在说明:宇宙中万事万物由分析与化合的作用演进而成。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五行和印度、希腊的四大说(水、火、风、土)相似,是科学方法的起源, 我们不能因为它本身的幼稚与后人附会便一概抹杀。”(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72)

在此仅补充一点。

我们只能说五行是朴素的元素说。说它朴素,指它还没有严密的元素概念。《礼记·礼运》中有一句话说: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五行之气还有秀美、丑恶之分,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元素。不过,这种朴素不足以拿来责备古人。倒是古人敢于创新理论的精神值得钦佩。但是,笔者和墨子、司马迁、张衡一样,坚决反对那时直至今日的“日者”——迷信术数家们,滥用的五行说。

二、五行与医学结缘

五行与医学结缘,最关键的一步是五行附五脏。因为,五行不与人体发生关系或泛泛地发生关系,还不算是医学理论。这一步是怎样完成的呢?

原来它源于儒家的祭礼。

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为什么五脏最早在“月令”中与五行有了关系。《夏小正》无用五脏祭的说法。《管子》只记有春三月用鱼祭。这是齐国沾渔盐之利的痕迹。而《礼记》等三家书中,五时祭先脏的说法却完全一致。古人和近人对此解释大伤脑筋。医界多回避这一点,因为“月令”表面上与《内经》矛盾,自己又搞不清。五时祭脏与五行的关系如下:

春、木、脾

夏、火、肺

季夏、土、心

秋、金、肝

冬、水、肾

总之,从《内经》眼光看,祭脏的顺序既非按相生排列,亦非按相克排列。春夏秋祭所胜(克)脏,冬祭本行脏。对此,秦汉学者们,应是大费过心血的。本来把心和肾调换一下,就完全是祭所克脏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较全面地介绍了古人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他注“肺”字时这样说:

《说文》原文:“肺、金藏也。”

注文:“按:各本不完,当云火藏也,博士说以为金藏。下文脾下,当云木藏也。博士说以为土藏。肝下,当云金藏也。博士说以为木藏。乃与心字下土藏也,博士说以为火藏一例。《玄应书》两引《说文》:‘肺,火藏也。’其所据当是完本。但未引一曰金藏耳。《五经异义》云:‘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许慎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郑驳之曰:‘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义。

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郑注月令自用其说,从今尚书说。杨雄《太玄》:‘木藏脾,金藏肝,火藏肺,水藏肾,土藏心。’从古尚书说。高注吕览,于春先祭脾曰:‘春木胜土,先食所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其注《淮南·时则训》略同。皆兼从今古《尚书》说。《说文》虽兼用今古《尚书》说,而先古后今,与郑不同。”

段注中有几个人名、书名略说一下。《玄应书》是唐代和尚玄应的著作,又名《一切经音义》。欧阳,指传《尚书》今文学的汉人欧阳生。《五经异义》是《说文》作者讨论儒经的书,已佚。郑指东汉末大儒郑玄。杨雄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太玄》是他的一种著作。“高注吕览”是说东汉人高绣注《吕氏春秋》。《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人许慎。

段氏注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事实。

1.汉代原有两种《尚书》,学者各遵师传,对五行配五藏有两种说法。现《礼记·月令》与古文《尚书》说相同,祭脏原是按相生顺序排的,而今《尚书》说与现《内经》配法同。

2.东汉末的医家,已完全按现《内经》的说法用五脏配五行。

3.西汉的杨雄持古文《尚书》说。

4.东汉末,高绣注《吕氏春秋》、《淮南子》时不知哪家好,兼采之。

5.许慎《说文解字》,原本也是从古文《尚书》说的。今本有人改过。

然而,我们从《说文解字注》仍不能弄清问题的关键。

近代古文大师章太炎,对此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以为:“就在二家(指今古文《尚书》说)之外,别为配拟,亦未必不能通也。今人拘滞一义,辗转推演于脏象病候,皆若言之成理,实则了无所当。”(章太炎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

章氏显然认为,五脏附五行由汉儒的经说来,都没道理,不值得深考,。

我们是否可以说《内经》完全同于今文,“月令”完全遵古文,所本不同,自然有异,来了结这个问题呢?不能。那样还有两点疑问:①为什么不可以说今文《尚书》说是本于《内经》呢?②“月令”为什么说“祭先脾”呢?有先应有后,后祭何脏呢?

如果,今文《尚书》说本于《内经》,则《内经》肯定在西汉或更早便成书且广为流传了,连经学家也很尊重它。此推论很难成立。

总之,若说早在“月令”之前,《尚书》学家解五脏配五行就有两套说法,经不起推敲。今本“月令”是汉代经学的最后定本,早期“月令”也应有过两套说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6175.html

上一篇:[转载]病理学笔记:第四章 炎症(Inflammation)
下一篇: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及其得失(2)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