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饶毅落选——院士的第二标准

已有 4313 次阅读 2011-8-27 16:2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科学院

每年吸引中国科学界眼球的一件大事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评选。今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选举更是世界瞩目,因为有两位从美国归来的、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参加了竞选。一位是北京大学的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另一位是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两位都是学术界公认的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尤其是饶毅,更是在中国科研文化的改革和大学教育的改革领域里继承了北大一贯改革先锋的光荣传统,为中国青年科学家竖立了一个敢想敢说敢言的英雄楷模。

 

从学术贡献和学术地位来考量,饶、施两位科学家都是世界一流的优秀科学家,都应该当之无愧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是当第一轮选举之后,饶毅竟然落选。这让国内外众多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惊诧,感觉不可思议。于是便有大量的抗议和质疑的声音出现在报刊和网络上。在朋友之间,也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在情绪释放之后,不得不静下来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这说明了中国科学界的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制度、准则、和过程是不是有问题?问题是出在哪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不是都是一群私心杂念、是非不明的庸人?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和取向究竟是什么?中国科学界应该竖立什么样的楷模?中国科学应该向何处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给“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的终身荣誉”。她是中国科学界的舵手,是引领中国科学家做人做事的标范。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在记者采访中说:“学术应该是考量院士的唯一标准”。按照学术这个标准,饶毅应该是名列榜首,当之无愧。可是这个在这次评选名单中学术水平名列榜首的人却落选了,并且是在第一轮就落选了。显然学术这个标准不是唯一标准,在众多参加评比的院士心目中,应该还有第二、第三个标准。这个第二、第三标准是什么?是“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吗?显然也不是,因为饶毅可以说是对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人。这次参评的人选中可以说没有几个人象他在科学研究之外,花了那么多时间和写了那么多文章来关心中国的科研和教育。而饶毅的学风,更是正派的楷模。显然,这些院士准则里的标准都不是饶毅落选的原因。

 

然而,我们的参评院士多是优秀科学家,都是有头脑会分析的人,他们绝不会不加思考,没有标准,是非不明就去推选一个人。他们一定有一个标准,有个没有在院士准则里体现出来的、“学术标准”以外的第二标准。于是,我们不得不来仔细的思考这个第二标准是什么。王晓东院士说是“个人喜好”。这个“个人”显然已经不再是“个人”,而成了一个团体,是“团体喜好”。因为至少半数以上的参评院士有这个“喜好”。

 

其实评选院士和评选运动员、明星达人以及任何其它行业优秀人士一样,都是两个标准:一个是“做事”的标准;一个是“做人”的标准。做事的标准,也就是这里王晓东院士所说的、我们大家都认可的、比较容易有客观标准的、能够量化的“学术标准”。而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比较难有客观标准、不能量化的个人“喜好”。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做人标准。这个标准,有共性,也有个性。这和一个人的性格、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文化教育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喜好,代表了一个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50年代的时候,做人要做董存瑞、黄继光一样的人,60年代的时候做人要做雷锋,70年代是造反派,现在恐怕是房地产商了。

 

饶毅,我想是没有能通过院士的“做人”标准,没能被多数院士认可是“做人”的榜样。我们都知道,饶毅是一个思想领先,敢说敢言的人,他对中国现存的科研体制和文化弊病大胆直言的批判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人如果是在政治上,就要被称为是“持不同政见者”了。中国的文化对这样的人从来都不是接受和鼓励的。中国文化里从来都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栽花,少栽刺”。而这些“潜标准”,好像也上不了台面,从来也没有人会站出来说:我就是要批判“敢说敢言”,我就是要支持“多栽花,少栽刺”。其实这些“潜标准”也是可以讨论的。现在的许多的老观念都被颠覆了,我们不再鼓励“英雄主义”和“舍己救人”,而提倡“救人不舍己”,“同甘不共苦”等等的加“不”的五字新成语,连西门庆和潘金莲都平了反,黄世仁和白毛女也变成了天生一对的“郎财女貌”。所以我们中国文化中最坚挺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人低调的“潜标准”也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讨论了,也应该换换口味了。按照今天的时代潮流,是不是也应该“谨慎不谦虚”,“戒躁不戒骄”了?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和谐社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应该以和谐为准则。有什么话在不妨碍和谐的情况下可以好好说。酒桌上一杯干了什么话都可以说,桑拿房里脱光了大家都是赤膊兄弟。有些话没有必要一定要拿到外国人办的杂志上去“损”中国人的形象。大家都心平气和一点,给对方一点面子,那不是皆大欢喜?事情也做了,科学也进步了,人也和气,干吗非“斗”不可呢?饶毅:你现在在国内是青年学生的榜样,你也不希望以你为榜样的学生以后都象你一样被排除在院士大门之外吧?你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中国人的这个“第二标准”?

 

话说回来,我们的社会是个缤纷多彩的社会,在院士里面有一些象饶毅这样大胆直言的英雄,也能激发我们的思维,激动青年人的精神,在和谐之上加一点精彩,也没什么不可以嘛。多一点理解,多一份肚量,接受并欢迎饶毅这样的杰出人才,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和谐并精彩。

 

改变文化,还是适应文化,这,还是一个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480201.html

上一篇:自由恋爱,包办婚姻
下一篇:中国企业家想要证明什么?
收藏 IP: 61.171.92.*| 热度|

2 季斌 xiyihouni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