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知乎》关于中医界如何看待恽铁樵“脏腑虚化”理论的咨询结果

已有 7518 次阅读 2019-4-22 17:0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恽铁樵, 脏腑虚化理论, 咨询结果

2017年10月,知乎提出了“中医界如何看待恽铁樵“脏腑虚化”理论?”的网上咨询,共收到了26条回复意见。我看这些意见确实值得思索,可能是编辑筛选过了吧。下面是咨询和回复摘录:

一、知乎:中医学界如何看待恽铁樵的“脏腑虚化”理论?

恽铁樵在著作《群经见智录》中提到:“《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即“脏腑虚化论”,认为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腑并非同一概念,不可以直接类比……这个理论在后来的许多书上都能看见踪迹,私以为影响非常大。所以这里想知道的是,中医界是如何看待这种理论的呢?

这里能想到的可能性只有这一些:脏腑虚化论(是科学合理的 / 并不科学合理 / 只是一种理论体系,不存在科学与对错),其提出(得到中医界主流认可 / 未得到主流认可)。

补充:有答主提到了“翻译错误论”,意思是中国人一直用的心肝脾肺肾本来就是这个意思,而外国传进来的名词含义是不同的,只是错误地翻译成中文五脏的名称而已...

不知现实情况是否在这几种排列组合之外(如果是,恳请补充)?否则,具体来说又是哪种情况呢?具体对中医学界有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又有哪些体现呢?

感谢指教!

最后附上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pdf,以供参考与佐证:

链接:http://pan.baidu.com/s/1c2DwQdi 密码:zye9

(关注者91被浏览20,035

二、回复意见 

1. 雨夏我的看法是,这是一次伟大的妥协。

毫不惭愧的说,在恽铁樵之前,中国的中医确实都认为当时内经为主的理论就是人体的真理。

余云岫和恽铁樵的辩论,是中国近代史上中西医的第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之后,中医人终于开始放开眼界去审视中医理论,才有了1956年的中医高等院校教材。

虽然很多传统中医对于教材都不满意,但是这套教材真正可以说把中医归纳成了一种客观化可教授的“中医”,而且删除了太多不靠谱的东西,成为一个标杆。而在此之前,中医只是各派的中医,各家的中医。
而后才有了中医各种现代化研究。

这点来说,@凤汉小体确实说的不错。恽铁樵的理论,可以说是确立了现代学院中医的理论基石。

但是我所强调的不是中医多么不靠谱,而是古人珍贵的经验从这里开始被反思,被整理,被以另一种思路重新归纳,进行标准化。这才是中医进行大规模研究的必由方向。

当然,到现在为止中医理论仍然存在太多缺陷。我也看到很多前辈在进行新的反思和整理,进一步减少互渗思维对中医的影响,利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试图还原古人最原始的经验。如黄龙祥老师对针灸的研究,何裕民老师对于中医发生学、哲学方法论的思考等等。

虽然我也很痛心的看到,有不少自诩为传统的中医,仍然开着的倒车,试图将中医和易经八卦等附会理论,而且视现代方法为异端。

但是中医未来的发展最终并不在此。这些人最终也并不能成为大医,只能遗憾地成为历史的尘埃。

我辈终能将中医理论再次革新,成为真正现代化的中医,成为全球人可用的中医。这就是我签名上“中医修正主义”的意义吧。抱歉有点偏题,最近老是犯病,各位多担待。

2. 黑泽:“翻译错误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我想问问古代屠夫卖猪心肝脾肺肾的时候,也有翻译问题么?还是屠夫卖个猪腰子得把下丘脑连着一起卖给你?

3. 张智生:不得已而为之,金木水火土,对应肺肝肾心脾,其中要是按西医观点,脾有什么作用?顶多一个支持免疫的器官。但中医观点中的脾,是后天之本,升清运化统血,这些《内经》中的观点,影响到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的开发。要是全学西医,改变脾作用的论点,中医很多方剂就站不住脚了。

还有中医的“心主神明”,认为人体意识活动由心而发,近代中医已经有“脑主神明”之类的学西医观点,然而,这又影响“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的理论根本。

四时之五脏,按《内经》,应该改作五时,春夏秋冬,中间加个长夏,就和五脏一一配上了。

4. 因之:提起以往的事,显得我们顾得人家见短不得见长,……

(1)解剖。翻开《内经》《难经》等秦汉著作,从里面描述的心、肝、脾、胰脏(当时文献叫做白膏)的形状、重量、长宽比,以及小肠和十二指肠的比例等等来看,先秦的医学是有解剖学基础的,但是,这是先秦时代,我国还处在奴隶社会,光走解剖学是走不下去的,那是两千年以前,显微镜不过发明了三百余年,中医不可能等上两千多年继续沿着解剖学的路发展,所以放弃了形而下转为形而上(功能)。

(2)文化。任何一个东西产生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背景,从古至近现代在文化上人们一直以为,是心主导(不是专主)人们的思维,从“想”、“思”等字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孟子就说“心之官则思”。但是在很早以前,人们也认识到脑的重要性,从《灵枢经》就可以看出来(《灵枢经》多讲针灸),《灵枢经》里讲针灸的时候,好多脑的穴位是不可刺的,但是当时五行体系已经建立近乎完备,突然多出一个脑来,脏腑的对应、五行的对应、药物的对应(本来一个药入心经,现在要改成脑经了)等等问题,限制了脑主神明说。但是,脑主神明说一直存在,等到《医林改错》的作者王清任又一次提上台面,《医林改错》这本书部头不大,新的理论学说却不少,里面行之有效的方子也不少(比如五逐瘀汤),但是当时西学渐进,与中医融合的不是很好,所以很多理论到现在人们也不太提及。在当时文化的影响下,也间接帮助造就了现在的局面。文化对科学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医这是这样,比如黄河源头的确定,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3)翻译。在西医进去中国的时候,总要说中文吧,总不能学西医先学外文吧,所以就牵扯到了一个翻译的问题当西医进入的时候,各个脏腑的名字下,不仅仅是本脏了,还有功能在内。但是翻译的时候不是另创它字,而是从现有的好多中医的词汇中去对应,很大一部分对应的上就翻译过来了。五脏已经很明显了,再举个例子。霍乱,在伤寒论中就指上吐下泻的一种病,包括现在的某些痢疾等病,但是西医的霍乱也是上吐下泻,所以就把由霍乱杆菌引起的病翻译成霍乱了。再比如,疝。古代就指肚痛,现在多指疝气。还有幽门杆菌是不是听起来很西医的名字,但是幽门是中医的术语,中医有七飞门,就有阑门、幽门、肛门等。中药有一个方剂,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中医当时就认识到,阑尾炎(肠痈)多发于阑门附近。就是因为翻译的问题,现在中医五脏翻译成它文的时候,大多不去对应它文的相应文字,而是另创它字。

(4)发展。在当初的框架内,已经将五脏六腑的功能大致分类。拿食物来举例子,现在知道,消化吸收从嘴里就开始了,从唾液的酶开始就消化了,一直到胃,最主要小肠。但是中医把这个过程已经大致分类了,胃主受纳(接受,承纳),脾主消化,小肠主泌别清浊(吸收,将有用和没用的分开,有用的吸收,没用的给大肠),在这个框架下,把一些小肠的功能就分给脾了。

(5)药证。中医里有很明显的以药验证,以证验药的思想。比如中医里有一个证叫做痰迷心窍,也就是心里有痰了(不好意思,这句话很招黑),上面已经说了,古人认为思维是由心主导的,思维出现了病变,责之于心,用化痰药(就是能祛除狭义的痰,也是生活中吐出的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心里有痰了。

(6)阴阳五行。最受诟病的莫过于此了。阴阳,不过是两种属性,对立而又统一的两种属性。电极分阴阳,西医的革兰氏菌分阴阳,都是科学的,中医里也有阴阳,就是玄学了。五行,也叫五常,把阴阳扩大,称为五种属性,张仲景就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有五常,以有五脏”,你可以去看,“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它没有说“木曰松柏,金曰铜铁……”也就是五行不是五个东西,而是五种性质。

5. 知乎用户:我祖宗都是老中医,最有权发言了。

脏腑虚化,就是逃避科学验证。虚化了,就变成了玄学,才能达成无法验证,无法证伪的效果。

所以,我不会试图去证伪一个无法证伪的东西——就好像你试图证明我家没有隐形喷火龙一样,你做不到的,你所做的,都是无用功。

一切不可证伪的东西,都没有相信的价值,同时,也没有讨论的价值。

6. 凤汉小体:这是中医理论的第二次飞跃,恽铁樵没进中医圈之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没行过医的他只能算个中医粉(38岁从医)。在整个中医界被余云岫的《灵素商兑》搞得鸡飞狗跳之际挺身而出。有道是旁观者清,比那些埋头干活的老中医们看的通透,要是真按那些老古董提出的脏腑“理从中,型从洋”搞下去,中医没等到解放就得完蛋。我觉得每个中医学校应该建一座他的雕像,他才是近代中医的祖师爷。当然他的脏腑虚化理论变相宣告了中医在与西医的对抗中彻底失败,中医由一门落后的本土科学演变成了玄学。

说他科学是因为古代中医还是在研究客观事物,不能因为古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落后而否定其科学的一面。说恽铁樵以后成了玄学也是因为他搞出的脏腑虚化让中医脏腑理论脱离了对客观物质的描述。对中医来讲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但是对一个理论来讲这是开历史倒车。

7. 燃燚:要评论某个人的观点,总得针对他自己的说辞吧,所以先摘一段恽铁樵的文字,标点符号是我乱点的,不要在意细节:

旧说太阴湿土、阳明燥金,阳明是胃,太阴是脾。脾即是肠,学者骤闻此语,必以为奇,其实不足为言,须知旧医书,只讲气化,所谓四时的五脏,与实地解剖所见者不同。《伤寒论》仲景说“胃中有燥矢五六枚”,又云“胃肠间有燥矢五七枚”,胃肠不分,正因此故。何以谓之阳明,就病能讲,其事甚显著:太阳寒化,病人虽发热,必恶寒;阳明热化,传阳明,即壮热而躁烦,此即阳明两字正确解说,阳明者,盛阳之意也。太阴亦然,病在腹部,常不发热,谓为无热可发,故谓之太阴。太阴者,盛阴之意也,腹满泄泻,是太阴症。矢燥便闭,谓之脾约,岂非太阴是脾,脾是肠乎?就实地解剖言之,绝不可通,就气化言之,则头头是道。例如腹满泄泻,是肠无弹力,乃湿化过当为病;矢燥便闭,乃湿化不及为病,六气以湿配脾,故腹部是脾,肠是脾。其实全不相干,只是湿是脾,湿化过当是脾,湿化不及亦是脾,若燥化过当,则不是脾,而是胃。故病在胃者见湿象,谓之燥化不及,见燥热症象,谓之燥化太过,热化即从胃治,湿化则从脾治,所谓水流湿、火就燥也。

看得出,所谓“虚化”并不是真的说“A不是A”,而是说典籍上的名词和实际所对应的内容是有出入的,恽铁樵的意思是:脏腑的机能表现都有相应的名词描述其特性,这种名词强调的是与“旧说”相符,相符的脏腑只是行“气化”之职的名义脏腑,而不指向实际提供该种机能的脏腑,而实际上在发挥作用的是复习随西学东渐而来的解剖知识时看到的脏腑,也就是说这两者是可以不同一的……那么真的如此?

气化是什么意思?就是脏腑的功能被抽象后得出来的一个“象”。脏腑有对体内水液及其他物质功能化和去功能化的作用,例如膀胱的气化,就是将经过肾脏去功能化而转换成不再进入体内水液循环的尿液的津液,再功能化为排出体内废弃物的载体。每个脏腑的气化因各不相同而可以被综合概括为不同的“象”。象是有模板库的,模板就是三阴三阳或五行,取象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模板库里找对应,每个脏腑也因此被冠上了相应的名词。

只是后来,既然冠名都有了,就直接绕到这些名词概念里去了,和一开始的抽象过程再无关系了。例如土湿、金燥、水寒、木风,火热,似乎再没人去思考这些名词的组合和最开始的探索总结之间到底是怎么连接的:单看上面这五对组合好像没什么问题,符合自然观察,用来描述相对应脏腑的功能似乎也像那么回事,但其实回归到脏腑的功能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状态对应的其实都是五脏的病态,而不是常态——可是,水不就是寒的,火不就是热的吗?要知道,五行也好,五脏也好,五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而不是分割的,像水寒火热的情况,难道不就是阴阳相分离的一种表现吗?是水不能上济,火不能下潜的结果。所以,结论就很清晰了:

所谓的湿属土,是因为本当漧的土最易病泥。同理,水寒的意思水本当温,却易病凉;火热是指火本当节,却易病炎;金燥是指金本当利,却易病涩。而所谓的木会动风则是因为木虽定却易病摇。

这也是前面为什么说的是“复习”二字的原因:古人是有解剖的,无论是来源于人祭,还是酷刑,还是战争,人们都有足够多的机会发现各个脏腑解剖关系,并且可知它们在功能上的关联是很紧密交错的,但是后来由于长期玩耍于文字概念而失去了对本源的思考,所以当人们重新再见解剖事实时,自然就变得一脸茫然了。假若在研习理论的时候,又对脏腑关系的理解陷入单对单的片面思维里,加之对“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得出恽铁樵文字里所呈现的结果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恽的文字很明显地暴露了他记得阳明是胃,太阴是脾,但忘记了太阴和阳明不止是脾胃的情况。另外,他把小肠属太阳这事也忘了(或者说是他故意忽略的,因为他不知道小肠属太阳在这里的意义是啥,只能故意跳过去)。这里,就决定了他的理解会陷入片面,然后,也许他看到小肠和脾的副脏“膵”(这个字是当初中西汇通时期从日本传入的汉字,即胰腺;副脏的概念可见于《难经》)的解剖关系很紧密,就以为古籍上对脾的认识是错的,但是他忘了,太阳主表,卫气主表,卫气在肺,肺也是太阴,所以小肠和脾的关系其实也是太阳和太阴的关系。像这样的错误,还有他以为《伤寒论》是胃肠不分的,而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单纯的认为阳明就是胃,而遗忘了大肠。

所谓的太阴湿土,就说太阴与土行相通好了,其他的先不考虑,就存在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湿土其实是一个病态的概念,是一种不利的状态。前面说的太阳和太阴之间存在一个关系,看看太阳主什么:在表主汗,又在小肠,而小肠主液,又在膀胱,膀胱主利小便——太阳全部主水液的泌出。从临证实际角度来看,太阳表不解,肺卫不宣,不宣而生痰湿——这便是太阴湿土的真实构成——太阳是土维持燥性的保障,若太阳关,则土病湿,所以太阴土受不受湿困,在于太阳的开或关。不服?你去看看麻黄加术汤证怎么说的,再看看越婢汤和甘草麻黄汤证怎么说的,哪个不用麻黄开太阳?湿本来就在小肠,又怎么谈得到脾的湿化呢?自然就无须“脾是肠”和“所谓四时的五脏,与实地解剖所见者不同”这样的修订结论了。

至于为什么在中医的脏腑理论里神经系统是这么的没有存在感的问题,这里简单说一个比喻:看上去是大大小小的官僚网络和朝中机要手握着重权,控制和维持着国家的运行,但是真正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是日理万机的皇家及与皇家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家族集团,军权也在他们手上,官僚们并不能插手和决断很多事情。是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交织与平衡,使得国家能稳定运行。虽然宦官(内臣)和文官(朝臣)集团掌控着不少的资源,似乎强大得能直接影响着几大家族的生息,但他们仅仅只是臣仆,存在感当然低了……

8. 取名好烦既然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那现在好些中医院要b超,ct,x光干啥?

9. 吃完就饿:这段历史我是清楚的,简单的说就是西学东漸,原有的中医理论被发现完全无法解释客观现象,加上废医思潮日盛,恽铁樵来个金蝉脱壳,发皇古义,融汇新知搞了一个这个出来,这个“四时之五脏”呐,其实在当时的中医界影响并不大,大家也并不买帐,但是铁樵的新式中医教育搞得好啊。量产铁樵型徒弟,这批人在解放前后继续开展新式中医教育,量产铁樵型徒孙,解放后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都以铁樵系为主,他们搞得藏象假说就是以五脏虚化为基础的。

所以你要问学界咋看待,基本等于问铁樵型玄孙咋看待,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嘛。

10. 匿名用户:读了三遍还是没理解楼主到底想问什么。

中医语言上的心肝胆脾胃肾不是指肉体的心肝胆脾胃肾器官”这件事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吗?

即便切了胆,胆经还在啊。为什么中医界需要对这件事有不同看法?

11. cavalrica首先开宗明义,世界只有一个真理,即万物之本源,西方谓之真理,东方谓之道。此为世界之内在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而变化,我们所谓之科学,只是用我们的五感来认知解析进而了解掌握进而借助其力以惠己身。所有科学都是近乎本源,而非本源,用人的感知来触碰本源,以人的认知来表述本源,因此,人的科学永远是片面的,尽力还原本源而非本源。

那么医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医学是以功用而言分类科学,医治是其特征,一切以医治为目的的本源表述都是这门学科的范畴。

那么回过来,东方医和西方医,认知本源的角度方式不同,表述的逻辑语言更是不同。论证科学的唯一标准是越契合本源,就越能达到目的,医治的目的。

医学的范畴本无界限,以实体立论的西方医喜欢机械唯物,而在这之前的西方古医也是形而上的,东方医在形而上同时也有对解剖的探索,因此有了脏腑。但是脏腑一定和中医的精髓有多大的关系吗,中医内部都没个统一,脏腑辨证的疗效不如六经辨证,今医不如古医历代都有争论,引入脏腑概念是对中医有益还是有害,至今并无定论,窃以为,东方医对脏腑的探索应该也是同西方医的现代医学萌芽一样,如无意外早晚也会将实体论的部分发展起来。

中医形而上的逻辑化表达,就是方证对应,以庞大的症候群去对应药,去对应处方。用药治病有一个重要的转换点,药物和疾病是两条线,就如药理学和病理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那么药物如果需要和疾病去对应就需要结合点。西医的结合点在于分子层面,即靶点、受体等等,而中医的结合点在症状层面,即口干、腹胀、腹痛等等,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优势。西医客观、精确,但是过于精细使得极为复杂和繁琐。人体系统的信号调控是网络化的,互相作用极为繁杂,最终无从下手,尤其在糖尿病、肿瘤等多基因多靶点的疾病上,单一靶点不能解决问题,最终一定会走向复方、鸡尾酒疗法,这是必然趋势,但是会进一步复杂化药理机制,这也是可预见的。

中医的方证理论最终会被逻辑化发展成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部分,我称之为症候医学,以及其基础-症候药理学。他有其优势,由于直接作用于症状层面,因此在改善症状上,更为直接,很多分子层面的异常和症状层面不是绝对对应的,同时在病因不明的疾病上不需要机制层面的研究,可以直接治疗,包括不明毒物、不明感染等等,可以治疗急症缺乏明确诊断的疾病,最后在治疗多靶点疾病上,复方中药有优势这一点已经很明确。

回到题主的问题,脏腑虚化,本质上就是中医自身的混杂的理论强行套上西医的标准,以西医作为行业规范,认可西医的一切的基础上,对中医部分并不完善的理论进行生硬解释,本人认为并无益处。做好其有效的部分,社会自然会认可,至于全面的对立和分庭抗礼,既无意义也无可能。时代变了,现在已经不是读四书五经的年代了,科学逻辑从幼儿园开始,系统论、归纳法路人皆知,表述本源的方式要学着改变。虽然其本质还是那些元素,就如传道书所言,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12. 全职闲人带有感情色彩地说,所谓的脏腑虚化理论是中医学无奈的妥协;客观地说,是对中西医同一名词不同内涵的一个补充说明。

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心肝脾肺肾等名词既有藏象学(即所谓的脏腑虚化内容所指)含义,又有解剖学上的含义。当然,当时的解剖学含义的内涵没有西医上的丰富和具体。藏象学的不用说了,见于各本中医学著作,解剖学含义也很简单粗暴不需证明,例如古人去市场买东西,对各动物内脏同样是使用这些名词的。

问题出现在西医学传入中国时,是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内容,以入侵的方式,包括战争和文化入侵的方式传入的。关键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入侵还成功了。所以,当西方科学技术思维成为主流时,西医学的心肝脾肺肾等名词的即使雀占鸠巢,也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要求其另造一个字作为专有名词。反倒是被打作“异端”的中医学,不得不为这些词原来就有,却又区别于“主流”的内涵寻求解释。

总的来说,原因有二:一是传入是翻译上没有区别开来;二是传入的方式问题。如果当时传入的方式没有这么剧烈,这么粗暴,而是以一种相对缓和的方式,即使在最后没有再创一套专有名词,人们也会接受新的和原有内涵共存的情况,而不是肯定新内涵的同时,否定和质疑旧有内涵的一部分。

13. cat五脏这个东西,放到两三千年前中医理论刚有萌芽的时候,也许真就是解剖学里的心肝脾肺肾,但是经过多年理论发展,目前的五脏绝对就是代表了五类不同生理功能,也就是认为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腑并非同一概念,不可以直接类比。

说患者心气虚,绝不会是患者心脏重量比正常人少了,而是中医中 心的一类功能变弱了。

14. 知乎用户

这笔糊涂账需要算到当初翻译单词的那个人头上。要是当初翻译的时候这样翻译的话:

heart:哈切

liver:里维

lung:朗各

stomach:斯通默朐

跟“lymph=淋巴”一样,用起来毫无违和感。

 

这样我们今天是不是就不用争论“心”和“哈切”之间的区别了?

15. 白蒺藜:这个涉及到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同一个东西,你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后一句说起来就多了,想了解的自己去看量子力学史。

好,回到这个问题。同样是人。我说人是由几大系统组成的,你说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他说是由细胞组成的。都对。这就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同样是一个人。他工作能力很差,经常出问题,单位领导对他的评价是负面的。但是又乐于助人,孝顺父母,邻里关系和睦,人缘很好。都是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去看待,结论也不一样。

“脏腑”,现代医学概念的组织器官,是从实体的角度去定义的。这一块儿组织,我给下个定义,叫肝。那一块儿,叫心脏。根据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特点,区分出来的。

中医理论里的脏腑,是从功能角度去探讨的。精神神智活动相关的,我给归纳起来,叫神明,主神明的,我叫心。消化吸收相关的功能,我归纳起来,我叫脾胃。等等等等。

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看的。谁对?都对。

16. 叉叉粿:讨论这个问题及一切与“中医功能脏腑和西医解剖器官”相关的问题前,推荐阅读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一书。需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话语的对象是否同一?陈述方式是否连贯?概念的一致性是否同一、连续、稳定?从属的主题是否同一、连续、稳定?

简单来说,人们讨论的事物是否是相同的,还是仅仅在各说各话?

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列举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他人论述作依据,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相反观点。甚至,那些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论述也仅仅是通过“断章取义”、“词义相近”、“牵强附会”而得来的,均不能全面地反映问题。

这也是讨论问题前要明确概念范围的原因之一,讨论“脏腑”时,讨论的是哪个时期、哪位作者、在哪本书中所描述的“脏腑”?具体问题均要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回到本问题,对于恽铁樵先生《群经见智录》所提“《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因为未考证原文,不知道其前后文是否有其他论述,仅针对本问题所引该句而言,个人不认同。诸多研究证明,《黄帝内经》中的“脏腑”是基于解剖(非解剖学)上的脏腑,同时还有功能性、联系性等的描述,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割裂为解剖(血肉)的脏腑或功能(四时)的脏腑。对于所谓的“脏腑虚化论”,不可否认有其一定的价值,它对人们认识“功能性的脏腑”有一定帮助作用,能帮助初学者从复杂的概念中抽身出来,简单地区分黑与白。但若因此只强调功能性而忽视物质性,则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

个人观点,不代表学界。

17. 落寞的米格战机:我觉得,需要这样理解。在形体上,就是你解剖人体看到的那些器官;谈论中医治疗理论的时候,这些概念扩展为系统,比如主血脉,主神明的是心。这个思路很难理解么?

我也同意,这是中医在理论上的退步,不过对于中医走向现代化是必要的,否则确实是中医寿终正寝的时候。

然后,虚化就是所谓不可证伪的原因?因为看不见摸不着?那么相对论可不可证伪?当然可以。同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看推导得到的东西和实际是否相符,这就是具有证伪性。

脏腑虚化理论能不能证伪?能。整套理论推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或者在事实上是否真实,具体就表现在治病如何效果,当然具备可证伪性了。

我知道,@厉子卿的意思,这些理论正好抵触了您“中医xxx不是科学xxx的观念”。

18. 罗化生:第一,虚化一词不好。科学用语必须含义明确,那么虚化是什么意思呢?

第二,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确实是不完全对应的,而这对中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中医科学化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如果说中医的五脏六腑和西医的器官不完全对应,那么中医的五脏六腑具体对应于人体的什么器官,什么组织等等,这是中医绕不过去的问题。

个人认为中医的五脏六腑应该理解为五行视角下的五个系统,即金系统(肺)、土系统(脾)、火系统(心)、水系统(肾)、木系统(肝)。

而这五个子系统,金木水火土,都不仅仅对应于西医的脏器,还对应于神经、内分泌等等与之相关的组织。然后金木水火土又有阴阳之分,例如肾阳,人们已经发现肾阳和下丘脑,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

以下引用自沈自尹院士的百度百科介绍:50年代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从“异病同治”的学术观点,发现在西医全然不同的病种,按照统一的辩证标准,病人只要符合肾阳虚症,其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经补肾中药治疗可以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病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1979年起,采用同病异证组进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对比观察,可推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近来采用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证明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提高下丘脑的双氢睾酮受体亲力以及CRFmRNA的基因表达,对肾阳虚证达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将主要调节中枢定位在下丘脑提出多方面有力证据。

那么肾阴是什么?心阴是什么?心阳是什么?肺阴是什么?肺阳是什么?肝阴是什么?肝阳是什么?脾阴是什么?脾阳是什么?

可以说以上问题都是中医学界的重大课题,而这些重大课题的解决都可以如同沈自尹院士解决肾阳问题一样对相关的病症的治疗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医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论述的模糊化,所以难以让普通的医者进行准确的辩证,而有了论述的清晰化,那么普通的大夫也可以准确的辩证,中医就不仅只有好中医才可以看病了

​19. 路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由此可见,中医所谓的五脏六腑还是有对应的实体的,如果说脏腑虚化,那就否认了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

当然,中西医对五脏六腑是如何对应着,需要中医医师查阅相关资料来研究。之前看过一个说法,肾有内肾外肾两套,外肾对应男性的睾丸,其他器官的中医称呼与西医的称呼如何对应,这需要有人进行研究。

20. 素履:没研究过。是不是,西医的藏府位置及功能和中医的藏府位置及功能略有不同,让传统医学有个窗口和理论的突破吗?

21. 陈某某: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恽铁樵的脏腑虚化论是,学艺不精,和相关科学缺乏的原因。

直到今年,我才被科普,肾脏有合成维生素 D 的功能。肾上腺素和肾脏的关系大家也应该理解的。

肺经和大肠经相表里我是经历过的,拉肚子对应的呼吸改善。痔疮对应的憋气。

22. 知乎用户:其实很简单的一句话的事,被你们搞复杂化了。听说过气功得吧?丹田在小腹下三寸对吧?那里有什么器官么?没有,那里对练气功的重要么?非常重要,气就汇聚在那里的。五脏也是,实体是器官,还有一个不是以实体的,功能性得的功能。比如心藏神,肝藏魂之类的,这种是非实体得了。你要是非要说气功都是假的,丹田感觉都是幻觉,那我也没法说了。

再打个比方,空调是实体,空调的功能是实体么?怎么到了中医黑嘴里,空调就是必须带着实体和空调的热气一起打包才算空调呢?这个真是逻辑感人。

23. qi yang:很简单的道理,中医就是黑箱理论的应用,古代中医没有能力了解实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只是从解剖中看到那些脏器,权宜以此为名而已。五脏六腑之名只是对黑箱输入输出信息的命名,和xyz没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哲学把事物的特性概括为阴阳五行,人自然也有阴阳五行的属性,中医的目标就是使这些属性协调,而不必在意某个部位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24. 小刘:我觉着之所以中西医对人体器官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大家都叫同一个名字造成的。我们所常知的五脏六腑的名字是中国历代传下来的,是古而有之的,严格讲是属于中医的。到了现代,又用来作为西医器官的命名,不同的东西用同一个名称,这必然造成混乱。当初还不如为后来者的解剖学器官另起名,或干脆用译音,这个争论就不存在了,中西医就会相安无事得多。

25. 知乎用户:我学的这一流派就是认为脏腑是虚化的。这个理论非常重要,乃至说之后演化所有治病的方法的理论基础。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那么自然就能衍生出六经和三焦学说。很多人不明白以前那么多学说怎么来的,甚至金元四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其实你真的了解脏腑虚化的理论,就很容易知道,区别一点都不大,只是病因的问题而已。

所以现在看到许多人都在说西医中医的一些问题,往往都为了区别而区别,为了同化而同化,真的问你这个理论有什么用,对临床有什么意义?没人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医不严谨的原因,掌握的人本身就模棱两可,用起来自然就似是而非。

26. 不二:首先,题主要有个观点。我们是人,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黑人白人古代人现代人我们都是人,都是靠五脏六腑活着的。你能说自己的五脏六腑是中医的,别人的五脏六腑是西医的,你们两个人的五脏六腑不一样吗?显然不能。中西医都是去发现真相,但是彼此发现的真相不完全,西医说得对,中医也对。解剖下脏腑清楚可见,这不必多说,至于恽说的脏腑虚化论也有道理,因为中医讲功能,关注点更多放在脏腑功能上。就好像西医讲人,中医讲人的功能,人能唱歌能跳舞,这是人的功能。要两者结合的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74884.html

上一篇:[转载]五脏虚化论的主要论据
下一篇:追寻医学思想的轨迹(3)——绪言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