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基础很重要

已有 3617 次阅读 2024-2-4 20:00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基和础,或许本来是两个词:基就是地基,础(礎)则是木柱下方的块石或条石。现在所说基础是指将建筑物的载荷传递给地基底部构件通常在地表之下而不可见于完工之后。对于建筑而言,要选好地基 (附记),做好基础,尽管不能得到展示。 

323F24EF-1155-4A4F-B15B-5CD29E9B28B8.jpeg

基础有多种类型,其目标是通过增大面积以分散地基受力,增加深度以获得更高的强度和更低的压缩性,有柱下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合并地下室的箱式基础,桩或地下连续墙的深基础,以及各种复合基础。李广信先生介绍,玉林电厂锅炉和烟囱等主体建筑采用桩-筏板基础;钻孔灌制桩总计454 根,竣工之后发现仅75根嵌岩,其余在粘土或含粘土碎石层之中。筏板刚性较大而桩端地基不同,引起渐进破坏。 

Scan0012.jpg

2   “基础”现在有更广泛的含义。李广信先生《岩土工程50讲》说“只能夯实地基而不能夯实基础”,说“打好基础,则尚可接受”。

 Scan0013.jpg

Scan0014.jpg

3   对于构建史前史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而言,入土于地下的先人遗物和遗迹相当于地基,考古发掘相当于构筑基础。依着疑古派,传世文献如《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夏本纪》则是空中楼阁——类于庄周编故事的先秦学者或许很多啊,被后世误认为真实可信的记载。如果对考古发掘进行不恰切或过度的解读,就是没有“打好基础”,那是很危险的,且不说对“空中楼阁”的增高扩建。 

何驽先生基于“陶寺圭尺” No.11痕迹 (?) ,说四千年前陶寺人携带地中陶寺标准时的“陶寺标准计时器” ,沿着经线至南海、北至北冰洋,沿着纬线东至黄海、西至地中海进行圭表测量,却没有注意到“北纬35.88 度的陶寺现代夏至杆高 2 米正午日影44.1 厘米”,且不说四千年前也不是39.9 厘米,真是奇怪

 [1]  何驽.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Ⅱ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3):261-276

ECF35E98-272F-4643-8A59-DBA6791E0B2B.jpeg

4    陶寺发掘夯土痕迹,其间有宽度不等、很浅的凹槽,边缘舒缓。不过,发掘者认为上方原有柱状建筑,缝隙用于观测山体后方的日出方位,定出二十个节气[2];尽管部分凹槽并不指向中心,且最南侧缝隙不可能看到日出[3]。

[2] 何驽. 陶寺中期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古代文明(辑刊), 2007,6(0):83-115

[3] 刘次沅. 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 天文学报, 2009,50(1):107-116(复制一段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2-04 173123.png

DAE04F0C-A911-4674-BFDD-A2F82EF3A63A.jpeg

R-C.jpg

经过” 考古队自2003年12月22日至2005年12月22日为期两年的实地模拟观测日出”,构造了一年的二十个节气,间隔8至33天不等,赋予了各种含义,如春分、秋分“校度量衡” [2],真是有趣。不过,刘次沅先生的计算结果有些不同:现代冬至和夏至太阳并不能在东2、东12 缝隙中升起,而现代以及四千年前的春分、秋分之日出不能在缝隙中见到;夏至和冬至前后可以连续20天从1度宽的缝隙中升起——极值点附近变化缓慢[3],想来难以准确判断节气。

屏幕截图 2024-02-04 163153.png

屏幕截图 2024-02-04 163305.png

[2] 何驽. 陶寺中期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古代文明(辑刊), 2007,6(0):83-115

[3] 刘次沅. 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 天文学报, 2009,50(1):107-116

以现代建筑材料在原址两次(?)复原的“观象台”,改变了地下夯土的变形特征,已不能利用土力学测试判断上方曾否有柱体实在可惜。笔者的疑问是,四千年前陶寺人建筑 “观象台”之前,有无这二十个节气—— 8至33天的14种间隔?如果阴雨不能观测日出怎么办? 

屏幕截图 2024-02-04 111227.png

5    考古发掘使我们对先民的生活有所了解,基于事实而略作推测是自然而然的;但不能将推测的结果当作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测。陶寺的观象台和二十节气、圭尺和沿经纬线的四表测绘,还是现代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吗?

北京大学新闻网 有纪念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徐苹芳先生的文章,敢于直言的“考古界良心”走了 (pku.edu.cn) 2011.08.18

屏幕截图 2024-02-04 152115.png

附记:地基更重要

倘若建筑位置是指定的,则地基没有选取的自由。岩基当然较好,通常去除上方风化层即可,若有较大裂隙则清洗后灌入水泥沙浆;土基处理方式随地质环境、建筑结构而不同,但总得开挖去除部分土体形成基坑:表土层因植物和冰胀等原因比较疏松。土体原来承受的压力随深度增加,建筑物荷载超出开挖土体压力才会引起地基沉降。

土体受压都是剪切破坏,由1773年Coulomb 强度准则来描述:承载能力由粘结力和内摩擦力构成,后者与正应力成比例。基坑底部当然要夯实,提高粘结力、增大内摩擦系数,也能减少沉降。此外,外围土体有埋深,为基础下方土体提供侧向力使地基承载能力增加。若埋深不足则修建裙楼。这些都需要参照工程造价综合考虑。

清华简、晋公盘、遂公盨(豳公盨或燹公盨),相当于建筑历史大厦部分地基。有说“西周中期的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诗经•商颂•长发》有“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但多说晚于西周。

清华简、晋公盘、遂公盨的真伪都有些疑问,但收藏者却不愿意简单判断:在有字竹简取样测年(10毫克、半粒大米,网上称费用两至三千元),测量青铜器形体参数确认尺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0531.html

上一篇:学界有进步么?
下一篇:学界和学者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8 郑永军 许培扬 宁利中 王涛 刘全慧 刘进平 高宏 杨卫东 杨学祥 王从彦 武夷山 胡泽春 孙颉 朱晓刚 王成玉 黄河宁 何青 代恒伟 周忠浩 葛及 曹俊兴 杨正瓴 杜占池 刘秀梅 阎影 伍赛特 池德龙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