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五脏虚化论的主要论据

已有 2182 次阅读 2019-4-22 14:3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气化五脏, 四时五脏, 官能五脏 |文章来源:转载

1. 气化五脏

精化气、气生神,《内经》以气化作为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主体就是五脏,称为气化五脏。气化五脏的概念有大小。大概念针对解剖五脏而言,《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肝者罢极之本”、“脾…者,仓禀之本”、“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即论五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体功能,后世概括为心主血脉藏神、肺主气司呼吸、脾主水谷化运、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水液。小概念主要指气机升降出入,如《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仿天地上下四方阴阳精气运转方式,五脏则为其机枢。此外,《内经》还借五脏的解剖位置来说明体内气机上下升降,其论述散见于各篇经文。经后世整理形成系统的五脏气机升降学说:心肺在上,其气降;肝肾在下,其气升;脾胃斡旋气机于中。其中心火降而肾水升,水火交济;肝气升而肺气降,相互制约。

2.四时五脏

人体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受自然选择而生存、发展,体内形成相适应的机制。大自然对于天地万物的影响,最主要是四时,故《四气调神大论》说:“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故圣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宝命全形论》也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内经》以五脏作为人体适应四时变化规律的主体,即四时五脏,称作“脏气法时”。

脏气法时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五脏应五时,其中脾应长夏。如《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等。另《六节藏象论》也有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等。“主”与“通于”即应时而旺之意,标志着五脏精气随时序(段)而递相盛衰,亦即《平人气象论》所说:春“藏真散于肝”,长夏“藏真濡于脾”之类。故《咳论》《风论》有邪乘春病肝、乘长夏病脾之类病机。二是《太阴阳明论》曰脾不主时,寄旺于四季。

五脏应时之所以有两种形式,可能与季节的两种五行配属方法有关。前者为合五数,四季之外又增一长夏,在功能上主湿、主化;后者则以土居中,与《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相呼应,通过主运化水谷精微荣养四脏,为脾为后天之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四时法则”还成为《内经》建立五脏概念的重要方法学依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四时的生化规律以生长收藏概括,五脏的气象性用,即其功能特性也用生长收藏表述,并通过其间的阴阳相反相成、五行生克制化完成人体生化活动。如肝以其应春类木而具有生发作用,医言之疏泄;又以春生从冬藏而出,故应之藏血。心以其应夏类火而具有长旺作用,医言之主神明,神乃火气之精。肺以其应秋类金而具有收敛作用,医言之肃降,居高临下而行营卫。肾以其应冬类水而具有闭藏作用,医言之藏精气,居下而主水。脾或以其应长夏类土而主运化水谷、水湿,或以其不主时寄旺于四季而为四脏调节机枢之用。前者可纳入五脏五行相生相克的轨道,后者则以肝心之升旺与肺肾之降藏互制,肝与肺、心与肾互制,而脾胃斡旋其中,以成四脏升降之用。《藏气法时论》所言五脏苦欲及药治原则,就是这类五脏概念的应用;《四气调神大论》则有逆春气伤肝、逆夏气伤心的养生告诫。

《内经》五脏概念的这种内涵,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它不仅是中医时间医学的重要内容,成为传统生命科学沟通天人两界的理论之源,而且也为气化五脏奠定了理论基础,故恽树珏在《群经见智录》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

3.官能五脏

官能,即职能。《灵兰秘典论》以封建王朝行政制度将五脏六腑各喻官职,说明它们的职能各有分工,又密切合作,而以心为君主,突出其协调、统率,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与此篇相类者,还有《五癃津液别》的“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的论述,可供印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74861.html

上一篇:[转载]正洪:今天所有的中医从业者都得感谢一个文艺青年
下一篇:《知乎》关于中医界如何看待恽铁樵“脏腑虚化”理论的咨询结果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