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熊益亮:“先秦两汉简帛医书身体观研究”摘要

已有 1511 次阅读 2021-11-11 16:5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医学、哲学、文献学、史学等研究方法为指导,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中有关身体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包括身体词汇和语言论述的辑录、整理,身体图像和身体观点分析研究,进而探讨这一时期医家身体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其思维方式,最后总结早期医家身体观所属哲学范畴,探明早期医家身体观的哲学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1.研究目的:①先秦简帛医书中的身体观代表中国早期医家认识身体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可以理清医家身体观的来源,为中医身体观研究提供基本素材和研究思路。②先秦两汉医家身体观,集中体现了中医哲学的生命观和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明确早期医家身体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其思维方式,从而深化中医哲学的内涵,亦是先秦两汉中医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③身体观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相较于儒、道身体观研究,医家身体观研究欠缺,因此,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儒家、道家身体观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儒家道家身体观与医家身体观之间的错综关系,是先秦两汉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④早期医家身体观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身体的认知程度以及意识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思维方式、精神内涵、治身理念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为当代社会所借鉴。

2.研究方法:①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身体观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主要涉及中医学、哲学、文献学、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中医学、哲学的理论思维研究方法,文献学的目录、校勘、注释方法,史学的考据方法等。②文献法:搜集整理研究材料,确定检索词,从简帛医书中辑录身体词汇及其相关论述,形成资料数据库,进而将身体词汇进行分类讨论,主要分为八类:总述身体词汇、体表词汇、脏腑词汇、五官九窍词汇、经脉词汇、骨学词汇、体表附属物词汇以及人体生理病理产物词汇。③分析归纳法:从资料中整理出中医学对于身体的论述,总结出中医学是如何认识身体,包括人之生死、身体的结构、经脉、病症和养生身体的特点。从身体图像分析其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代表的身体观念。利用“二重证据法”分析归纳简帛医书中身体观点的思维方式及其具体运用。最后讨论先秦两汉简帛医书身体观的内容、特征及其思维方式,归纳早期医家身体观所属哲学范畴并探讨其当代价值。

3.研究结果:①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丰富的身体词汇反映了医学的专业性,主要是从身体结构的角度对人体进行认识。从身体的内部结构词汇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解剖论述可以看出,我国早期医家对解剖学有一定的关注。②早期医家关于身体的论述除身体的结构、经脉、病症外,主要包括人的生死和养身认知,以“入于冥冥,出于冥冥,乃始为人”叙述生命的起源,以“无气则死”“人不知爱气则多病易死”“气绝则人死”论述生命的结束,指出“发黑肤泽、耳目聪明、身轻善行、性功能正常、力强寿长、气充精足”是养生身体的特征。③身体图像是古人基于对身体的认知而绘制的,八卦人体图、导引图主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人字图、女阴图主要反映了数术身体观的认知;绵阳双包山西汉人体经脉漆雕、成都老官山西汉经穴髹漆人像作为经脉身体模型,是经脉理论的具体应用,体现了数术的身体认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④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身体观点,是早期医家认识身体的重要理论,具有原创性。“寒头暖足”是中国早期医家基于自身的自觉体悟,结合阴阳哲学思维而对身体进行取象比类。“却谷食气”认为人通过食谷与地联系,通过食气与天关联,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审夫阴阳”是源于对天地的观察以及阴阳分类思维的应用,亦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思想。“逐月妊娠”是我国早期医家认识胚胎的一种身体观念,除来源于对孕期的观察外,还体现了“天人相应”“取象比类”“五行分类”的思维方式。

4.研究结论:先秦两汉简帛医书身体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身体词汇、语言论述、身体图像以及具有中医思维特征的身体观点。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早期医家身体观具有直观性、专业性、实用性、原创性特点,其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取象比类、数术思维、阴阳五行分类思维。先秦两汉简帛医书身体观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同根同源而又具有中医学原创性,是一种气化的身体、数术的身体、中和的身体、比喻的身体和结构的身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2000.html

上一篇:中医“疫病”书面访谈
下一篇:[转载]林振邦:“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摘要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