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FDA批准的新药(NMEs, new molecule entities)从2016年的22个回升至46个,超越2015年的45个,创近二十年新高。不过,2018年的批准数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59个!
回想2010年代早期的各种分析,随着二十年来(1990-2000年代)新药批准数逐年走低,导致新药研发成本不断走高,不同来源的估计高达13-26亿美元,似乎让新药研发成了一件让人恐怖又有点绝望的事。不过几年时间,FDA的新药批准就屡创新高,从年均20个左右增加了1-2倍,如同近年来的美国股市大牛市一样引人注目。
此文仅限于对2017-18年的新药审批中一些引人注目的情况加以介绍,其背后的原因留待今后细品。虽然Gottlieb出任FDA新掌门后都在推行加速审批的理念,但单靠审批效率的提升似乎还不足说明近几年的NME产出大幅提升(毕竟十年左右的研制周期在那里摆着),但是对肿瘤适应症的创新性审批则是FDA的贡献。
一、肿瘤药的丰收
2017年批准了12个肿瘤药,18年批准了16个,在全部新药中占比四分之一强,绝对是大赢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FDA列举的46个NME中,没有包括Keytruda的新批适应症。
依据基因变异情况而非传统的肿瘤发生部位方式去批准新药适应症,是肿瘤药审批上的突破性事件。2017年,FDA批准默克公司的PD-1抑制剂Keytruda(已被批准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可用于“any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 withDNA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ies or a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state”。2018年又迎来了第二个这样的药物,即Loxo Oncology与Bayer合作推出的Vitrakvi,用于NTRK(neurotroph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基因融合的各种肿瘤。不过Vitrakvi却包括在2018年批准的59个药物名单中。
二、RNAi药物的问世
Alnylam Pharmaceuticals的Onpattro是第一个基于RNAi技术被批准的新药,是将短的双链核苷酸用于治疗一种名为hereditary transthyretin-mediated amyloidosis的罕见病。仅仅数个月后,Akcea Therapeutics和Ionis Pharmaceuticals的反义RNA也被批准用于治疗同一种疾病。
三、FDA名单中遗漏的突破性品种
2017年FDA还批准了无法归类到小分子和大分子(蛋白)药物中的新型药物:细胞治疗(CAR-T)的代表诺华的Kymriah和吉利德的Yescarta,二者均为嵌合型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的T细胞,是由患者自身的T细胞经改性后重新注入人体用以治疗癌症。此外,Spark Therapeutics的Luxturna用于治疗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致盲,它是基因疗法中第一个获得批准基于基因而选择的适应症(类似抗癌药Keytruda)。上述两类很有代表性的药物,均未归入2017年46个NME的FDA名单。
总体而言,2017和18年化学合成的小分子药物占2/3,大分子药物(主要是抗体)则占有20%的比例。剩余的15% 新药则无法归于传统分类的药物,包括由小分子和抗体共同组成的药物-抗体偶联物(ADC)。
还可以看到,突破性药物并非由大型跨国公司包办,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也跻身其间,甚至成为创新的主力。与大公司财大气粗,禁得起失败、敢于尝试的想象不同,它们风格相对保守;而小公司则勇于尝试新观念和新产品(尽管有大量的小公司未能成功而倒下),通过风险投资的支持,以及与其他公司结盟或被大公司收购的方式,最终将药物推动上市。上述情况不仅体现了该国药物科技的领先,也表明了其研发能力的广度,其原因值得玩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还迎来了第一个大麻来源的药物Epidiolex用于难治性的癫痫。大麻含有上百种化学成分,目前已知对人体神经兴奋和有害的是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 (THC),而Epidiolex含有cannabidiol (CBD)即大麻二酚,并无神经兴奋作用。至于在北美蓬勃发展的大麻合法化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参考文献
1. New Drugs at FDA: https://www.fda.gov/Drugs/DevelopmentApprovalProcess/DrugInnovation/default.htm
2. C&EN, 22 Jan 2018, p. 26-30.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nnabinoi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