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狂犬病疫苗的故事

已有 4933 次阅读 2020-7-21 22:05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狂犬病, 疫苗故事, 巴斯德 |文章来源:转载

 图片7.png

路易·巴斯德

事实上,如果真的有“疫苗之王”,这个名号也应当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的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135年前,同样是一个7月,正是他发明的疫苗,帮助人类第一次治愈了狂犬病人。

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接种过狂犬病疫苗,但我们今天能喝上安全卫生的牛奶,也要感谢巴斯德。奶制品至今仍广泛使用的巴氏灭菌法,就是由他发明的。

除了巴氏灭菌法,巴斯德还给19世纪的欧洲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比如,他用实验证明了传染病和化脓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还建议将外科手术器具放在火焰上烧灼,以杀灭微生物,这大大减少了外科手术带来的细菌感染。

当然,巴斯德最广为人知的成就,还是他研制出了狂犬病疫苗。

在巴斯德所处的时代,狂犬病每年要夺走数以百计法国人的生命。当时的人们相信,火焰与高温可以净化一切事物,于是但凡有人被动物咬伤,他们都会用烧红的铁棍烙烫伤口。

人们想“烧”死看不见的病原,但如此原始、残酷的做法,并没有办法治疗狂犬病,反而往往加速死亡的来临。

1880年底,一位兽医给巴斯德带来了两只疯狗,希望他能研制出防治狂犬病的疫苗。

“疫苗”这个概念在当时刚刚诞生,1776年,英国医生真纳发明了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疗法。根据天花疫苗的原理,巴斯德设想着,是否能将狂犬病毒减去毒性后,制成防治狂犬病的疫苗。

一开始,巴斯德没能在狂犬的血液和其他身体组织里找到任何细菌。于是,他做了个大胆的假设:狂犬病侵犯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因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一旦发病都会陷入癫狂状态。

虽然巴斯德根本无法用当时的光学显微镜看到病毒那么小的东西,但巧的是,他看到了狂犬病毒在神经组织里造成的一种特殊小团——尼基小体。他把这种物体错认为是毒素,却阴差阳错地找对了研究的方向。

巴斯德和助理们,先从狂犬的脑组织入手,将其制成溶液注射到兔子体内。虽然兔子患狂犬病死去,其体内却产生了一些抗体,侵入的狂犬病毒的毒性也相应减弱了。

历经数次动物实验,巴斯德发现,病毒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毒性会减弱。他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烧瓶“干燥”,并把干燥的脊髓组织磨碎加水,制成了最初的“疫苗”。

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接种疫苗的狗,即使脑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会发病了!巴斯德高兴地宣布狂犬病疫苗研发成功!

但是,这个疫苗虽然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却一直没经过人体实验。他原本打算在自己的身上做试验,可还没等他着手,1885年7月6日,一位真正的狂犬病人就被带到他的面前。

9岁的男孩梅斯特,手、足、大腿多处被疯狗咬伤,人们认为他存活无望,只得寄希望于巴斯德的疫苗。

图片8.png 

巴斯德为男孩梅斯特接种狂犬病疫苗

巴斯德给孩子注射了他研制的疫苗——这是狂犬病疫苗第一次在人类身上应用。尽管已经被咬超过60小时,但在巴斯德的治疗下,男孩还是康复了。不久后,巴斯德的第二个病人——15岁的牧羊儿朱匹力也得到了同样成功的治疗。

这些成功案例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纷纷把病人送到了巴斯德的住处,因为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把人类从狂犬病中解救出来的人。截至1886年10月,巴斯德治愈的病人已经达到2500多人,而治疗失败的几率仅仅是1/170。

虽然,现今医学界所用的防治狂犬病的疫苗,早已不再像巴斯德那样采用兔脑制成,但他的发明无疑具有开创性作用。按照巴斯德的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治疗狂犬病出名后,巴斯德把实验室扩建为诊所,并通过民间募捐,最终于1888年建立了巴斯德研究院,专门研究微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

今年是巴斯德研究所成立的第130年。它已从当初仅有5个实验室,发展到如今分布于全球29个国家,始终致力于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科学研究、培训,等等。

图片9.png 

位于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

与启蒙时代一些家境殷实的科学家、学者不同,巴斯德出身贫寒。成功发明狂犬病疫苗后,他的救死扶伤也从不区分阶级,因为被疯狗咬伤的人,多为贫民百姓,他的服务对象也大多是这些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3026.html

上一篇:[转载]白喉的攻克及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故事
下一篇:[转载]丁俊贵:睡眠的生理机制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