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科学网有关‘考研基地’是一热点了。
‘考研基地’的产生与抵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的博文‘形成考研基地,谁的错?’将问题简单化,喊出支持曲阜师范大学的口号是不科学也苍白无力的。你讲支持导师们就听你的了?他们就会无条件收考研基地的学子们?
哈哈。口号是没有用的!
我们分析分析,这事情的源头在哪里,怪谁?
1 怪考研基地的学生们吗?不!他们没有错!他们复习考试上研究生是他们向上的要求,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努力其实是大学中的正能量。
2 怪类似曲师大这样的考研基地学校吗?他们有点错,但他们也是为了发展自己,为高校输送人才。而且在国家研究生招生的规定与要求之内。只是太强调所考科目,忽略其他科目与实验的要求而已。
3 怪其他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与导师们?不!他们没有错!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发现,考研基地中有一些好学生,但总体上除了所考科目外,其他的实验动手能力、查资料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要弱于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招收科研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读研,是他们的本能。
到底责任在哪里?
责任在我们教育部的研究生考试与选拔的机制!
按照现在的考研方式,研究生初试时只要考四门左右,政治、英语、数学(工科及其他不少专业)、一门专业课。而且初考后按一定比例进行复试。
前三门课是高中式的学习最为优势,多做题,多辅导。最后一门课往往是专业基础课,一般高校都开的,进行突击,加强复习,多做题就可以让自己的分数有上线的竞争力。
查资料、做实验、做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考研中统统为零。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初考只考数学,那各大学的数学专业的学生特别都优先,如果只考英语,那各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考各专业都有可能,如果只考政治,情况一样。
只考这几门课,无法让素质教育、实验动手能力、查资料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反映出来!
因此不少学校与考生,不考的课程经常被忽略甚至不学,实验做得少,科研动手能力不强,这就成了考研基地的‘缺陷’(当然不排除特别好的学生,要用统计的观点来看)。
只有通过初试,才能进入到复试,初试已经将不少素质好的学生涮了,而全力学习政治、英语及数学、一门专业课的考生,由于得分高进入了复试。
教育部目前的考研模式,是制造这些考研基地的根子。英语、政治成为研究生考试中主要得分点是非常荒唐的。
要科学地进行研究生选拔,让好学生真正能够选拔出来,这才是避免不公平待遇的基础。
空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你的口号不会改变普通导师对研究生的选择,因为导师要选择能力强素质好的考生。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口号越响,最后遭到的抵制可能越严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