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渐行渐远的武昌圣约瑟与仁济医院

已有 4841 次阅读 2021-10-31 16:34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昙华林,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位于武昌的一条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老街,呈东西走向,全长1.2公里。2005年起,武汉市开始对昙华林进行抢救性修复,整旧如旧,这里已经成为武汉市一张绚丽的名片。

1978-1999年,笔者最宝贵的年华在湖北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如今的湖北省中医院)度过,那里有我梦牵魂绕的青春记忆,也是留下我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主任医师的岁月痕迹。如今67岁的年龄,常怀去日不多的心境缅怀那所曾经效力的地方。

实际上,湖北省中医院已经有了160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前身是两所教会医院:一是“仁济医院”,二是“圣约瑟医院”。让我们拂开尘世的烟云,来打量渐行渐远的历史。

据历史记载,武昌是国内较早的卫生文明开化地区之一。唐宋年间,民间医术就有一定水平。明清时代,江夏名医辈出,多有建树。明代罗炼、裴天锡、朱盛球、黄道淳等医术精妙,医德高尚,世人称道。清代胥秉哲的《四诊纂要》、李兰先的《温病粹言》等医学著述,惠人济世;世医杨氏家族,在昙华林周边的贡院街(今楚材街武昌实验中学一带)行医十五代,闻名江楚。1861年西医传入武昌,昙华林地区出现了仁济、同仁等早期西医医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昙华林创办湖北军医学堂,培养了第一批西医人才。医家、医院、医术,形成昙华林医疗卫生的鼎盛时期。

有人统计,自1835年西医传入中国以来,共建立了166家教会医院、421所教会诊所,“武昌仁济医院”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教会医院之一,是由基督教伦敦会创建的,在湖北称为仁济医院的,还有汉口仁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黄陂仁济医院(黄陂人民医院)、孝感仁济医院(孝感中心医院)、皂市仁济医院(位于天门皂市高中)。

我从网上检索到《华中建筑》杂志2009年第5期,有一篇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城市与规划设计研究所周亚琦周均清二位学者的文章“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研究——以武昌仁济医院为例”,他们针对城市遗产保护项目的具体特点,对其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以武昌仁济医院保护性再利用为例,做出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0703014)。

武昌仁济医院,是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的。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1878年这里又创办了武昌仁济男医院和武昌仁济护校,1880年武昌仁济女医院也在这里创办。1895年对仁济医院主体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翻新,留下了现在的建筑群。

1983-1991年,我们在仁济医院的旧址(病房改建的最低等家属宿舍)住了8年,后来又到搬到与圣约瑟医院相望的宿舍楼住了8年(图1),到1999年离开。没有想到的是,该建筑群竟然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好的西方教会医院之一。根据“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建议书”。2004年12月,开辟出连接昙华林街和花园山的通道。2005年7月,仁济医院进行全面装修,整旧如旧。直到我们2010年回去的时候,才看到这一惊人的变化。


1  1991-1999年,我们住在左下角的三层楼的三楼,那棵树挡住的是我们家的两扇窗户

那天正是星期天,幸亏碰到保卫处长(过去研究所下属康特公司的总经理)孙维强,他让保安开门并陪我们溜达了一圈。或许就是缘分,我们曾经破旧的住房(1983-1991年期间)变成了古朴清新的办公室,而且是我过去一手筹建的《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辑部。

下面,转载我过去的一篇博文:

01 湖北省中医院

在湖北省中医院的网页里这样介绍它:湖北省中医院暨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全国唯一一所“四位一体”发展的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湖北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医院始建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前身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博士创办的仁济医院,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网页里,是这样介绍它的: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始建于1868年,前身是美国传教士开办的“圣约瑟医院”......。

的确,对于湖北省中医院来说,1868年是个不平凡年头,因为那一年是它诞生的日子。不错,“仁济医院”和“圣约瑟医院”都是它的前身,二者都是1868年那一年为国外教会所创办,后来合二为一,大约在1951年成为“湖北医院”,即湖北省的公费医疗医院。后来就成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再后来成为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02 武昌“圣约瑟医院”

“圣约瑟医院”起源于意大利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1806年创立)的天主教的国际性修会。1868年(清同治七年),该会应湖北代牧区主教明位笃的邀请,共差派6位修女,从意大利来到了武昌,很快就在昙华林街区的花园山南麓,创办了一间小小的圣约瑟诊所。

1880年,明位笃主教主持兴建的汉口圣约瑟医院(该院1914年改名汉口天主堂医院,今武汉市二医院的前身)正式落成,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的工作重心,便从武昌圣约瑟诊所转移到了汉口圣约瑟医院,从此汉口也正式有了外国修女以及她们所经营的医院。

1883年明位笃主教病逝于武昌花园山,继任主教是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江成德。江成德主教精通建筑设计,1888年,他在任期内主持扩建了汉口圣约瑟医院和武昌圣约瑟诊所,并将扩建后的武昌圣约瑟诊所改名为“汉口圣约瑟医院武昌分院”。同时在分院周边,还帮助修女们陆续开办过育婴堂、教理班和工艺所等。

1926年,北伐军快打到武昌城时,嘉诺撒仁爱修女会赶紧将武昌的教产,处理给了刚成立不久的天主教武昌监牧区,并将该会在武昌的修女也全撤到了汉口,至此,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在昙华林的历史便画上了句号。

1928年,美国俄亥俄州天主教地方修会,受武昌监牧区监牧、美国俄亥俄州方济各会会士艾原道的邀请,差派了“北美仁爱修女会”来到武昌,接管了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已作处理的教产,并以此为基础,在武昌花园山南麓,兴办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武昌圣约瑟医院”和“花园山育婴堂(今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前身)”。

1929年,艾原道以北美仁爱修女会为核心,然后吸收中国籍贞女,共创了美中结合的“圣约瑟善功修女会”。从此,该会便一直在武昌花园山经办医疗与慈善事业。

1948年,武昌圣约瑟医院进行改扩建,新建了一栋平面为飞机型的住院部大楼,这栋楼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武昌兴建的唯一高层建筑,因临近全国解放,物价飞涨,于是将原设计的6层楼改为了4层。这就是我们长期工作的湖北省中医院住院大楼主楼,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它变成了“工”字型。那么多年,我们进进出出在那栋楼房里,忙碌着患者的住院康复。如今早已经加层,呈现了现代的装修,房间也扩建了卫生间,而当年的红砖红瓦不复存在了。前不久,我和妻子还去那里看望90多岁的王伯祥、管震江老师,他们在这所医院已经工作、生活了近70年,唇齿相依的感觉一定比我们更加深厚。

1948年底,圣约瑟善功修女会的美国修女全部回国,该会的中国修女数人,亦随她们去了美国。随后,圣约瑟善功修女会在武昌花园山的教产,全部由中国训蒙修女会临时代管,1951年被政府正式接管。

1950年,在政府接管圣约瑟医院之前,我的一位叔叔因为肺结核在该院过世。他毕业于武汉大学,当时是崇阳县中学校长,正准备结婚,被这个白色瘟疫夺走了年轻的生命。父亲前去为他送行,他们一起于1938年从应山老家徒步到重庆上中学,带着两个银元,走走停停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吃了很多苦头。

03 武昌仁济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文中简为协和医院)大楼门口,树立着一尊铜像,铜像是纪念一位英国威尔士出生的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杨格非,英文名叫Griffith John。他就是武汉协和医院前身汉口仁济医院的创始人,也可以说是武汉协和之父。

1855年,对于杨格非来说是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杨格非24岁,成为了牧师,并与玛格丽特·简·格理菲斯(Margaret Jane Griffiths)成婚,也是在这一年,新婚燕尔的杨格非夫妇坐上了轮船,在海上航行了四个月,九月才到了中国上海。他是接受伦敦会的指派,到中国这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古国来,带着上帝的旨意来传教的。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北京条约签订,这个条约规定了中国内地可以向外国传教士开放。杨格非便成为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最早的传教士之一。于1861年6月21日从上海来到汉口(那时还没有武汉一说,都单独用汉口,武昌,汉阳),成为第一个进入华中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从此,他以汉口为基地,在华中地区范围活动,湖南,四川,陕西均有过他的足迹。所以他又被人们称为“华中传教士之父(father of missionaries to central China)”。

1866年,他决定在汉口修建医院。有资料说他受到了其他传教士的启发,但实际上是受到当时英国大使馆医生里德(Dr. Reid)的启发和鼓励而做的决定。里德医生说,你既然修建了教堂,学校,为什么不去修建医院呢?当时华中地区基本上没有医院,也没有西医,大夫看病是不懂解剖、生理、药理的。于是他开始在英国通过他的各种关系,特别是教会的关系集资,在汉口买了一块地,1866年9月3日,在汉口他传教的教堂旁边新建了协和医院前身仁济医院,汉口仁济医院英文名称为Hankou London Church Hospital,属于杨格非所在的伦敦会管辖。

1868年,杨格非在武昌建造了仁济医院,与圣约瑟诊所在同一年。因为地势较高,1931年武汉水灾,曾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

下面,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些重新修复后的仁济医院图片,以怀念我们在这里度过的8年时光......

仁济医院的整体建筑风格,延续了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风貌,简化多立克式廊柱,坡式红瓦屋顶,内有多处壁炉,彰显古朴大方。在二层柱子之间也刻有 “仁济医院”四个大字,与门口的隶书明显不同,有着“上承魏碑、下启唐楷”的独特书风,兼具魏碑和楷书两种书体神韵,但不知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1.png

武昌仁济医院——优秀历史建筑铭牌(袁慎斌摄)

2.png

武昌仁济医院门诊大门口(袁慎斌摄)

3.png

从昙华林新阶层五楼,隔着雕花窗户拍摄,以增强这座欧式建筑的神秘感(袁慎斌摄)

5.png

拉近镜头细看,这部分是仁济医院的门诊部,为二层砖木结构,罗马劵式拱廊,颇具神韵。墙面上的“1895”、“1951”字样是纪年标志,提醒着人们,“仁济医院”于1895年扩建、1951年进行了维修,于是将两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刻,铭刻于墙上。石阶清晰可见,绚丽夺目的花草,在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下,焕发勃勃生机。

6.png

仁济医院门诊侧面,沧桑古朴(袁慎斌摄)

7.png

仁济医院住院部侧面,郁郁葱葱(袁慎斌摄)

8.png

仁济医院门诊侧面,姹紫嫣红(袁慎斌摄)

9.png

仁济医院的住院部也为二层回廊式砖木结构,下沉式庭院,木制楼梯蜿蜒而上,拱廊古柱,配以精致的浮雕(袁慎斌摄)

10.jpg

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建筑,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11.jpg

    仁济医院在辛亥革命时曾救治民军;1931年武汉水灾,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抗日战争时为日军医院,

12.jpg

病房之间的连廊

   13.jpg

这连廊上的两个数字大约是整修的年代

14.jpg 

仁济医院附楼,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15.jpg
新开辟的连接胭脂路与昙华林的通道从附楼边穿过

16.jpg

建筑群之间连接的“天桥”

17.jpg

1864年西医传入武昌,昙华林地区出现了仁济、圣约瑟等早期西医医院

18.jpg 

1895年对仁济医院主体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翻新,留下现在的建筑群。

19.jpg 

仁济医院在辛亥革命时曾救治民军;1931年武汉水灾,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抗日战争时为日军医院

20.jpg

围在铁栏里的旧址

16.jpg

历经百年沧桑,老建筑仍然保留着当初的部分模样 

22.jpg

站在花园山上看仁济医院建筑群摄影 许魏巍

23.jpg

仁济医院旧址位于武昌区昙华林,平时从大门旁经过,游人只能看到仁济医院的外墙,其实里面大有乾坤。摄影 井迪

24.jpg

斑驳的墙壁

25.jpg

现存的仁济医院主楼和4栋副楼,始建于1895年,距今已有125年历史。仁济医院的建筑风格,属于文艺复兴式建筑

26.jpg

门诊部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呈现平面矩形状,上下两层四周均有回廊环绕  摄影 井迪 

27.jpg

仁济医院主楼和4栋副楼

28.jpg

斜坡式屋顶上,被一片片红瓦覆盖着,靠近屋顶顶端,从四面环视,都能看到两根对称的泛黄石柱;底层的连续罗马券拱廊,自带优雅属性;上层的简化多立克廊柱,撑起楼层之间的空间;摄影 井迪

29.jpg

仁济医院历史上重要的两个年份:“1895”这是仁济医院的始建年份;“1951”年,仁济医院进行了维修。摄影 井迪

30.jpg

不同角度看这一建筑群

31.jpg

东侧有天桥,将门诊部与住院部连接起来,方便医护人员与住院病人在院内走动

32.jpg

住院部为两层回廓式砖木结构,呈现平面马蹄形,中间是下沉式庭院,正对着大门,四周设有回廓

33.jpg

连廊下的标志

34.jpg

35.jpg

回廓为通高券拱式,加以浮雕装饰,浮雕中间形似花朵,下方像一串串吊在树枝间的葡萄。摄影 井迪

36.jpg

走廊边的栏杆表面呈现颗粒状,用手轻轻触摸,颗粒凹凸不平特有的粗糙感从指间传送到触觉神经

37.jpg

20057月,仁济医院开始进行全面装修。修旧如旧的仁济医院,如今看到的模样,与百年前相差无几

38.jpg

阳光穿过树木,在地板上形成连片倒影,远远望去,长廊竟像是一个装满阳光的沙漏 

39.jpg

门诊楼正面

40.jpg

门诊楼的不同视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0293.html

上一篇:在202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转载]方邦江:中医如何治疗新冠肺炎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