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西传面临语言、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挑战

已有 4204 次阅读 2020-11-27 01:2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文章来源:转载

N.A.R.wiseman(张晔译). 中医西传面临语言、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挑战. 医学与哲学,1995,(4):195-197

前言

在过去的30多年里,针灸已成为西方社会很普及的一种治疗方式。如最近的大众传媒报导:每四个美国人中有一个已有过针灸的体验。针灸对西方人来说,不再是新鲜事了。在欧洲,这种治疗的最早报导可追朔到400年前。然而西方人几乎不知它的起源以及几个世纪来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国一直是占主要地位的。他们也很少知道,西方科学对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医学已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各个分支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包括医疗领域。现代科学已动摇了中国人对其传统知识体系的自信性。中医能幸存下来,是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支撑,以及它作为补充西医的治疗方法所起的实际作用。最近,中国人对发展中医的努力已集中在“证”及机体对疾病反映的研究方面,并作为西医局部治疗失败后从整体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偿。

一、在西方,中医作为一种辅助疗法

1. 西方人对现代医学之不满

西方人对西医学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过于专科化、科技化;医疗的副作用;缺乏个人化的照顾,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不满于高科技的现代医学,并开始寻找针灸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这一倾向出现于30年前,西医学的发展中,实际医疗效果的提升不显著.费用却日趋昂贵。且众多疗法使得西医变得更专科化和科技化,人伦因素正日益淡化,而西医用的化学合成药,副作用也日益显示出来。以抗菌素为例,它能杀灭病菌,也能损害病人对它的抵抗力。用于控制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药的副作用常更普遍。调查已有显示:人们无法享受到充分的个人医疗保健。其实,科学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进步的同 时,又造成了许多更严重的社会、生态以及生存问题,这些已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是很大的、潜在的破坏性。

2. 辅助医学疗法

在西方,中医、针灸常被归入辅助疗法之中,所谓的辅助疗法还包括顺势疗法、骨疗法、芳香疗法等。这些疗法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看作是自然疗法或整体疗法。那就是说,它们几乎没有副作用,并且兼顾了病人所患疾病的方方面面,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疾病引起的心理因素等。

西方医学界对中医的兴趣主要在于针灸,其中原因可能在于针灸有操作简单、所需材料易于获得以及西方没有类似治疗技艺等魅力上。近来,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正出现对中医兴趣的复苏。因为针灸通过纠正人体的不平衡和提高内环境稳定,其效应比中药治疗更明显。情志与五脏联系的认识是另一个直接的吸引力,它认为病人的情感更重要。

虽然中医作用于心身的情志疗法也许并没完全解决西方人所关心的通过心理来治疗躯体等情志问题,但西方人也像中国人一样,同样开始看到中医辨证体系潜在优势,同样强调心身整体观。

中医、针灸等辅助疗法对现代卫生保健提出了一些需要深究的问题。西医真的是完全非自然和非整体观吗?如果这样,被称作辅助疗法的针灸,中医实际上真的提供了“自然和整体疗法”吗?其实西医(理论)以及在它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上是高度整体化的,而在它的实践中,却又总是“非整体化”的。相反,中医的整体观在理论意义上是欠完全的,它认为健康不仅依靠体内平衡,而且还有赖于“祛邪”。这一点与西医抗“菌”的概念有所相似。但在诊治实践中却又适反。

二、东西方中医的比较

在西方,针灸中医由医学博士和非医学博士操作,后者占大多数。在美国,大多数(针灸)学校提供三年夜间部课程,包括实习。三年后,学生可以参加国家考试,学校授予的证书在正规教育中得不到承认,针灸学校所授荣誉也不被正规学校承认.在美国国家和各州政府对针灸师执照有法律规定,针灸师在通过审评的学校接受训练,并且建立了针灸师联合会及针灸学校联合会。

在西方的中医教学的重点与在中国也不一样。在中国,中医的重点在药物治疗,正规专业教育为五年制大学,经费由国家拨给,专业常用书籍量为12000种。在美国,重点在针灸教育,多为二年制非大学的夜间部,以自费为主,专业书籍仅400种左右。虽然现在在许多中医学校新增了有关药物治疗的课程,但针灸仍是主要的,所用教材也有较大差异。许多美国针灸学校多年来一直以《中国针灸学概要》英译本作为主要教科书,这是本仅有350页的册子,在中国它的原版不过只是本简单的介绍,涉及的针灸实践内容并不够。这本书现在有被更全面的综合性书所取代的趋势。但总的说来,在西方,有关中医专业的英文文献十分缺乏。

我们试以诊法中“面色红”的资料为例,来作些分析。上述的《中国针灸学概要》只是说:“红赤多有热”。但《中国针灸学》这样描述:红色常提示热证,它可以是虚证,也可以是实证。当满脸都红,既是外邪所致的实 征象,也是脏腑阳气活动过亢的表现,有潮红和盗汗提示阴虚内热。《针灸学基础》这样描述:红提示热,可以是实热,也可以是虚热。实热整个脸都红,虚热额红。很明显,后两本在大陆通行的书的描述远比前书详尽、精确,前书作为教材显然是有欠缺的。

直到现在,在美国还很少有可以用作现代教育,适宜于循序渐进的教科书。在中国,甚至在今天,学习经典仍被认作是重要的,学生以阅读古典著作作为学习中医的开始。近来的任何理论方面的讨论都涉及到各种经典权威的纵览。在张伯臾等编写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现代诊断标准和历史性的讨论都占有一定篇幅。实际上所有这些材料都有助于行医者设计治疗方案,而这些资料在可用的英文文献中却是缺乏的。

中医学认为:经典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医是必需的,它是精通中医的基础。如果确是这样,西医就难有通向精通中医的路径。

三、作为传媒的语言

1. 外语学习是学习外国知识的关键

东亚国家在世界上对西方思想一直是最能接受的。他们极力想获得西方知识,因而想方设法去克服语言障碍。大量的语言训练,产生了对外来教育的直接通路。而相应的词汇在允许在本国应用中文、日文、朝鲜文的国家也有了发展。

2. 东西方的医学交流

中医西传与西医东传有所不同。西医东传促使东方人对原语(英语等西方语言)学习很普遍,翻译书籍量多,相关学科传授亦多,而且词汇统一。而中医西传却是在西方人对原语(中文)学习不普遍,翻译书籍太少,相关学科传授亦少,词汇也不统一的基础上。由于汉语的障碍,对于中国智慧的产物,西方人是极少有兴趣的。中医是个例外。然而在西方社会中,由于中医文献的缺乏,仅使得很少的人去学习古医用中文。对于中文最原始的医学文献的翻译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人做的。

3. 中医语言

西方语言是中医西传主要媒介。翻译者在中医教科书的翻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些是纯语言性质的难题,如对西方人不熟悉的中医术语翻译。这些问题对所有西方语言大致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明显的文化语言上的差异造成的。其他的间题则是因为试图以信、达的方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的困难所造成的。

4. 词汇

翻译者在标准语言中关于词汇的选择目标是信、达、雅,其中最重要的是“信”。在中医翻译的过程中,“信”指对中医术语给予一个在外语中意指同样的术语。中医术语,有的可直译成普遍存在的自然相等物,如身体中的某些部分(鼻、指、嘴等)。如不存在相等物的术语,应给予中医术语以文献上的解释或选择一个词汇,另外再以中医对它的确切理解来进一步阐释其含义。如果没有这样的合适词汇,应该用中文注明。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对大多数译者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某些译者坚持中医中讲到的器官应用大写字母写,因为它们不同于西医讲的器官。他们争辩道:“肝”应写成Liver”,因为中医赋予它的功能不同于西医归属于它的功能。但是应该知道,西医对肝的理解,在过去300多年中已起了相当大的变化,然而它的名字倒从来没有变化过。中国屠夫和医生所称的肝.就象讲英语的屠夫和医生所称的肝一样,在器官的实体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自对肝的具体的理解而已,因此,不必强求一定要写成大写的Liver。

翻译中另一方面,是给予中医概念以西医的术语。就其利弊而言,它一方面把国外不同概念引进到中医教科书的翻译中,如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另方面使部分中医原有的信息被遗漏,例如中医病因学就是其中的典型。而给予中医概念以西医化译称时,也会有失真的情况,就《汉英医学大词典》中的中医病证名的英译而言,把英语术语重新翻回中文的话,有时意思就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举例如下:

中医病/证名

西医化译称

英文翻回中文

痹症

arthralgia syndrome

关节痛症候群

痿证

fisccidity syndrome

松弛症候群

皮毛痿

dermatropjia

皮肤萎缩

脚气

fisccidity of the lower limbsi benben

下肢松弛,脚气

脐风

tetanua nconsturium

初生儿破伤风

崩漏

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

子宫出血与子宫渗血

风癣

tinea corporis

体癣

风火眼

acute conjunctivitis

急性结膜炎

目赤

conjunctival congestion

结膜充血

青盲

optic atrophy

眼神经萎缩

cellulitis,phlegmon

蜂窝织炎

痰核

subcutaneous nodule

皮下小结

风火厉

acute cervical,lymphadenitis

急性颈淋巴腺炎

喉蛾,乳蛾

tonsillitis

扁桃体炎

湿毒带下

cervicitis

子宫颈炎

妬乳

acute mastitis

急性乳房炎

在翻译时,这些情况都应被考虑进去。

本文是Nigel.A.R.wiseman在上海1994年10月召开的首届全国医学与人类文化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中美医学文化学术恳谈会上的报告论文.译者据其英文原文及发言记录而译,部分地方属于节译,未经本人审校,特此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0051.html

上一篇:[转载]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西传——兼谈国内中医药走向世界战略研究
下一篇:无疾而终的“新书首发式”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1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